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党百年的伟大历程中饱含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也必须能够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以发挥红色资源的强大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塑造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坚定的认同。陕西高校应清楚把握自身的红色资源优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足学生主体,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红色资源  革命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高校教师思想动态评估与课程思政引领研究”(2022JSQ004);延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教师思想动态评估与课程思政引领研究”(YDJG22-46);陕西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全面抗战时期全党学习劳模历史经验研究”(20JY067);。

“四史”教育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助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及物质载体的整合。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多元的文化样态、独特的育人功能,经过岁月沉淀的红色文化,无疑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满足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体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有精神追求和历史主动的政党。红色资源绝不是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而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为载体,生发出来的一种真实的精神样态与道德品质。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感知红色历史事实,与历史展开对话,参与到特定的历史情景当中,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承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可在熟知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在学思践悟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在奋发拼搏中践行初心使命。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方面,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育主体供给和需要的精准定位,注重双向互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激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教育主体为教育对象供给优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应积极自主地对教育内容进行有效吸收和转化。教育者以合理的方式将红色资源作为教育供给提供给高校大学生,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塑造价值观的需要。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所以,高校要立足学生主体,实现教育主体供给与教育需要之间的精确对接,打通教育主体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渠道,使红色资源由“漫灌”转向“滴灌”。另一方面,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思想理论与实践行动的双重契合。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思想理论与实践行为的知行合一,必须强调学思并重,躬行自践。在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高校既要自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教育的内在规律,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根据教育对象的自身情况,针对性地提供优质教育内容,又要运用多元红色资源实践活动,使教育对象从革命史实中领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实践力量,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中的精神信念和品德产生高度认同,从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陕西高校众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陕西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红色遗址、红色文本、红色精神等。在“四史”教育的重要时期,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立足仪式、现场教育,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仪式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红色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灵活地用仪式教育促进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例如,在某个具体节日、纪念日,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组织全体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活动。在活动中,可邀请相关专家或工作人员现场授课,用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解读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与优良品格,诠释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时代内涵,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引导学生将功夫下在传承上,把成果落在实践中,让红色文化精神融到血液里。同时,可以让大学生撰写相关感受或思考报告,引导他们触碰时代发展的脉搏,加深对红色文化活动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必须打破以往的、单纯满堂灌式的革命英雄先烈事迹单向教学,而应注重情景式教学,尊重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悟红色基因的历史样态,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对红色基因产生认同,筑牢文化自信,能够在时代发展中保持精神独立的定力。

为了遵循青年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活化革命精神育人的实效性,陕西高校可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照金精神等伟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大学生了解和传承这些伟大精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革命意识,使其形成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实践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可在内涵丰富的实践主题基础上搭建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教学现场基地,将红色文化代入实践教学平台,围绕教学基地独特的红色文化特点,再兼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展开真实且具有针对性的现场教学,使大学生在现场活动中提高思政素养。高校应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结合起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高校在培养学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接纳度和兴趣度,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活动,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用“红色卓越”助推红色育人

高校可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设相关专业育人培训班,如延安大学用红色精神助推卓越育人计划,以一年为限,开展十个专题的红色育人系列教学实践,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方法。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培训,可加速青年学生成长,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多元价值观并存,有时甚至消解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往的单向宣传手段已不能全面传播红色资源。对此,高校不仅要注重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还要注重红色育人的实践教育,借此夯实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提升其红色精神的践行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红色文化的核心是革命精神,高校应积极提炼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内核,并将其融入课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高校可以多种形式促使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如积极开设延安精神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或带领学生去某一革命教育基地学习,使学生现场体悟革命者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同时,高校应跟随时代主题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如开设“延安精神概论”课程,鼓励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等。通过课堂讲授、延伸阅读相关经典论著等形式,可使学生深刻领会革命精神的精髓、核心、本色,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革命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把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成育人资源,帮助大学生有效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避免受多元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使其能够端正思想,深化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可采用人性化、接地气的教育模式,开设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渗透性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多设计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景模拟、素质拓展等教学方式,多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让学生在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多方交流中不断进步。教师应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式及内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红色资源教育可有效形成典型示范,而模范先锋又能在学生中产生影响力、感染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红色精神与文化,使更多学生潜移默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借助新媒体,使红色育人常态化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通过MOOC、哔哩哔哩、微信和钉钉等平台实时完成课程学习和交流讨论,能够随时随地拓宽学习渠道,共享优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借助新媒体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其在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另外,实现红色育人还要善于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传播革命精神。例如,将延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可建设相关网络红色文化阵地,引领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发挥红色资源教育有效性。高校还可搭建红色革命精神宣传网站,或利用校园广播台、微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传播红色文化,并要注重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红色文化,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打造颇具特色的大学生红色文化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网络红色文化氛围,以便产生广泛影响。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联合各方力量,搭建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以满足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需求,助推红色文化学科特色发展。高校在有效利用平台向全校学生提供更多红色经典和文献时,应做到内容要深、主题要多、范围要广,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的内涵本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可利用搭建好的网络红色文化阵地,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精品课程,提高课程的政治性和趣味性,使红色文化能更快更好地入脑入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加强相关新媒体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网络平台的能力。一方面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红色文化知识理论储备,另一方面要提高其甄别信息的能力,可吸收相关行业的成功经验,研究传播规律,优化传播方式,让新媒体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播。

