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源自于“评点”文化,即在阅读书籍时,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及时写在书页上,微批注就是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批注。与传统的批注形式相比,微批注的内容少,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符号;微批注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写在阅读材料的任意一个引起自己感悟的地方;微批注的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即可。微批注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利用微批注进行阅读教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微批注:建构阅读新范式”。

一、找准起点微切入

微批注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阅读成果的一种呈现,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或被优美的语言打动,或被精彩的情节吸引,或被产生的问题困扰,等等,这些阅读感受都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真实对话以后的原生态反应,都可以成为微批注的对象。结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进行微批注阅读教学时,应找准阅读起点,使用圈、点、勾、画等批注符号进行“微”切入,表达阅读的最初感受。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在长期观察爬山虎的生长情况以后撰写的一篇观察类记叙文,写作视角比较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而初读课文时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就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课文时,遇到生字可以用圆圈圈起来,试着读一读,然后再对照课后生字表或者查字典,看看自己读得对不对;遇到生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遇到写得好的句子,就用波浪线画出来,并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吸引自己的注意力。通过自读课文,很多学生圈出了“均”“柄”“蜗”“萎”等生字,还把“均”与“匀”两个字的读音进行了比较,并分别标上正确的读音,对“隙”字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有些学生还对多音字“曲”产生了疑问:在什么情况下读一声?什么情况下读三声?由于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把阅读疑问写在旁边,留待集体交流时探讨。还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这个标题产生了探究兴趣: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为什么它的名字中有一个“虎”字呢?难道和动物有什么关联吗?植物怎么会有“脚”呢?难道它也会像动物一样可以行走吗?

初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在字、词、句、篇等方面会有一些阅读障碍,会产生一些阅读疑问,此时利用圈、点、勾、画等符号进行微批注,及时记录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二、抓住要点微表达

带着探究的眼光去阅读课文,学生就会对那些生动的情节、有序的表达、巧妙的修辞产生独特的感悟。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利用微批注呈现出来,在表达自己阅读体会的同时,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标题非常新颖,学生对生活中的爬山虎这种植物了解不是很多,因此非常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在哪里会跟动物有相似点呢?标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是课文主题所在。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满墙的爬山虎,让学生感受它“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的特征,然后出示一小株爬山虎的图片,把图片放大以后,显示它枝上的卷须及卷须尖端的粘性吸盘,再出示一只壁虎,学生就恍然大悟:原来爬山虎的外形就像壁虎,并且能像壁虎一样紧紧吸附在墙上。于是就在标题上对“爬山虎”一词进行了微批注:形似壁虎。爬山虎为什么没有“手”而只有“脚”呢?学生对此也很疑惑,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爬山虎生长的微视频,视频用倍速模式显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爬山虎枝上伸出几根细丝,细丝的头上有圆圆的像绿豆一样的透明小圆球,触到墙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像吸盘一样紧紧巴住墙,把爬山虎的茎牢牢地固定住,巴住墙的小圆片的确很像“站”在墙上的小脚。学生就在书本上微批注:爬山虎真的有“脚”。爬山虎“脚”的力量真大!等等。课文中爬山虎叶子的颜色、脚的特点、脚的攀爬等都是学习的要点,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对这些部分多阅读、多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四年级的学生都有一颗好奇心,遇事爱问为什么,初读课文时会遇到很多“新鲜事”,提出很多新问题,这就促使他们产生积极寻找答案的动力。课堂中学生通过教师事先搜集的资料,能够解决自己的部分疑惑,如果课堂中来不及解决,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探索的目光转向课外,把查到的资料记录下来。

三、积极感悟微品味

统编教材编入的课文用词规范,描述生动,主题深刻,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好范本。在备课时教师就要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把这些品味到的内容整理出来就可以成为微批注的鲜活材料了。

《爬山虎的脚》第4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写得特别传神,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书上用“▲”画出表现爬山虎在墙上爬这一动作的词,然后组织交流,梳理出“触”“变”“巴”“拉”“贴”“爬”等动词,再品一品作者这样用词的准确性在哪里。如“巴”的意思是紧紧地依附在别的东西上,“巴住墙”的意思就是“紧贴在墙上”,学生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把自己的手掌当作爬山虎的小圆片紧贴在桌面上,体会“巴”是怎样的一种动作,学生感到必须使劲才能使手指紧紧巴住桌面,而且手指与桌面接触到的部分越大,就会越牢固。再想一想:能不能把“巴”字换成别的字?有的学生就在书上微批注:“巴”字不能换成“粘”或者“挨”,写完后再次用手指在课桌面上试了试,觉得如果换成“粘”字就体现不出爬山虎的“脚”使劲拉住茎的样子,如果换成“挨”字,就没有紧贴的意思,很有可能掉下来,更体现不出爬山虎的“脚”牢固地巴在墙上的状态了。学生通过词语的调换及动手体验,更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于是在书上接着微批注:“巴”字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紧紧贴在墙上的样子。那么这六个动词的顺序能不能打乱呢?学生在课桌上模仿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感受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以后的一系列变化,体会爬墙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演变的,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的细丝由直到弯产生拉力,才使爬山虎的茎紧贴在墙上。通过动作演示,学生品味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所在,就高兴地在书上微批注:我发现爬山虎爬墙的秘密啦!爬山虎的“脚”真多啊!还有的学生对动词的运用进行了微批注: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描述清楚。

