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是小学升初中的一个过渡时期,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一时难以适应初中的多门课程、独立生活以及教育方法,使得教育的功效性受到一定影响。那么小升初就要有序衔接,衔接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行为习惯的衔接,家庭教育的衔接。持续有效的小初衔接,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初中后,更迅速、自然、顺利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作为一线教师,我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小初衔接的有序、有效、有度措施。

一、课程有序衔接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孤立的某一个阶段,同样课程也是如此。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知识由浅入深,体系由简到繁,难度由易到难,伴随着不同阶段,所学课程的衔接尤为重要。我们要认识到小学和初中的不同:

1.教材内容不同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拼音、字词、句子等比较基础的知识,以识记为主,教师培养学生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升入初中后,知识难度变大,我们更注重的是信息整合、理解分析、欣赏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许多。

2.教师授课不同

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多,课堂相对轻松有趣。而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变多,教师授课速度一般较快,授课环节环环相扣,甚至有的知识“一句带过”,并且初中教师习惯了面对初中学生,在接收七年级新生时,也很少考虑他们的接受现状,和小学阶段的教师在授课方式、课堂管理、授课环节等方面差异较大,教师“教”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因此,学生要适应新老师、新教法、新内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多精力。

基于小学与初中在教材内容、教师授课等方面的不同,做好小升初课程的衔接,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阅读作品上,第三学段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能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因此,教师要心中有课标,教学中用课标,如此才能让中小学教育教学成为一个整体。(2)把握中小学教材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在第三学段,首先,教师对课文内容要深入处理。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仅停留在课文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上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想尽办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透彻。其次,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走出文本,走近学生的生活,适度进行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3.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我阅读,我快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读书成果展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4.了解教材特点

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完成新课的教学,还要进行小升初的复习工作,更要了解七年级的教材特点,进而总结形成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试行、施行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难度较大的初中课程,掌握初中课程的学习方法,从而降低他们升学后的焦虑情绪。

5.编制试题,做好衔接

学生升入初中后,第一次考试往往会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题型变化大,二是内容有难度,三是题量增大。因此,在小学六年级命题时,教师不仅要研究小升初的试题,还要研究中考试卷,让试题遵循“既紧扣书本,又略超书本;既注重基础知识,又重视能力考查;既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更致力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这一原则,力争使试题渗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思想,符合当前的课改方向,对学生升入初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摸索,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的有效路径。

二、学生有效衔接

小初衔接的主体是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无论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还是学习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怎样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

1.明确学习内容

初中阶段增加了学习科目,加大了学习难度,学生的学习任务自然也就加重了。以语文教材为例,整本书是24~30课,中小学变化不大,可是初中阶段的单篇课文字符数增多,难度加大,文体种类也变多了,对学生来说,要学习的知识容量增加了。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1)预习。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有疑问,对于有疑问的做好标注,方便上课时向教师请教。预习不仅可以减少新课学习的障碍,还可以加强听课的针对性。(2)听课。作为学生,会听课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如何做到会听课呢?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知识上,通过预习,明确听课重点,抓住难点;精神上,听课要保持旺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专注于课堂。听课时,思维要跟着教师的授课节奏,不能分心。实践证明,专心听讲,才能明确重点,化解难点,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思考要积极主动。听课时,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调动自己听课的积极性,主动思考问题等。(3)形成错题集,完善知识体系。初中的学习容量增加了,错题集有助于查缺补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完善知识体系。七年级是学习习惯形成最关键的一年,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且终身受用。

3.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生活上也应做好准备:个人生活需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时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等。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生走读,初中生住宿。为了让小学生适应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我们带领小学生体验了一天的住宿生活。这一天,他们自己打水洗漱,去饭堂刷卡吃饭、洗碗,收拾宿舍等,如此不仅让小学生适应了新的环境,还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拉开了序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生活上的衔接过渡,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学习上专注用心,生活上独立自主。

