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乃是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也应围绕学生展开。但这句话还存有诸多语义空白点,潜藏着误解的风险和实践的危机,需要教育工作者填补、理解和应用。

深思熟虑,这句话应该是说给教师的,意在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推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但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而教师们往往忽视这一内核,比如教师不依据学习规律和学生个性进行指导,不优化学习和作业内容。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即是说,如果“以学生为中心”不以教师教育理念、智慧、能力的变革为前提,那么,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会演化为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的混沌摸索、教师“不能也、不为也”的遮羞布。所以,请看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对教师转变的吁求与呼唤,它呼吁每位教师反省自身的身份合理性和职业道德性。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以学生的“什么”为中心呢?当前,我们在基础教育学段看到的许多学生问题,从侧面说明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不彻底、不通透。学生焦虑或痛苦的心理体验背后跟对教师不满有很大关联,比如教师因学生考试成绩较低而流露出抱怨情绪,教师因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要求学生进行重复性罚写。教师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却忽视了比成绩更为重要的能力、兴趣、心态、成长中的问题等。教师应深刻反省自身在认知与潜意识里,把学生的“什么”摆在了中心,否则,不从人本身的发展出发而主观臆断的“中心”不但会恶化师生关系,而且会挫伤学生发展的生命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目的和实现途径,是广大教师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科学能动性的主动发挥。一是教师要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研究学生,站在人未来发展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比如未来社会,学生最应该发展和养成的能力、品质、习惯是什么?分数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吗?思考这些问题才会推动我们走向人的教育。二是教师要开发更多样、更适宜的课程、课堂。倘若把学生比作消费者的话,那教师就是产品的生产者,教师应开发出精品来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在学校教育语境里,产品就是课程与课堂,在这一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教师展开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旨归的课程开发与课堂打磨。三是教师应努力建立并维护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如英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者麦克·格尔森所言:“教学就是由师生建立的积极关系所驱动的。如果没有建立这种关系,完成教学任务对师生来说都将是极其困难的。”没有“教”就没有高品质的“学”,没有“学”也难以实施“教”,“教”与“学”的背后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交织,是师生双方相互主体性的发挥。

教育家叶澜说:“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智慧成长。”因此,教育有效助力学生发展,关键还在教师的深刻变革,教师是点亮学生心灯的“启蒙者”,是用优秀文化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成者”,叶澜对教师“三个者”身份的概述,赋予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合理性,也是我们从教者的职业追求。

回到教师身份变革这个话题上,“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必须不遗余力地提升学问、见地、理念与道德境界,精益求精,做好教育工作。所以,无论是课程、教材还是教学变革,始终不变的落点和归宿是学生的成长,但核心与关键还是教师的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