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这些经典在遣词造句上排列精巧、抑扬顿挫,在情节段落上铺排有致、引人入胜,在思想情感上不落俗套、引发共鸣。学习经典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深化学生语文素养。面对经典,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做笔记、谈感悟,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深入感悟文中潜在的声音、画面、节奏和情感等,积极拓展学生理解课文的方式和路径,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策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培育和良好发展。

一、多样诵读,重燃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的课后题都会要求学生或是“朗读课文”,或是“有感情地朗读”,或是“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是学生触摸文本、感悟课文、学习新知的第一步。但笔者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对朗读课文不太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即使是最适合于朗读的古诗词,学生在节奏、韵律和情感方面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接触课文不久,对文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策略不够成熟,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因此,想要通过经典诵读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过朗读关,以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带动学生诵读兴趣的提升。

(一)配乐吟诵,体味经典韵律

悦耳动听的音乐能够给人以全新的身心享受,音乐对经典诵读效果的提升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过去在小学语文诵读环节融入音乐元素的教学实践并不多,因为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都有各自的节奏和韵律,想要为课文找到合适的配乐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尽管如此,教师也应当不遗余力地搜集配乐,以音乐的情绪感染力带动学生深入文学作品,启发学生感知经典的节奏和韵律。例如宋词在宋代本来就是为歌而生的,其韵律富于音乐美,教师可以搜集相关内容,比如吟唱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也试着唱一唱。一些经典课文已经点明了配乐要点,比如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惊鹊”“清风”“鸣蝉”“说丰年”“蛙声”“两三点雨”,这一连串的词已经点名词中有鸟声、风声、蝉声、人声、蛙声和雨声,可谓是丰富多彩、错落有致。除了声音之外,词中所描写的景也是跃然纸上。即使没有画面,单凭声音也能让人感受到词中优美的旋律。因此,教学时选取一段闲散惬意的古风纯音乐,再把表现鸟声、风声、蝉声、人声、蛙声和雨声的音效融入进去,学生跟随音乐吟诵,在关键处听到相应的音效,瞬时就能够联想到整个词所描绘的画面,多种多样的声音也让学生眼界大开、兴趣盎然。可见配乐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把握经典的旋律,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角色演绎,感知作品情感

经典之所以打动人心,是蕴藏其中的情感要素。教材中的散文、小说中常常会有两人或多人的互动对话,学生单独诵读的时候或许并无太大感觉,因为学生把自己放在了读者的全知视角,从整体上去把握。但当学生分角色诵读、演绎的时候,其视角便落在了某一角色上,这一角色不论大小,都能为学生的诵读打开一个新世界。例如在《落花生》一文中,课文要讲授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都会把自己代入“我”的角色中,“我”认为“花生的价钱便宜”是它的好处,还有“我”的姐姐、哥哥都说出了各自的看法,也都很有道理。但是父亲却指出花生最珍贵的品质在于“有用”,而“我”顺势总结了父亲对我们的期望,那就是“人要做有用的人”。文中的孩子们因为能够吃到花生和父亲的到来而十分高兴,但是父亲这个角色却是借此机会想要教授给孩子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可谓用心良苦。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可能并未体会到文中父亲的心境,但是通过分角色诵读、演绎,就相对容易深入把握课文表达的情感。

二、游戏点缀,检验学生对经典的把握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常见的,既可以在课前引入时让学生通过诵读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又可以在课文学习后通过诵读巩固所学,还可以开设专门的诵读课和活动,让意犹未尽的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诵读才能,使经典诵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无论如何。经典诵读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教材更新、教法革新、学生成长而不断绽放出新的色彩。而其中游戏活动的点缀和融入,更是创新经典诵读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

(一)游戏竞猜,留住经典瞬间

综合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应当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认知后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这种活动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深化学生对经典的认知,检验学生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发现问题后适时调整后续的经典诵读引导策略。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经典诵读中也是有很大发挥空间的。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竞猜的方式,让经典诵读涉及面更加广泛,带动学生聆听经典回声、再现经典画面,等等。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组织“经典诵读捉迷藏”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然后让学生猜测这张图片是描述的哪篇课文,学生不仅要说出课文题目,还要能当即吟诵课文中的经典语句或段落。比如教师出示“红军长征”图片时,立马有学生充满感情地吟诵出了《七律·长征》。教师出示“燕子飞过柳树”的图片时,学生立刻吟诵出了朱自清《匆匆》中的经典段落。学生对这类游戏竞猜活动很感兴趣,通过图片联想课文题目,通过题目联想课文语段,这使得学生对经典的印象愈发深刻。