微批注是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个性不同,对课文内容品味的角度也不同,因而学生的批注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他们畅谈品味到的内容,在互相倾听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四、融会贯通微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微批注,因而批注的范围可能会比较狭小,视野也不够开阔,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提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写微批注,只有联系整篇课文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熟读《爬山虎的脚》各个自然段描写的内容以后,教师出示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把爬山虎观察得这么细致入微的?学生就会再次深入课文去寻找写作方法,如有些学生就画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等句子,微批注:看;在“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旁边微批注:想,从而总结出观察事物的方法:可以通过看、想等了解事物特征。还有些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的前面四句话旁边微批注:静态描写;在第五句话旁边微批注:动态描写,最后总结出描写事物特征的方法:动静结合。还有学生关注到了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在“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旁边微批注:比喻,总结出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学生对课文微批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微批注,进一步探究作者把一种很普通的植物写得这么准确生动的原因,学生就会把目光转向整篇课文的阅读,体会作者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描写的,如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接下来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及爬墙的过程,而且观察时间很长,从“不几天”“后来”等词可以看出作者是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才得出最后结论的。学习完整篇课文,学生在最后微批注:仔细观察、连续观察是准确生动表达的基础。

微批注阅读打通了学生与课文对话的路径,学生对课文多处微批注以后再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触类旁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五、深入阅读微分享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角度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得到的阅读感受也就不同,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后互相交流阅读微批注,从学习伙伴的阅读经验中互相借鉴,进而受到启发,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阅读第2自然段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有的学生关注的是颜色,微批注是: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有的学生关注的是形态,微批注是:爬上虎的叶尖为什么会朝下,而不是像其他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往上长呢?有的学生关注的是写法,微批注是:“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是从整体描写了爬山虎的形态美。还有的学生关注的是阅读感受,微批注是:满墙的爬山虎就好像是画家创作的一幅画。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学生之间就能针对同一内容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能打开学生阅读思路,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收获多种阅读体验。再比如在阅读第4自然段时,很多学生分享了自己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微批注:这句话是对前面两句话的总结,从“爬”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绿色的大壁虎在墙壁上爬动。阅读这句话,我体会到作者在描写时的欣喜之情……随着阅读的深入,有些学生就对同伴所批注的“大壁虎在爬”产生疑惑,因而就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看法:壁虎在墙上爬的时候,脚不停地变换位置,身体也会随着脚步的移动而变换位置,但是爬山虎的脚要是固定在墙上以后,就不会再变换位置,我觉得把爬山虎比作大壁虎不合适。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这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大家进行了探讨,有的用动作比划,将手来代替爬山虎的脚,发现自己的手不够用了,然后其他学生就把手继续当作爬山虎的脚巴住墙,这样就排起了一个长队,学生通过实际演练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爬的。

通过“微”分享,学生既说出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又听到了同伴的阅读体验,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同的体验组合起来,会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也就变得更加深刻了。

六、点评展览微进步

做事认真的学生,微批注就有条理,书写位置合理而美观;做事马虎的学生,可能会随手写微批注,把整个书面写得乱七八糟,过了一段时间后,自己也不知道写了啥。学完课文以后及时组织点评学生的微批注状况,并将优秀微批注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就会学有方向,以后就知道该怎么规划微批注的位置了。

微批注是学生在学习中记录自己阅读时的所思所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的时候也就不太会考虑书写的质量。在学习完《爬山虎的脚》以后,利用多媒体出示微批注的书写要求,比如字迹工整、字体大小适中、书写位置合理及笔色不同等,然后让学生先是小组内互相比较一下各自微批注的书写质量,找出学习伙伴在哪个方面做得好,比如有些学生对“爬山虎的脚”产生疑问,看到标题旁边的位置很空,就把微批注写在标题的旁边;有的学生对“嫩红”“嫩绿”的颜色变化产生兴趣,就用矩形框把两个词圈了出来,再用红色的箭头把两个框连接起来;有的学生对“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微批注时,就把字写得小一点,写在行与行之间;有的学生因为对同一个地方有了几次不同的感悟,就用不同的色笔表示出来,以体现自己的阅读过程;还有的学生在“叶尖一顺儿朝下”的句子下面画了两片小小的叶尖朝下的爬山虎叶子。然后把学生推荐出来的书写质量和内容都不错的微批注放到展示台上进行展示,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高质量的微批注。然后学生对照这些优秀的微批注寻找自己微批注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学生习惯了写大字,在书上写微批注时不注意字体的大小,把书面写得密密麻麻的,有些学生把字写得歪歪扭扭,随意涂改,等等,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再写微批注的时候就会注意改进。

为了激发学生微批注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把优秀的学生微批注拍下来,贴到教室的学习园地,学生在空余时间就会围在那里看展览出来的微批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微批注质量。

微批注,虽然所写的内容简略,字数较少,但是它能从细处入手,从小处着笔,在微切入中找准起点,在微表达中凸显亮点,在微品味中揭示精髓,在微思考中总结方法,发挥了积极的助读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微批注的特点,建构阅读教学新范式,优化微批注指导,让学生把阅读的疑难问题、所思所感等及时记录下来,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进行真实对话,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