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思政课都是合班教学,人数众多,虽然思政教师一直致力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入脑、入心、入耳”,但是教学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思政课教学经验,试图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相关理论入手,寻找思政课存在问题的根源,以期能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几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机  好奇心  自控力  学习效果

大学思政课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转变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民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

思政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思政大合班课的授课难度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都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正确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方向有了较为细致的划分。很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就是能解决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但是所有通识课包括思政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正确的“三观”、批判性的思维、有效的沟通、流畅的表达、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很可惜,认识到这一点的学生,不占大多数。

2.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有重复和交叉

教学内容与中学阶段有重复和交叉是很多学生不太喜欢思政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教师由于理论功底不够深厚,教学经验有限,在课程设计上没有高度和新意,与中学阶段的传统政治课区别不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人数多,课堂参与度低

在大学的思政课上,动辄一百多人的规模都是比较常见的,这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有效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一直是思政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

4.学生抬头率低,自控力较差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提供了海量信息、方便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学生而言,有人因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太深,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被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所吸引,导致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5.学生的学习收获不明显

学习结束之后,很多学生在给教师的反馈中提到,上课时自我感觉听课效率还可以,但是考完试之后,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出知识图谱,也不知道一学期下来自己有什么具体的收获。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知识迁移,教师应该给他们教授这种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按照常规的分析方法,教师总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或者说是站在学习者(也就是学生)之外的立场进行观察。分析“思政课学生学习投入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这些普遍问题时,大致会得出如下结论:由于学生从小接触思想品德课,导致其对大学的思政课缺乏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导致学生缺乏互动热情,只愿意被动接受,不爱参与互动交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学习习惯不好,很难保持一贯的学习热情,等等。客观地看,以上原因是存在的,但如果教师形成了这些思维定式,在教学之前就已经给自己和学生贴上了“教不好”和“不爱学”的标签,那对于发现真正的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是于事无补的。

此时,教师应尝试换一个新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思政课的学习效果不太好。西安欧亚学院在2021年成立了学习支持中心,该机构致力于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更多的学习需求。当年12月上旬,学习支持中心在学校虹桥广场举办了“聆听心声”问题墙的活动,让广大学生以匿名形式发自内心地反馈学习感受,向学校和教师倾吐心声。问题所针对的对象是全校的所有公共课和专业课。从收集的信息来看,学生提出的共性的、感到迷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很迷茫怎么办?缺乏学习自控力和内驱力怎么办?课上互动机会少,课下交流平台少怎么办?在线上和线下课程中,互动参与意愿低怎么办?缺少跨专业学习合作平台怎么办?

很明显,换了观察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了。教师分析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时,多是从学生身上找缺点、找毛病,把课程本身的设计瑕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不当等都自动过滤掉了。而学生看待这个问题时,会在客观承认自身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希望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解惑和支持。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不能先入为主,掩耳盗铃,要多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匹配相应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设计课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与学习效果有关的一些理论

1.关于学习动机

首先,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内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好奇心,思政教学就很难开展。好奇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天分,它和相关知识及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好奇心是来自于知识的缺口。当人们对一个事情完全无知的时候,是丝毫提不起任何好奇心的。思政教师实际上就是在试图为学生在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撕开一个缺口。

好奇心分两类。一类是消遣性好奇,比如聊八卦、刷抖音等,这是一种低层次的好奇水平,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很可惜,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处在这个层次。另一类是认识性好奇,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即要用一定的脑力,让自己刻意地去钻研、学习。如何使学生产生认识性好奇,就需要教师通过课程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教学内容和中学阶段的政治课有很多交叉或重复,学生是不可能产生认识性好奇的。

其次,思政课可以为学生的内在动机指明正确方向。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过得浑浑噩噩,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目标,这也正是思政课可给学生提供的最大帮助之一。好的目标应该是具体且有难度的。因为具体可以帮学生排除不符合自身发展的想法;有难度则能让学生充满斗志,更加聚精会神地为目标下更多功夫。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

增强内在动机的一个有效方案就是让参与者自己选择。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备课,不太考虑学生的需求,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非常被动,仅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这一点是值得所有思政教师深思的。在做课程设计时,思政教师应想法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另一个有效方案是教师要学会非控制性的赞美。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教师应真心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你从某件事当中看到了他的成长。这种外部的激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胜任感,让学生更加产生由内而外的动力,获取自信。

2.关于自控力

自控力,可以理解为自我控制,是对外界诱惑及自身行为习惯的一种控制。很多学生表示,他本身是有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但是在好不容易明确了目标、制订了计划之后,却总被“拖延症”打败,周而复始,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朱尔斯·贝约尔说,绝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的生活。有人对这种现象做过形象的比喻:每个人的脑子里边都有一头大象,还有一个骑象人。大象代表着我们的感性,原始的感性部分,动物精神;骑象人是我们的理智,理性要驾驭感性往前走。大象和骑象人有时候会原地不动,因为他们都很懒,所以当你没有给他们足够清晰明确的指令的时候,这两者都习惯于自动驾驶。

