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极具综合性的一门课程。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这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到位。毋庸置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高质高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的一个过程。面对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变化,不断推动教师终身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夯实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的战略任务之一。我们要结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变化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新路径,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一、现阶段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已有二十多年,拥有专职综合实践教师的学校寥寥无几,一般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以语文、数学、科学教师居多,有的教师甚至同时兼任4门课程,常常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但他们往往会因为学校师资配置的实际情况“被流动”,统筹安排到核心学科的教学岗位或学校管理岗位上。在课程执行层面,一支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更是稀有。

(二)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实践性课程,课程的知识体系、活动方式、评价方式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大方面的特殊性。然而,长期以来,师范专业院校仍未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独立专业,也没有传统的“职前”培养,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畏难情绪也比较大。

(三)缺少固定的教研团队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临时性、变动性和应景性,导致绝大部分学校缺少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团队,没有建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即便有的学校在学年内组建了一支临时的教研团队,也常常因为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局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和课程特性把握不准,课程的执行力不高,导致校本教研实施不力。

(四)缺失系统的培训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全新的课程领域,相关的专家、骨干教师也是寥寥可数。学校想要立足校本培训,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开展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无论是时间、资源、经费还是效果等方面都难以保证。

二、项目化学习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项目支持机制

完善项目支持机制、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各中小学校应积极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多维度、多层次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问题,建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专业教师队伍,塑造教师互相交流合作的文化氛围。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纳入专项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机制。满足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个人成长需求,支持其专业化发展,逐步壮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同时,依托各级各类竞赛,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提供锻炼成长的空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成就感。

(二)突破固有教育观念

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当前教师专业成长意识薄弱的现状,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区域层面组织,开展了三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提升研修班。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指导,研修班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前测,通过理论素养、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课程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专项调查,使教师对自身的业务知识、教学水平等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专业成长中存在的差距等。同时,区域层面通过前测可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综合素养,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活动,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观念,切实丰厚教师的文化素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此外,通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分享,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提升研修班的教师们进行自我对照、同伴对照,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

(三)构建“1+2+N”项目化学习共同体

构建“1+2+N”项目化学习共同体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教师处于非专业且边缘化的现状,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社交软件建构了一个跨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1+2+N”项目化学习共同体。“1”即一个项目化学习主题,“2”即两个基地实践校,“N”为多个项目合作校。基于“遇见苏州 遇见街巷”“老房装电梯”两个项目,教师在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什么是项目化学习?如何研制项目实施方案?如何进行入项探索、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成果、出项与复盘……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通过驱动型阅读,合作探究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在骨干引领的浓厚学习氛围中自主构建知识。

此外,教师能够将自身在教育工作、专业成长中存在的疑惑、问题等提出来,团队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形式共同交流和探讨,并解决问题。对教师而言,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真正投入尝试的教师往往对项目化学习更加积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开展项目推进研修活动

开展项目推进研修活动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以“遇见苏州 遇见街巷”项目为例,教师带着学生对真实且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讲好街巷故事”进行持续探究。其中“街巷手绘地图”“帧藏街巷故事”“街巷文创设计”“街巷成果展”等项目学习活动,不仅要求教师把跨学科知识点教学转化为概念和具有冲突性或新奇感的问题、成果,创造、想象、重构知识与情境的关系,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公开成果中凝结对核心知识的转化和思维迁移。

项目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们通过项目带动、任务驱动推进系列研修活动,在项目研讨过程中,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视角分析项目,研究教学,进行对话、质疑、讨论和思维重组,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一个试点班级,12名教师依次上课的形式,教师设计、实验、行动,合作解决大问题,让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养在项目化学习中生长。

学习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创造是理解的最深层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项目带动式的研究与探索必将会提升教师的关键能力。

面对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推进综合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教师的教育能力,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借助项目化学习的优势,建立项目支持机制,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开展综合实践青年教师个案研究,积极构建“1+2+N”项目化学习共同体,实施专项培训,开展多元项目带动式的研究与探索等,促进综合实践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