构建红色校园景观,展现红色文化特征

在校园景观建设中也可凸显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文化能够发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优质的校园景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熏陶。高校可通过塑造红色校园景观、建设文化长廊的方式弘扬红色文化,彰显红色初心;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相关实践活动,树立校园红色文化典型,如开展红色歌曲比赛、红色文化征文、红色经典朗诵;定期在校园中播放红色电影、组织学生讲述红色故事、编排红色文化剧目等;还可以改造教学环境,张贴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画作品和名人事迹,形成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教育空间,使校园景观与红色文化实现有效对接。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可使得学生拥有充实的校园生活、红色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的环境。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生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高校要发掘校园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契合点,深挖革命历史人物故事、营造文化景观、建设校史馆,并以此为载体将校园历史与革命精神相融合。在校园建设中可以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红色文化专柜,或树立革命家雕像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气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在红色氛围中接受红色文化浸润,厚植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主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自觉规范实践行为。

另外,高校也要将红色资源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发掘红色资源的多元艺术形式,并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例如,特色高校将红色资源与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吸纳多种艺术元素,提高红色文化的融合度,发掘其感染力,重现红色革命史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优雅的艺术手段呈现红色资源,增强大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政治认同感,发挥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育人功能。

总之,高校要想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可将红色基因注入校园建设中,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用多样的红色文化形式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整合育人资源,开拓红色育人之路

红色教育也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红色育人方式多元化。首先,高校应积极整合利用校际资源,尤其是要创建高校之间的信息、物质共享渠道,寻求校际历史积淀,促进交流与合作,凝聚红色文化育人共识,弘扬红色主旋律,建立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高校联盟,联动高校间的红色育人模式,创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例如,延安大学于2019年参与“延河联盟”,该联盟高校均诞生于抗日烽火中,传承红色基因同根同源,旨在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红色基因教育理念,全面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高校要积极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红色育人是一项系统化工程,社会各界都应积极主动参与,合力为红色育人打造有利的环境。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传承发展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高校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增强改造社会的胆识能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各企事业单位应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使其能够把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如红色景区、红色革命纪念馆招募志愿者时,可多给大学生讲解红色文化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能力。

最后,高校要积极整合各社团资源。高校应聚焦思想引领,有效发挥红色社团所拥有的独特优势,打造特色红色文化社团品牌,如创建“白求恩志愿服务队”、“张思德志愿服务队”、“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红色文化宣讲团”、“红色卓越训练团”等,并促使各社团形成合力,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推动红色文化扎根于校园文化,使学生感知红色文化的特有魅力,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和创新者。这样既重塑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大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又实现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深化了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时代的精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更有利于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提高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运用多元手段,注重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生活、从线上到线下的多维互动,努力将伟大革命精神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让红色基因广泛传播,增强师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并将其内化为砥砺奋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秦云.榜样教育在“红色卓越”培训班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9).

[2]韩琳.社会服务是科学健身的使命与责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0-12.

[3]韩琳.延安大学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功效[N].中国教育报,2015-5-26.

[4]张丽,肖盈.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

(刘顿:延安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中心;刘越: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