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战烽火在祖国大地开始燃烧,中国的教育事业遭遇了严重打击。抗战任务艰巨,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如何把全国青年团结起来,教育引导他们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部分党内知识分子在苏联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到延安,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在陕甘宁边区建立高等院校,创办自己的教育事业,号召广大青年投身革命。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陕北公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圣地延安成立了。它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高等学校,旨在救亡图存育英才。从学校的诞生,到运行发展,创办者们满腔热忱、激情回荡,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绽放出足以燎原的万丈光芒!那段峥嵘岁月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陕北公学岁月里的“苦”与“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奋斗图景,深深震撼了我们这些后来人,是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

创办周折之“苦”与自主发展之“乐”

中国共产党将教育视为抗战的重要国防准备,兴办学校、培养干部成为党的重点工作之一。延安是中共中央抗战的精神灯塔,自卢沟桥事变之后,全国各地的青年纷纷涌向这座陕北小城,给这里带来了崭新的力量,也带来了急切的教育需求:在延安创办一所面向进步青年的社会性大学势在必行。起初,中共中央计划将学校命名为“陕北大学”,定位是一所全日制的国民教育性质的普通大学。但是在创办初期,就遭遇到挫折。由于办大学需要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许可和经费支持,但国民政府不予批准,一面是蒋介石政府的钳制,一面是广大进步青年对真知的渴望,中共中央当机立断——“不能被蒋介石捆住手脚”!便在校名上以退为进,以确保学校能正常建立。“陕北公学”的名字就此诞生,这不仅避免了国民政府的钳制,而且继承了党的光荣教育传统,延续了中国公学精神,并且“公学”二字更加符合学生的多样性——不分性别、出身、职业和党派信仰,只要有志于抗战救国皆可报考。

20230511114030493-50-d9da0.jpg

《陕北公学招生简章》发布后,有志青年们如潮水般涌向延安,哪怕典当衣服首饰,甚至是徒步也要到达。服装各异、方言不同,但青年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投身抗战!在这里,无数有志青年倾注一腔热血,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求知旅程!

经费短缺之“苦”与自强不息之“乐”

校名的修改让这所学校得以顺利诞生,但“公学”两个字给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不予向边区政府增拨教育经费的借口,使得成立之初的陕北公学陷入经费极其短缺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陕甘宁边区政府给予陕北公学极大的物质支持,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优先办教育,拨给陕北公学1800元法币作为开办费,并给每人分发菜钱、饭费、津贴、医药、办公、杂支,等等。这些支持数目在当时来说已是很大了,但相较于接纳全国各地爱国青年的大学筹办实际所需的资金,依然是杯水车薪,真可谓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就是这样的白手起家,陕北公学的师生却把这段岁月过得激情澎湃。没有足够经费建校舍、维持学校生活正常运转,师生们就在校长成仿吾的带领下自力更生,挖窑洞、建校舍,修操场、筑讲台、开荒田、打柴火、种蔬菜……学员们以主人翁身份共同参与劳动建设,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不仅没有被短缺的经费所束缚,反而迸发出更加坚强勇敢、朝气蓬勃的奋斗力量。

20230511114030494-22-ad786.jpg

此外,师生们通过大力宣传和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各界援助,编印了《援助陕北公学》小册子,毛泽东特意为其写开篇词,发行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道义上,陕北公学都得到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受到各地各界爱国人士慷慨捐助。陕北公学学员们也更加珍惜机会,努力成才。

物质贫乏之“苦”与精神充实之“乐”

古人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这个条件艰苦但山水汇聚的地方,托举起一所面貌崭新的革命学校,凝聚了无数立志投身民族救亡运动的爱国青年,他们的学习热忱丝毫没有被物质条件的艰辛所影响。没有像样的操场、礼堂,开学典礼就在飞机场旁的空地上举行。没有教室,学生们晚上除了睡在窑洞,整个白天都参加露天活动。睡觉时七八个人挤一张土炕,晚上翻身都不容易。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稀缺,学员每天都需要到山沟里打水,并分享一盆水洗脸,喝水洗澡的次数也均有限制。遇到雨雪天气,师生们踩着泥泞、湿着衣裳、顶着严寒、冒着雪花,风雨无阻地上课、活动。饮食条件也十分简陋,食物匮乏单调……但这一切都挡不住青年学子的学习热情,他们把被子捆起来当板凳,把当地老乡染布用的靛蓝泡水当墨汁,把每学期仅有的两张纸全部写满,直到留不出一点儿空隙……每个学员都响应着“学习第一”“一切为了学习”的口号,在充实的学习中,学员们似乎忘记了条件的艰苦,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憧憬中。英姿勃勃、欢声笑语是陕北公学学员们所呈现的精神面貌。

党中央多位领导人为陕北公学授课。毛泽东亲自担任陕北公学高级研究班“辩证唯物论”的教员,周恩来、董必武、任弼时、陈云、刘少奇、彭德怀等领导同志也都到学校讲演,极大地鼓舞了陕北公学的师生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论青年的修养》讲演中说到青年“要有坚固的高尚的理想……不顾一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正是这样的理想,让陕北公学的青年们不畏艰苦,励志勤学。学员们也始终记得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送给他们的两件“礼物”。当时,他说:“我没有多少东西,只能送你们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就是在这样的“苦”与“乐”中,党中央和陕北公学的全体师生怀着对学校的爱、对抗战必胜的决心,战胜了一个个艰难困苦,高擎着理想的旗帜,坚守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真理,在延安谱写了激情燃烧的光辉历史。就像校歌中唱的那样:“我们要忠实于民族解放事业,我们献身于新社会的建设,昂首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