三、家长有度衔接

小升初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家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小升初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有度:

1.帮助孩子做好心理调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家长期望过高,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任何阶段,任何班级,第一名只有一个。家长不光自己要调整心态,还要帮助孩子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在临近小学毕业和刚升入初中时,学生会出现一种心理:焦虑。临近毕业时,他们与相处了六年的同学要分开了,面临毕业考试,又不知会被哪所学校录取等种种问题,都会对孩子形成困扰,让他们情绪受到波动,进而产生焦虑。升入初中后,学生换到新的环境中,也会出现种种不适感,进而产生焦虑。作为家长,我们要多理解孩子,在情感上无条件支持孩子,告诉他所面临的是每个孩子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事,这些经历会随着他心智的成长,逐渐淡化直至消失,因此大可不必过于焦虑。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进而也会更快适应初中生活。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尝试着结交新的朋友,用友情冲淡对新环境的不安。因为大家都是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所以会更容易建立起友情,从同学间获得情感的支持,学生内心的焦虑也会得到有效解决。

2.帮助孩子转变学习方式

有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成绩还算稳定,可是到八年级尤其九年级时明显滑坡,有的甚至连学习进度都难以同步。这些成绩滑坡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习惯不好。在学习时,他们一直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七年级的内容相对简单,他们的成绩还能保证,到了八年级尤其九年级下滑就非常明显。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最便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课上、课下多动笔,使他们养成“常书写、勤记录、抄习题、纠错题”的习惯,书写、记录、抄题可以让孩子静心思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纠错能增加习题记忆,强化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指明方向、教会办法、传授技巧。比如,家长告诉孩子:背课文时可以闭上眼睛大声背诵,课堂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学习方法正确了,就掌握了学习的窍门,孩子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在后期的学习中也能事半功倍。不过,家长的指导也要“有度”,要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打持久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力

学习力分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创新力。没有学习动力,就不会去学习;不去学习,就不会形成能力;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就不会有持久的能力;没有持久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力。因此,家长帮孩子提升学习力,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动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协助孩子做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提升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热情。(2)遵循恰当的表达方式。家长和孩子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呢?当孩子追求“别挨骂就行”这样的目标,那肯定是家长说了“如果达不到90分,就别想买自行车,零花钱减半”这样的话;当孩子追求“为掌握知识而学”这个目标,那肯定是家长说了“没关系,找出存在的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它,掌握才是重要的”这样的话。经过比较,后者的沟通方式显然更容易让人接受。(3)沟通是家长走近孩子内心的桥梁,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接纳孩子。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值得被尊重,被接纳。家长要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问题,要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做出适度让步,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起来,自信起来。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家长,愿意和家长沟通。(4)信任的同时兼顾督促。大多数学生在七年级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要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成绩会有波动,情绪会有起伏。这时候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如果家长因为孩子成绩下滑了,就批评打击孩子,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

在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安慰与鼓励,相信孩子在自己的协助下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取得理想的成绩。家长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独立处理事情的人。当然,信任孩子并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如有的孩子在小学没有学习上的压力,进而导致学业荒废,等到想学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落得太远。最初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好好学,而是他们缺乏自控力,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也没有尽到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义务。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提高自我认识,不断敦促孩子将课业补齐,进而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期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条件。

4.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进入一个新环境,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就会指责教师:“怎么回事?怎么上初中就成这样了?小学从来没让人操心过……”这个声音无疑会引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那么,升学后家长该如何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呢?首先,家长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让内心的焦虑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其次,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了解孩子遇到困境的具体情况,就具体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让教师更快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进而及时得到解决。最后,家长与教师沟通要适度,不可过于频繁,因为频繁的交流会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在生活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铺就孩子的成长之路。

总之,做好课程有序衔接、学生有效衔接和家长有度衔接,可以让学生升入初中后更快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篇章。

作者单位   陕西省米脂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