(二)课堂接龙,合力演绎经典

当然,适用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游戏活动不胜枚举,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游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游戏在经典诵读中的作用。不过,语文课堂上能够大范围、长时间进行的游戏毕竟有限,因而教师可以努力提高诵读游戏的效率,使游戏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贴合。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经典,比如教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之前学过陆游的哪些作品,学生立马想到了之前学过陆游的《示儿》,紧接着教师就可以通过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示儿》,合力演绎经典。诵读完毕后再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文的教学。这种课堂游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游戏虽然是教师引导的,但是学生的自主性也在不断扩大,用游戏的方式回顾已学内容和引入新课,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课的陌生感,新旧串联不仅巩固了学生已学内容,还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授课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接龙游戏可以有力地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个人诵读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展示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经典诵读。经典诵读篇目不胜枚举,但它们并不是独立的,其在作者、流派、写作背景、艺术手法、体裁等各个维度都有相似及共通之处。因此,教师在接龙游戏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课文与其他文学素材的内在联系,以使课堂内容更加饱满。

三、诵读拓展,深化学生对经典的认识

教材已为学生提供了多篇经典,但是这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打好课内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应当合理有序地开展课外经典诵读。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课外进行经典诵读,并能有效连接课内外经典;后者则是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操作,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经典诵读。

(一)教师引导,共同完成经典诵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经典莫过于五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名著单元,编者选取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经典篇章,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经典画卷。这些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突出、情节波澜有致、描写手法独具特色。这部分课文由于篇幅较长,并不适合当堂诵读,但是四大名著中均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古诗词,非常适用于诵读。比如《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浒传》开篇的《破阵子·试看书林隐处》,等等,这为课堂经典诵读提供了不少素材,学生或许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但通过诵读这些概括全书精华的古诗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经典和感悟经典。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师生共同诵读。课堂诵读一般都是节选经典文本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部分虽然是整部作品的精华,但是要想真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使其更深层次地理解经典,只诵读这部分精华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其他路径,带领学生深入整部经典,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经典。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批与课文相关的经典书目,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本经典进行深入研读,最后以阅读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全班汇报。这样能够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师生在经典诵读中共同发力及合作共享。

(二)课外自主,探索经典世界

学生经典诵读兴趣并不相同,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诵读古诗词,有的学生对现代诗情有独钟,有的学生喜欢古代话本,有的学生爱诵读和表演外国戏剧,等等。学生的这些喜好在课堂中显然没办法一一实现,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课下自主诵读,使学生在课外大千世界中感悟经典诵读独特的魅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完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之后被作者真挚的笔触、深刻的思想所感染,于是在课外也找来了臧克家的其他作品诵读。还有的学生对鲁迅产生了浓厚兴趣,诵读了鲁迅的《自嘲》《自题小像》等。这种学生出于个人兴趣的课外实践,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诵读需求,开阔了学生对经典世界的认知,对深化学生语文素养大有好处。学生的经典阅读经验虽然有限,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资源可以被学生获取。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经典诵读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尊重学生阅读兴趣,使他们在课外经典诵读中升华对经典的认识。

四、校本建设,整合学生对经典的思考

经典诵读在学生文学素养熏陶、品格修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也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他们在经典的世界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情节的铺排与环境的渲染中深入思考。经典诵读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还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经典诵读教学成效的日益凸显,以经典诵读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应跟上,这种课程体系建设不是强制性地进行经典诵读,也不是一刀切地按照学校和教师的想法去选择经典,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学生对经典的思考,以使经典诵读校本建设更具生命活力及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一)集思广益,整理诵读素材

有的时候经典虽然也不免会有一些争议,但是经典作品的地位与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经典微言大义又涵盖广泛,适用于不同的教学阶段,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书目的标准概括。但是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书目有所不同,学生不仅需要用眼看,还需要将其吟诵和复述下来。这就使得教师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时不能人云亦云只顾借鉴他人,而是要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学情。学校可以把一个班级作为一个单位,分班组织经典诵读素材库建设。素材库中的经典文本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讨论确定的,这既符合教师的教学目标,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与想法。校本经典诵读素材库的建设可以采取线上进行的方式,师生都可以上传经典诵读材料,同时附上选择经典的原因、经典的价值、诵读音频案例等资料。各个班级把素材汇集在一起,去糟取精,删繁就简,以建设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经典诵读素材库。

(二)优化体系,树立经典之风

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相应的体系化建设还不够完善,经典诵读如何长期坚持,如何成功打造校本经典诵读体系等,都是有待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的。教师应当认识到,诵读环境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当不断优化经典诵读体系,在校园营造经典诵读之风,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经典诵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经典诵读,而不是被迫完成学习任务。为此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可以有个人赛、双人赛、团体赛、表演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活动中能自由参与和轻松诵读,避免给学生造成诵读负担。与此同时,经典诵读素材搜集要贯彻到校园与班级的各个角落,如教室的图书角、学校的图书馆、宣传栏等区域,让学生浸润在经典的环境之中。经典诵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诵读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经典的思考。校本经典诵读体系建设要有反馈评价途径,及时吸收师生建议,以使体系更加优化和更易于操作,切实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多样诵读、游戏点缀、拓展诵读和系统诵读等策略优化语文教学策略,能为学生开启经典诵读之路,启发他们感悟经典,爱上经典。因此,教师应当多多聚焦经典,然后基于教学实际不断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方式,优化经典诵读教学策略,以系统化地、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上川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