[摘  要]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教育,既是高等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理念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线,要牢固确立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素养、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意识、倡导大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标,通过加大宣传引导、落实教育责任、建立评价机制等工作,创新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形式与模式,培养大学生持久稳定且健康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体质健康教育  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  大学生

引  言

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并且实现在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的目标。这为新时期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向指引。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断呈下滑趋势,深受社会广泛关注。尽管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明确高校实施健康教育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对各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做出详细指导,但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导建设中,并未进行顶层设计,导致大部分高校更多通过体质健康达标测试,从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外在显性指标进行评价,尚未触及大学生生活方式不健康、体质健康意识淡漠等深层次问题。为了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实际问题,需立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促进终身体育观的养成,建构一套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丰富内涵

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发展”背景下探讨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既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视角创新,同时也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为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现实问题提供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存在的内容“碎片化”严重、组织机构不全、宣传引导不够、教育模式“老套”等突出问题,有必要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顶层设计,建构教育内容体系、组织保障、评价机制,以期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更加科学规范、制度化、常态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2.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大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深层原因是许多大学生不但没有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而且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尽管一些高校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成绩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甚至将其与评先评优挂钩,但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大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并未形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体质健康教育,从思想和观念上入手,才能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

1.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鲜明主题

一是以“健康第一”理念为核心,推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终身体育”的基本素养,培养大学生群体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改善各种不良行为,倡导大学生养成有益于体质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二是面向“四位一体”目标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在快乐中培养积极的体育态度。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在运动技能的反复练习中塑造健全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健康锻炼知识的学习中锤炼意志,构筑人生远大理想。三是坚持“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身心健康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多渠道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例如聘请专家讲座、定期体质健康宣讲或健康知识问答比赛等,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相关知识以及锻炼方法技能的宣传讲解,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2.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需要明确教育的三个主要目标。一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素养。大学生需储备丰富的体质健康相关知识,培养科学的运动方式,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锻炼内容及形式,形成定期锻炼的习惯,积极支配相应的运动行为,能熟练掌握一到两项长期锻炼的运动技能,引导大学生从自发锻炼转变为自觉锻炼,巩固终身体育观。二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通过共享体育科学基础理论设计科学性、差异化、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方式,强化体质教育过程指导,增强其身体机能协调能力,从而让身心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体质健康教育氛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渗透,引导大学生了解运动健身的重要性,提出适合大学生体质健康锻炼的具体策略,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健身习惯。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并非单一问题,不能够一蹴而就,三个主要目标从当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循序渐进地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发展指明具体方向,使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素养稳步上升,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目标助力。

3.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高校改革体质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重要依据,也是推进高校体质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主要途径。要把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落到实处,需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任务。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形成大学生积极锻炼的良好局面。加大高校和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供给主体的参与程度,在课内外加强体质健康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宣讲,方便大学生了解、理解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及价值,增强学生健康锻炼的意识,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二是落实教育责任,明确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体。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各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学校是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不仅要明确责任人,还要通过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三全育人”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崇尚体质健康的社会风尚,相关社会组织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体活动。三是建立评价机制,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成效。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评价机制,通过跟踪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准确反映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成效。

4.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体质健康是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在高校积极推行体质健康教育内容设计的同时,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体质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同样刻不容缓。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需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构建。首先,采用主体评价,了解受教育人群的体质健康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体质健康教育的参加情况、能否建立有效的体质健康信息、是否掌握体质健康知识及技能并持久坚持养成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以及体质健康提升后对自身的改变。其次,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应针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以及社会与自然适应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大学生个体的适配性,形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教学课堂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类的教学模式,还可与校医院协同合作,定期对大学生健康进行追踪,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保驾护航。再次,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可从高校体质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授课过程、持续教学成果等角度综合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关注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持续性,以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体质健康教育的成效,形成一套以学生健康需求和教育需求为主的体质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最后,政府相关部门拟定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法规不仅要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重要指导作用,还应时刻进行监督规范,促进体质健康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1.更新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

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价值理念。一方面,高校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基本素养,引导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真正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提升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断加强高校师生和学工部门等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一是要持续强化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价值理念不仅是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期,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并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价值理念,使其成为贯穿体质健康教育全过程的价值导向。

二是要深入树立“健康第一”价值理念的丰富内涵。从个体来看,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价值理念,是其学习生活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群体来看,大学生群体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是生命活力的全面展现,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三是要将“健康第一”价值理念全面渗透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如由“体育锻炼—达标测试—健康干预—健康促进”形成的生态闭环,每个环节都需将“健康第一”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体现“以人为本”,在锻炼中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在测试中做到规范严格,在干预中强化实际效果。