对付拖延症的方法是:首先,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我有拖延症”。事实上给自己贴拖延症患者的标签,会更不利于解决问题,应直面拖延现象,而不是给自己作出评价。其次,要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奉行立即行动的哲学。产生拖延症的根本动机是完美主义。什么叫完美主义?不是说你做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就叫完美主义,这个完美主义是指你太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特别怕自己全力以赴做了一件事儿,结果还没做好。其实我们都要懂得一个道理:世界上没那么多人在乎你,只有你自己特别在乎自己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全力以赴地做事情,而不是给自己借口,拖到最后。当你能够努力去完成的时候,就已经战胜了拖延症,所以要学会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去立即行动。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经验

1.注重课程设计

虽然教育部对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在授课时完全被教材所局限。教师可以教材为依托,加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诸多门类的理论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每一堂课。为了提高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参与度,教师需要高度凝练课程设计。笔者总结了“五步教学法”,在课堂上屡试不爽。

“五步教学法”是把每一堂课的时间按照“连接—呈现—体验—反思—应用”的五个步骤逐一展开。以50分钟为例,“连接”是指在3~5分钟之内快速导入课程,对本节课的内容和上一节的内容进行衔接。“呈现”是把知识点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是讲授方式,或者是新闻、案例的方式,也可以是文字阅读材料或短小的视频,形式不限,关键是要高度凝练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呈现”的时间约在20分钟左右。“体验”是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可让学生用讨论、演讲、辩论、表演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并达到理解和内化的目标,所需时间大概10分钟。“反思”的步骤很容易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有的教师仅关注如何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得很热闹,而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有没有收获不太关注,仅仅是为开展活动而活动。“体验”的收获是可以通过反思达成的,教师和学生应为自己在活动中表现给予评价,如让参与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感觉、疑惑和收获等,大约10分钟左右即可。“应用”环节多在课堂结束前的最后5分钟,开展形式比较多样,如教师给学生进行一个小测试,或者是布置一个具体的课后作业,主要目的是得到学生对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

这样的课程设计使教师备课的目的更加明确,时间把控得更加精准;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新的体验和理解。

2.明确奖惩机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正能量。大家对于评价都很敏感,无论是正面的赞扬还是负面的责备,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不公正的责备而患上抑郁症。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以赞扬为主,不太轻易批评学生。但我们要知道,赞扬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赞扬的内容和方式,如多应赞扬学生的努力、刻苦和坚持不懈,而不仅是赞美他们的智商、天赋。

教师的期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教师认为学生非常努力之后,就会在学生身上寄予厚望,上课的时候会更关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而学生受到鼓励之后,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多以鼓励为主。看到一些天赋较好又非常努力的学生时,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督促他们持续奋进,再让这些优秀分子带动其他人,去影响班风。但是大学大都是合班上大课,苦于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就涉及一个机会均等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制订了一个规则:凡是上课坐在教室前三排的同学,会给予适当的课堂积分奖励。两节课之后,有学生反馈,他想坐在前几排,但有人提前占座,且不认真听课。对此,笔者又调整了奖励规则:不允许占座,前排座位先到先得,但坐在前三排的学生必须保证全程不能看手机,如果做不到,就请不要占用这个奖励机会。经过调整之后,学生都很积极,有更多的人受到了鼓励,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另外,教师在鼓励的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对于考勤和提交作业之类的日常事务,到了时间结点就必须停止。要让学生懂得,作为成年人必须学会管理时间,对自己的失误,应承担相应的后果。

3.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

对于很多思政课教师而言,做课程设计不是最难的事,最痛苦的是:辛辛苦苦设计出了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可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参与其中。笔者把这种情况称为“讨论恐惧症”。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不爱和教师同学互动,甚至都不敢发言呢?一位纽约大学的教授曾说过,“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长久以来,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该方式在很多学生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有学生表示:“当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事实上,这个时候学生应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仅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清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还能迸发新的思维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应有质疑能力,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某一观点。同时,教师也要多提问学生,提问可以把学生从静态、单向的阅读状态,转变为动态、双向的交流,这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让教师思考讲授内容是否表达得清晰,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质疑才能带来更深入的思考。

笔者曾经这样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就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不仅可以向教师请教,还应尽可能多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师并不是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课程改革方向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虽然各思政课教师都在不断致力于教学研究,取得了一点成果,但同时还应看到,需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课程改革之路仍很漫长。

1.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授课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至关重要。虽然有很多学校和教师都会在学期初制订调研问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这还不够。因为在授课之前,学生对课程不够了解,此时提出的需求没有很好的针对性。对此,教师应随着课程的深入,通过一些平台和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以便于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随时随地优化和调整教学方案。

2.跨专业排课,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跨专业交流机会,高校可尝试打乱传统的排课规则,以分院为单位,将不同分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形成合班,让学生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这种做法可能会给教学部门带来一些麻烦,但是对于提升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进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实时互动和反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趋势。高校可开发或引进新的信息技术,以便于实现课堂实时互动和反馈。在小班教学中,教师的精力可以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但是对于大合班来说,传统的提问和课堂参与并不是很现实,以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若是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其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英)伊恩·莱斯利.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M].马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美)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成功,动机与目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英)特丽·阿普特.赞扬与责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

[4]李红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55-57.

[5]杨富.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师生教学关系的重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1):12-15.

[6]田建军,刘旭东.大学生思政课“抬头难”的原因及对策[J].高教学刊,2021,7(29):84-87.

(聂晶:西安欧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