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感。”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不仅贴合幼儿热爱自然的天性,也能让幼儿在探究中增强劳动品质,在种植中学习自然常识。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儿童自主选择、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有学者提出“全收获”的种植活动理念,认为种植活动不再只是种植物的食物收获,而是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的全面收获。可见,种植活动作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在种植活动中增强劳动品质。种植活动的开展,并不只是根据教师的预设来开展,也不是按提前设计好的教案开展活动,而是通过师幼合作、家园合作等方式,以幼儿为主体,询问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决定班级的种植园地里到底种什么,怎么种。如在谈话活动“种植园里的秘密”中,师幼一起了解种植工具,一起讨论和投票决定班级园地的品种。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主角,教师带着幼儿一起翻地松土、拔草施肥,邀请家长一起劳动,使得种植活动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有亲身体验。

在种植活动中学习自然、劳动常识。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在种植园里亲身感受、真实观察、动手实践,幼儿可以尝试把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画下来,久而久之幼儿可以了解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在师幼共同开展的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让幼儿乐于探索自然、亲近自然,让幼儿在种植活动中发展深度学习,体验收获的快乐。

在种植活动中实践劳动教育、践行生命教育。在没有启用种植园地前,各班的种植活动仅限于班级门口或者阳台的种植角,幼儿有浅显的土培和水培种植的经验。在真正开辟幼儿园种植园后,幼儿在自己班级的小菜园中进行尝试性探索并开展种植时,他们会加深体验,幼儿们可以真切感受一颗小小的种子或者秧苗从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的全过程。当然,在成功收获之前,幼儿们也有种植失败的经验,由于前期经验少、种植技能缺乏,如遇到天气问题或者照顾不到位、拔草不及时、捉虫不及时等问题,植物的生长必然会受到影响,在失败的过程中幼儿也体验了生命的历程。失败后,教师要引导幼儿总结经验,请教种植专家,及时进行交流分享、总结记录,待春天到来再开展新一轮的播种,得到更多收获。

在经历漫长的种植后,幼儿迎来的是收获的喜悦。喜悦的同时是他们接下来的品尝与分享。如:在韭菜种植中,幼儿把一次次收割的韭菜带回班级,进行摘、洗、切,接着制作韭菜盒子,体验多种劳动。每一个常见的蔬菜都是幼儿辛苦照料出来的成果。当他们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同伴、老师、家人的时候,回忆起种植的点滴很多幼儿都激动不已,这就是劳动教育后的价值所在。

基于家园合作共同开展的幼儿园种植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分组、自愿报名的形式请家长轮流参与进来,让幼儿能在幼儿园和家长一起劳动,提升劳动技能。很多家长反映,幼儿通过种植活动,认识了种植工具,学会了翻地、除草,懂得了食物的来之不易,改善了挑食和浪费粮食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也会细心记录幼儿每次参与种植劳动的点滴,把幼儿们的种植观察记录保存下来,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家长,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与惊喜,能进一步增强家长继续参与幼儿园种植活动的积极性。

劳动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教师、家长共同协作。种植园是幼儿园教育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为幼儿提供了亲自体验与接触、每日观察与记录、亲自管理与动手操作、收获制作与品尝分享的机会。幼儿通过种植园的活动,在自主探索实践中体验了种植与收获的快乐,促进了幼儿对植物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