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教学是指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教学既要有教师的适切指导,又要有学生的自主精细研读,还要有全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观,因而精读课文教学也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借助于统编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丰富和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精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学习语文要素,培养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章等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下面,笔者就以《纸的发明》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五步法”。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读新知

导入环节是一堂课的起始部分,上课的前两分钟,学生还沉浸于课间活动的兴奋之中,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新知识,学生思路可能会跟不上节奏。假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取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趣味点,并以此为切入口,让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就容易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纸的发明》是“中华传统文化”单元主题下的一篇知识性短文,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我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课文先陈述了没纸之前人们记录事件时的种种不便,接着陈述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进一步说明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一个极大贡献。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紧紧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展开。在导入环节,笔者首先采用竞猜的方法考一考学生:谁发明了电灯?谁发明了孔明灯?谁发明了地动仪?谁发明了造纸术?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很有趣,马上调动自己学过的知识,抢着举手回答问题。在成功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以后,接着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博物馆馆长听说你们在学习《纸的发明》一文,想在你们学完之后邀请几位学生去当讲解志愿者,讲解的主题要和“纸的发明”有关,你们有兴趣吗?你们觉得需要提前作哪些准备呢?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打算搜集一些介绍造纸过程的资料。有的学生说,纸是由哪些原料制作的呢?我要上网找一找。有的学生说,纸的品种有很多,我要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向大家演示……此时,教师揭示课题,水到渠成: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说到造纸术,你们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由于学生从课外书中已经了解了不少有关造纸术的内容,纷纷举手介绍自己知晓的部分,在学生热烈的交流中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由于刚接触课文,这时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文,那么教师的导入设计一定要做到新颖独特,切实引起学生关注。只有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并立足学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才能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一般都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交流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并就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障碍点进行讲解,在解惑中助力学生思维的提升,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顺畅地学习。

在《纸的发明》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3.学会书写难写的生字。在学生进行自学以后进行集体交流。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10个,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学成率比较高,笔者采用开火车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快速把字音读准确。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有多音字的句子,如“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中的“累”读“lěi”,是逐渐聚集的意思,读“léi ”的时候是连接成串的意思,读“lèi”的时候是疲劳、操劳的意思。通过讲解和举例,学生就能更准确地掌握和读对这个多音字。课文中其他的多音字可以采取类似的讲授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多音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后再读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的方法。接着出示“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等词语的图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比如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理解“创造、均匀”的含义,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携带”的含义。课文中要求学生会写的字中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笔者用多媒体出示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辨析,“伟、保、验、阿、洲、社”都是属于左窄右宽的字,“约、欧”则属于左宽右窄的字,观察“录”的下半部分是“氺”而不是“水”。尤其是“洲”字,共有9画,其中6画都是短画,右边的笔画分别是撇点、竖撇、点、竖、点、竖,3个长笔画间距要保持均匀。课堂上讲解字词的时候,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进行书空练习,以强化学生的识字效率。

教师要想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更好地追求“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教语文,而不是搭花里胡哨的空架子。课堂上多形式地教学生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发展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及自我锻炼中习得新知,思维得到激发,切实达到使学生想读、乐读、会读的目的。

三、寻找适切训练点,辨析词语

精读课文的每一个字词都是作者精心思考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含义,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能只会关注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表面意思,对为什么会用这些字词则不太关注。因此,教师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字词辨析的学习,在情境中理解这些字词的特殊含义。

《纸的发明》有些词用得十分贴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课堂上,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笔者给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者结合课文内容,将对词语的理解融于自己的具体学习之中。例如《纸的发明》第1自然段中的“贡献”这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1.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2.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很明显,课文中的“贡献”应是第二种解释。抓住“贡献”这个词引发学生思考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贡献?这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完课文第4自然段后,可以问学生:“改进了造纸术”中的“改进”是什么意思?“改进”这个词能否换成“创造”呢?在学生的印象中,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理所当然就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错误印象,笔者就把课文中介绍几千年前人们在甲骨、兽骨、青铜器上刻字,在竹片、木片、帛上写字用多媒体演示出来,然后再播放相关视频,把“用麻造纸→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造纸”的演变过程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蔡伦改进造纸方法之前,人们已经想出各种办法造纸了,蔡伦是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而且价格又便宜,大家都买得起的纸。经过笔者这样的解释以后,学生就明白了造纸术原来早就已经被前人发明了,而蔡伦是通过改进造纸原料,使造纸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实用方向发展,当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就容易弄懂“改进”这个词的确切意义了,从而明白造纸术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与课文开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形成了呼应。类似的还有:“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中的“传承”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传授”或“继承”呢?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感到有些困惑,笔者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查阅“传承”的意思。字典上“传”的意思是传递、传授的意思,“承”的意思是托着、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就明白了蔡伦在前人造纸方法上进行了重大改进,因为新的造纸方法中的原料更容易得到,不仅能够大量制造纸张,而且纸张的价格又很便宜,能够满足多数人的需要,非常实用,所以很快流传开了,不仅在中国流传开了,还流传到了国外,可见此项技术对全世界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啊!因此,句子中的“传承”这个词不可以换成“传授”或“继承”。

选取有助于学生课文理解的重点字词进行辨析,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只关注字词的读音或情节内容等,还能够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整体理解字词及其他内容,这样会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理清脉络

对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实现这一目的。那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旋律,要义是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课文内在的写作线索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并能进行逻辑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在《纸的发明》深入环节,笔者用多媒体再次出示自学目标:在没有纸之前和有了纸以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以后进行交流,笔者则在黑板上板书:伟大贡献、记录不便、用麻造纸、蔡伦造纸、促进发展。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些段落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同一个部分,学生经过讨论,都认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和造纸有关的,可以放在一起,于是概括出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造纸术影响了世界。在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脉络以后,要求学生用段意概括课文内容:你能结合板书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吗?提醒学生可以适当用上一些连接词,把各个段意用关联词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如:这篇课文先写了造纸术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接着介绍在没有纸的时候,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竹片、帛等物品上,后来人们发现用蚕茧和麻可以造纸,后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传播到全世界,最后写了造纸术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在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以后要求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这样学生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文章,就会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后,引导学生再次进行阅读思考,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此时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思路已经比较清晰,再结合板书,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因此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也就顺理成章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学会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顺学而导,以教导学”的过程中把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精选课文的一部分,品读感悟

精读课文一般都需要安排两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精选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品读感悟,这部分内容可以灵活选取,重点是让学生能通过品读感悟聚焦主问题,深入文本,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中有所收益,在诵读中规范语言,并能运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达,最终目的是落实语文要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在《纸的发明》教学中,笔者出示的品读任务是:蔡伦为什么要改进原先的造纸方法呢?促使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走进文本,边读边想,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蔡伦改进造纸方法之前的书多是用竹片、木片做的,非常笨重,后来把字写在帛上虽然解决了体积和重量问题,但是价格太昂贵了,无法普及,而西汉时期用麻造的纸又太过粗糙,不便书写。蔡伦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轻便又好用的纸。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发现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一来非常利于普及使用。蔡伦敢于钻研、勇于实践,他对造纸方法的改进影响了世界,学生从心底里敬佩他,为他感到自豪。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读书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品质等,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服务。

笔者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发现,一定要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摸索到更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阅读体会,这样的品读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精读课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也是扎实学生基本功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凸显精读课文的训练重点和难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注重对学生精读方法的指导,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主动创新教学策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阐述的只是精读课文的部分教学设计,其他课型的设计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只要能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就能探索出更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