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以课载道”                吴维煊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思政”,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是“育人”。教师要将教育与知识教学有机融合,构建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让学生受到教育为目的的新课堂。因此,“课程思政”其实质就是“以课载道”。

以语文教学为例,以“以课载道”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汉语汉字的美,以此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汉字的寓意,学会组词、造句、作文,还要让学生从汉字中找到中华文化的根,从汉语言中体悟中华博大的优秀文化,并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自己的精神成长。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滋养。被编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佳作,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以文学视角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文学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文学中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

三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写作磨炼思维。阅读与写作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而且要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及阅后反思。在写作教学上,要让学生从应试作文的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感悟“我手写我心”的过程,表达自己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抒写出自己的理想与志向。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导向。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唯有“以课载道”,润物无声,方能收获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家校社协作,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葛丽霞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开展劳动教育需要配套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评价体系改革。但从现实层面来看,目前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空白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如何科学设计教育评价体系?这是所有学校落实劳动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必答题。

笔者认为,“双减”政策之下,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应有所作为。

从学校层面来看,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很多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但是,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和地区因为站位不高,对劳动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离“出出力、流流汗”的劳动体验要求相差甚远。从家庭层面来看,很多家长对劳动教育也不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在新形势下,学校和家庭都应当转变观念,让劳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为“双减”赋能。

劳动教育要做到持续化、系统化、制度化,必须要构建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的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和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通过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建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这样的劳动教育才接地气,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


落实“双减”,推动家校社共育                  张小英

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西安高新区第八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高新八初”)这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高新区优质公办学校,积极响应,创新举措。

构建“1236‘幸福·融’”教育体系。“1”指构建一个“幸福·融”课程体系,包括德育主题融合课程(生命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行走长安”社会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通识项目3D打印、激光雕刻、轨道机器人)、游泳通识课程等。“2”指聚焦两个主体,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3”指依托“三个课堂”。“6”指六个共同体融合发展,即党建共同体、家校共同体、教科研共同体、书香共同体、体艺共同体、科创共同体协同发展。

聚焦课堂改革。各教研组以“研究新课标下核心素养的学科内涵”为教研方向,以熟悉教材、理解课标、研读教参、分析试题为着手点,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能。定期邀请“名校+”教联体专家来校进行听评课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拓展学生思维。各学科组搭建“学科大讲堂”“八初幸福小龙卓越学习习惯秀”,让学生或教师分享学科学习规划或学习方法。打造多彩且出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出“双选社团”和通识类课程,强健学生体魄、滋养学生心灵。搭建跨学科融合的校园活动,如读书节、艺术节、足球节、体育节、篮球节、科技节等充分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统筹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通过家长大讲堂、开放校园活动等方式,向家长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八初家长指导手册》,指导家长更科学有效地教育学生。同时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线上大家访”活动,通过视频,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学习环境、亲子关系等情况,真实触摸学生在家庭中的成长样态。

高新八初坚持让教育回归本真,力求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第八初级中学


立足减负增效,聚焦“三个课堂”           葛小茶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北关小学(以下简称“北关小学”)以“让每个人做闪亮的星”为办学理念,坚持“发出光和热,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和“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宗旨,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三个教育观点,即教师步入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教学的教学观,学生进入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学习的学习观,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都是作业的作业观。

“M—STAR”课程夯实“第一课堂”。北关小学以省级精品课程立项为契机,创新课堂模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在“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围绕“M—STAR”精品课程开发与实践,即:“Scene(真实情境)、Think(思考)、Action(行动)、Results(成果),创设“情境—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成果分享”四环相扣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在全班交流,通过分层练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最后总结梳理一节课所学知识,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满天星课程”助力“第二课堂”。北关小学构建“作业辅导基础服务+素质拓展专题活动+特色课程社团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模式,形成“一核心两自主三课程六领域”的“满天星课程体系”,内容涉及学科拓展、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劳动实践、艺术审美、体育与健康六大领域153门课程,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

社会实践创新“第三课堂”。北关小学创新开展“我爱我的城”社会大实践,丰富学生的成长体验。在“我为蓝田代言”活动中,学生们围绕蓝田特产、美食、美玉、美景、历史、人文六个方面,收集素材,走出校园采风,拍摄照片、撰写演讲稿、练习演讲、录制视频。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劳动教育,建设“星星农场”劳动实践基地,融通“五育”,指导学生体验生产劳动过程,撰写观察日记,收获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三个课堂”的有效落实,促进了学校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全方位的真实变革,力争让学生成为闪亮的星。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北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