2.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保障

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是保障其教育成效的关键环节。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主要包括状态要素、结构要素和绩效要素三个方面。其中状态要素主要指教育的实施者,也就是教育的决策者;结构要素主要指教育中的协同与效率,也就是教育的执行层;绩效要素指教育的效果评价,也就是教育的优化。由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点多面广,涉及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的群体庞杂。因此,需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同时还需要动态监测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有效信息反馈,不断优化教育方式方法。

一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刚性约束。比如高校协同各分管部门共同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实施办法》,通过不断宣传、落地施行、及时反馈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规范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行为,明确教育的指导思想、主体责任、目标任务、内容形式、组织保障等,为体质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与此同时,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明确教育经费的划拨、使用与绩效评价、监测工作质量等内容,并定期通报教育效果。此外,还应定期召开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工作讨论会议,在学期开始与结束时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与调整,授课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完善体质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和条例。

二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活动。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教学,覆盖大学生入校到毕业全过程,每学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心理测试,定期开展体质健康主体宣传活动和讲座。利用各方资源,如与校医院协作,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定期追踪,体检资料进行存档保存,并在下一次产生体检数据后,进行对照数据分析,观察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详细记录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体质健康数据走势,为教学部门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提供数据支撑。统筹规划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发展,将体质健康教育课程打造成高校精品特色课程,增强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效果。

三是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效果的动态评价机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周期长、跨度大,参与人员多,要客观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效果,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效果的动态评价办法》。评价指标中需有体质健康认知、体测行为规范、运动锻炼效果等核心指标,同时还要有全面覆盖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状态评价,比如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参与评价的主体既要包括教师、学生、学生所在院系管理人员,还要有学工、教务等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多维度、多视角、多方位综合剖析和评价,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的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机制保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创新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实践模式

构建“激励+约束”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模式。激励就是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兴趣,激发运动动力,将体质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延伸到课外体育锻炼,例如鼓励大学生加入感兴趣的运动协会,或者成立高校运动银行,并制定银行积分奖励制度,以大学生课外运动时长为基数进行积分,用物质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约束就是通过外部力量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度,将大学生的体能测试、心理测试成绩纳入个人评优评先考核内容,同时将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结果列入学生毕业硬性指标,以科学的约束机制巩固体质健康教育的成果。

一是打造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模式。运用“三全育人”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仅要全员参与,还要人人关注,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部门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之间要提高协同配合程度,实现信息互通,形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良好局面。另外,还需做到全过程对大学生实施体质健康教育,包括大学期间、课内外等。此外,还要实施全方位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从政策支持、师资配备、经费划拨、内容选择等各方面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构建“健康运动积分”模式。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健康知识讲座、体育志愿服务、体育竞赛获奖等方面,根据参与次数以及表现设计“积分”,并对不同积分设置一定奖励,比如发放证书、冲抵第二课堂学分、发放礼品或纪念品等,对年度积分排名靠前的学生予以表彰,同时,积分也可以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此举措可正向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同时也可转化为内在动力,促进大学生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以此改善大学生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推动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综合发展。

三是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教、赛、练”模式。一方面,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与教学结合,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学生体质健康密切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运动技能学习、运动健康营养、运动损伤预防等,积极引导学生规律锻炼、健康锻炼、科学锻炼。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课堂之外,在体育竞赛中通过布置宣传展板、运动标语等形式,倡导“健康身心、强健体魄、顽强拼搏”的价值理念。以更加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体育活动全面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

结  语

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助于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各高校应不断完善体质健康教育体系,推进政策切实落地。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围绕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不断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健全内容体系,有效加强组织保障,使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成效不断显现,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但也需清晰地看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在内容形式创新、主体责任划分、效果评价机制建立等方面仍然薄弱,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仍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登峰.教育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教育[J].体育科学,2017,37(12):3-6.

[2]谢军.基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学校体育工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24-129.

[3]王家宏,董宏.体育回归教育: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18-27.

[4]刘玲.从自然主义到体质健康教育——徐英超体育教育思想评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5):90-96.

[5]王丰,宋萌,张巨荣,等.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理性认识及对策[J].体育科技,2017,38(6):136-137.

[6]刘一民,刘翔.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的本真、异化与回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5):66-72.

[7]孙双明,叶茂盛.美、俄、日和欧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概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3):86-92.

[8]任海.身体素养: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J].体育科学,2018,38(3):3-11.

[9]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5):5-12.

[10]章翔.大学生体质健康“四位一体”机制的研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6(1):122-124.

[11]李建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75-76+80.

(周元兵:西安美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