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高职院校可将人才培养目标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可以思政育人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机制,营造劳动教育氛围,让劳动技能成为学生所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价值,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开展劳动教育的不足,并对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研究

引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关键意义,并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描绘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还分析了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所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学生应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这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变革提供了指引方向,绘制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劳动教育的模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学生思想指向,助其塑造“三观”的重要途径,和劳动教育存在相似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融合,可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价值

1.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应有之义

生产力繁荣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双高计划”引领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应当弘扬时代教育精神,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号召,不断革新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本身肩负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通过劳动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入进一步培养高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人才库源源不断地输送新人。高职院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强化学生对于劳动价值观的认可,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以爱国情怀带动个人创新发展,在促进自身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2.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之需

“六个下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战略性指示,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向。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承担着提升学生劳动素质、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其中包含了启迪智慧、强健体魄的育人内涵。高职院校应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推进的教育体系过程中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通过日常的劳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品德培养,将爱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筑牢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3.加强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之源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对发展前景和未来职业比较迷茫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所形成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发展。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应该在岗位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工作,以高标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劳动形式,创造新的业绩,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它不仅能指引生活实践,还是国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者身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劳模精神,这种精神要求劳动者心中根植爱国情怀,努力在自身职业领域内进行创新,为祖国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可将劳模精神作为承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指引,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开展劳动教育的不足

1.思政课程建设对劳动教育有所忽视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三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从课程体系构建形式来看,三门课程中直接涉及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较少。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未能与劳动教育实现完全融合,缺乏对于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在构建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时也忽视了劳动教育内容的覆盖。

2.专业课程教学对劳动教育有所轻视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门提出的“三全育人”号召,不断革新课程体系,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周期也进行了调整,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但受学校发展实际情况、教学课时安排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完全契合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劳动教育只是简单地被设定为体力劳动,未曾赋予劳模精神的内涵,也没有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劳动技能在高职院校教学环节中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校企合作改革,但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受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一些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并不会直接在一线工作,而是被安排从事基础的体力劳动,难以在工作中提升自我能力,也不能强化综合素养,这和校企合作的理念相悖。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思政课程的宏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更贴近成才而不是育人,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

3.实践育人活动中劳动教育的缺位

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覆盖面比较广,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从基础概念出发,通过一些理论分析社会当下的热点话题,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层面上的认知。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多通过小组辩论、文献调研等形式实现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衔接,有时还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实践基地,用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展志愿服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完成一定的劳动量后会为其颁发志愿者证书,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未能完全聚焦于劳动技能的提升及劳模精神的传承,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缺乏长期的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和实践目标总结。从总体来看,当前的实践育人活动和劳动教育理念并不能完全融合,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常会被忽视。

4.思政教育客体对劳动教育的忽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很多智能化产品,新时代青年大多享受智能化产品对于生活的便捷,很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心理,常在生活中忽视劳动的重要性,不珍视劳动成果。笔者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思想,有的学生过于沉迷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还认为劳动是没有意义的,忽视了劳动对于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意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部分教育者总是一味地督促学生提高分数,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除此以外,利己主义在社会思潮中的发散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其缺乏劳动兴趣,对劳动教育存在抵触心理。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路径探索

1.创新“思政—劳育”体系,强化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与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途径,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基础和实现途径。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劳动教育对于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也在革新教育措施,构建“思政—劳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从中突出思政课程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在育人目标创新方面,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培养劳动教育情感,强化劳动伦理认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高职院校要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可以在“概论”课程中聚焦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思修”课程中,不断贯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借助理论思维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梦”的真谛所在,将爱国主义根植于学生心中,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业学者和大国工匠一同参与课程设计,通过“工匠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将抽象的劳动教育目标转化为可视的教育理念,不断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理论育人的效果。

2.依托日常事务管理,加强学生生活性劳动习惯养成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为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定位、九大职责,强调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是辅导员的主要责任之一。日常事务中蕴含着大量的劳动教育相关因素,也是培养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文明素质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而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帮助大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依托学生的自治活动开展教学,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可以举办比赛,寻找最佳文明宿舍,鼓励学生高标准地整理内务,完成宿舍清洁工作。学生能够在完成一系列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班级建设方面,可以组织“课后一分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后卫生清洁工作,自觉规整桌椅,清洁教室环境,不仅为下一节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还可以帮助清洁人员减轻工作压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劳动周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栽种树木、去食堂帮忙,或帮助图书管理员整理图书,等等,通过生活行为的培养,让学生从能劳动转变为愿意主动劳动,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3.优化劳育教学,加强学生生产性劳动技能培育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学习和劳动教育本身的内在性质并不违和,属性存在统一性。专业课程学习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所在,也是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载体。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劳动技能的获得,还应当加强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知。对此,教师可在专业课教学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进一步融合,结合专业特征和行业发展特色,挖掘各个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讨其中的劳动属性,制订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时代发展下的劳动行业趋势,挖掘劳模资源,以典型案例强化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同。高职院校在加强生产技能培训时,要多与企业联合,制订相关劳动教育实践合作制度,借此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和责任心。

4.完善实践劳育机制,加强学生服务性劳动实践锻炼

高职院校应在教育教学规划中强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现状,努力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不断增长才干,感受劳动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意义所在,在劳动中体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因此,将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进行有效结合,是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可将课上内容和课下练习相结合,实现教育机制联动,激活学校创办专业的优势、激活服务社会的功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新知识、新工艺,以新的方式服务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新时代共青团合作格局之下,学校可依托特色劳动社团创建新型文明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家用电器设备维修、礼仪宣传、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的活动可吸引不同院系的学生,学校可以多种举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现公益服务生产力的转化。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寒暑假开展相关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聘请专家进行引导,让学生参与下乡支教活动,使其在服务创新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强化劳动素养。

5.融入劳育文化建设,营造多元化劳动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生动体现,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激励学生朝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将劳动教育因子纳入校园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可实现多种资源的整合、优化,实现劳动精神的汇聚和传承,让“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在学校内部营造劳动育人的氛围。比如说,高职院校将已有的基础建设作为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基地,利用这些基础设施营造劳动教育文化布局,融入大国工匠精神和相关故事,打造一个无声但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教材”。另外,还可以“传承劳模精神”为主题创办劳动文化创意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创意,创造独一无二的文化产品。随着新时代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平台已经成为年轻人认可度较高的互动交流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劳动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了解他们使用媒介的习惯,借助网络平台制作出具有创意的宣传作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6.赋予劳动教育独立地位,并将其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应当发挥制度作用,牢固劳动教育的地位,将其放在首要位置上。高职院校要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可制订相关制度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为督促其参与劳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应当不断优化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本质。《意见》明确,应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同时,要定期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形成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或由各专业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企业、社区合作,分学段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最后,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特色学科优势,如果思政教师提高了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劳动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7.狠抓实践落实,搭建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融合平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能将劳动作为一种硬性规定,或者是体罚手段,也不能流于形式,这与劳动教育理念是相悖的。高职院校要搭建新时代教育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结合。学校可以在校园内部开展日常值日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应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是组织问题,要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大学的日常事务比较繁杂,学校可据此开展定期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由学校和教务部门共同搭建实践平台,确保劳动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落实,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是考核。劳动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考核是验证劳动教育是否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应制订相关制度让劳动教育的考核随专题学习一起进行,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定期评估劳动教育成果,当学生达到设定目标以后,才能认定合格。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应当响应国家号召,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高职院校可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体系建设之中,让正确的劳动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促使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繁荣兴盛结合起来,贡献自己独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小敏.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1(9):1.

[2]何素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2):206-207+210.

[3]丁志健.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11):38-42.

(张玮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