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强调“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学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课堂”,是构建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本质上是推动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情感转变和核心素养的落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结合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笔者总结了一套“一线三段六步”(一条情境主线、三个情感阶段、六个教学步骤)数学教学方法。

一、贯穿一条情境主线

数学是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这一学科属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上有一定难度。但数学不能简单地与苍白的定律、枯燥的运算画上等号,一节好的数学课,同样应该充满探究的乐趣,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充满童真、童趣和人性光辉的阵地。

创设教学情境是根据数学素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虚拟问题情境。而保持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需要创设完整的学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而成为一条无形的情感链条。在数学学习中融入趣味元素,使整个学习过程环环相扣,自然铺展,既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笔者通过创设“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生动地再现童话故事场景,巧妙地植入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秒针”,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课堂上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参与,乐于思考,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整节课学生学得既有趣又有效。

二、明确三个情感阶段

传统课堂把教学分为导入、新授和总结三个阶段,结合情境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按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小结拓展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

导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基础,新颖别致的导入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是要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和心理需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数学知识更生动、更有趣、更具体。二是要注重情境问题的层次性,导入新课环节要根据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按照知识建构规律,层层递进。三是要注重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挖掘出生活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重叠问题”中,笔者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汉阴上这节课时,通过现场调查学生喜欢吃的当地特色小吃“炕炕馍”和“豆腐干”予以导入,学生参与兴趣特别浓厚。在石泉上这节课时,通过调查学生感兴趣的当地知名景点 “燕翔洞”和“大峡谷”予以导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主体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重点环节。本环节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多种学习方法积极探究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建构学生的数学思维。

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是前提。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和挑战新知识的强烈愿望,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合作交流分析问题是基础。如何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互助,与同桌或学习小组成员交流解决问题,达到融会贯通,启发思维的效果。生生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思维的碰撞和心理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思考,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进而养成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师点拨解决问题是关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学生自主探究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从方向和方法上加强对探究活动的调控,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三)小结拓展

课堂小结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也是对知识内容的强化,更是从知识层面向思维层面的升华。一是要抓好分层练习,设计多层次的习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检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练习要注重趣味性、层次性、思想性、实践性。二是组织自查自评,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价,进一步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总结归纳数学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三是合理拓展,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三、落实六个实施步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重点把握好六个步骤。

(一)创境激趣,体验数学之“美”

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不仅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也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独特的奥妙与魅力。在教学中要坚持寓教于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创设出生动有趣、参与性强的学习情境,把数学问题科学融入情境,增强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灵活性、趣味性,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魅力。

(二)探究生疑,催化自学之“情”

情感参与是以学生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显著标志,忽视学生情感和态度很容易使数学学习陷入机械枯燥的尴尬境地。疑是思之始,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的精神,保持探究的热情,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学习,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在积极的探索中不断生疑、归纳,进而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和路径。

(三)交流合作,感受数学之“乐”

交流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契机,是创新思维的生长点。教学中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分工协作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良性互动,碰撞思维,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四)突出重点,夯实数学之“基”

落实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重点,兼顾全体学生,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有层次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进而形成基本技能,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五)归纳学法,形成数学之“道”

学习的重要任务是突破知识本身掌握学习方法,归纳学法是数学方法向数学思维转变的升华,是落实“四基”中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归纳出数学学习方法,建构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利用百数表,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不仅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方法,还在学生心中根植了理性严谨、言必有据的数学精神。

(六)加强运用,建构数学之“思”

思维水平是衡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学中教师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把数学知识有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通过分“实物图”(一个蛋糕)初步感知二分之一,然后让学生利用“平面图”(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图形的二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二分之一的操作经验,形成了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知识表象。但教学中,对二分之一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教师还要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图形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各不相同,却都能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一步抽象概括出二分之一的本质特征: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做”,也要启发学生“思”,唯有做到“做中学,学中思”,才能让其深入理解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一定能在课堂上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