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是数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良好的计算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的基石,还是促进数学能力提高的有力支柱。简算,顾名思义,就是将复杂的计算简单化,让问题趋于精简明晰。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数学运算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简算,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技能。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数学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还处于发轫阶段,因此他们的简算能力参差不齐。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有利于在发展他们计算能力的同时,激活数学思维。当学生具备了简算意识,就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有意识地应用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提高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简算意识。

一、强化口算能力,夯实简算基础

口算是学生需要学会的计算组成里的一部分,也是最基础的一部分。口算是指通过大脑思考之后直接用口头叙述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它能有效培养学生快速计算的能力,促进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及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最终为培养他们的简算意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简算意识之前,教师可以先从口算教学出发,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加强学生口算能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创新教学模式、变式巧妙计算等。

鉴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及有着很强表现欲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口算训练环节中增加对抗模式,以激起学生口算兴趣,而且口算训练一定要遵循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教师可以先提供结果为整百的基础口算题,比如70+30=(     )、60+40=(     )、20+80=(     )等,让学生进行口算正确率与速度的比拼。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将训练内容变成23+77=(     )、46+54=(     )、18+82=(     )等,学生进行比拼之后,在整百类的口算上会提升很多,这时就可以趁热打铁扩大口算范围,或者跳出整百类的框架提升口算难度,比如213+387=(     )、116+204=(     )等,通过这些口算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口算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的进阶计算,但是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整百类口算能力是基础,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后,可以讲授一些运算的固定方式,以帮助学生提高口算效率,比如在比拼对抗环节增加125×4=(     )、25×8=(     )等具有一定规律但学生较为陌生的口算题,此时他们的口算速度会降低,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忆乘法口诀表中的5×4=20、5×8=40等比较常用的,通过回忆重新思考题目,这样口算起来就容易多了。对一些小学高学段的学生,也可适当地进行分数加减的口算训练,从简单的分数加减开始来培养学生分数的口算能力,随后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难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数口算能力。当然,所有类型的口算题训练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夯实学生的简算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二、学习运算律,体验简算优点

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鲜活的数学问题相较于单调晦涩的数学符号与公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学习运算律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运算律知识时融入生活场景,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背景,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且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运算律,还能让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自觉灵活地运用所学运算律,增强他们的简算意识。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借助真实场景为运算律的实际应用构建数学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在计算过程中认识到简算的优势。比如某校飞机模型社团学生98人,指导教师2人,一件飞机模型的单价是10.11元,现在学校要购进的飞机模型的数量等于学生和教师人数的总和,那么学校将花费多少钱购买飞机模型?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再请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结果有两种不同的式子:10.11×98+10.11×2和10.11×(98+2)。于是笔者在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式子进行计算比较的过程中引出乘法分配律,学生体验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子计算量明显比另一个式子小很多。在真实场景下,学生可以进一步发现运算律在计算中的用处,进而他们会将运算法则内化于心,外化于简算过程。要达到增强学生简算意识的目的,教师要将运算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尝试,从中选择更加快捷的计算方式,让学生多体验运算律在计算中的优势,避免无意义的大体量计算。

三、加强计算训练,培养学生简算习惯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做学问一定要多努力,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就要加强计算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简算习惯。小学生存在自控力不强、耐性差等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简算知识设计专项训练,对不同学生计算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问题设计差异化的训练,督促学生自觉进行简算。

计算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在进行简算时下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凑整意识。口算的大量训练也是增强学生简算意识和培养学生简算习惯的前提。教师可以以口算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解决计算问题时利用口算压缩计算过程、简化计算步骤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计算的训练难度要逐渐递增,在训练梯度上升的过程中,数字的联系要增强,简算的难度要增大。比如说已知80+20=100、8+2=10,那么计算88+22=(     )时,学生由于计算水平的限制,直接得出答案的难度较大,这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再简算。观察这两个加数是否可以拆分,拆分后的数是否可以凑整。学生观察到88可以分成 80+8,22可以分成 20+2,这样就可以先将80和20相加,再将8和2相加,最后两个结果相加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在大量的计算训练中渗透转化结合思想,使学生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这种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专项对比性训练,以提高学生对不同算式简算技巧的分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和观察力。因此,适量的计算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简算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简算技能的形成,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使数字的联系和特征成为他们计算的立足点,进而增强学生简算意识。

四、观察算式数据,分析简算方法

数学是数字的艺术,数字与数字值之间的呈现具有普遍性联系,它们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而学生恰好能利用数字的这些特点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比如简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规律,手眼并用,解放小学生头脑,激活小学生思维,提高小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小学生做到眼睛捕捉信息,大脑处理信息。

具体运算时一定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字,如果有些数字接近整十或整百,那么就可以在计算时用整十或整百的数替代它们进行简算。比如在计算12345-1999=(     )时发现1999接近2000,于是就可以用2000替代1999,于是12345-2000=10345,接着是10345+1=10346,这样就得到了结果10346。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一开始“抹掉”的1,这个1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在简便运算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可以进行巩固训练,比如1481+899=(    ),学生观察发现1481比1480多1,而899比900少1,那么就可以巧妙地用1480替代1481,用900替代899,于是可以变成1480+900=2380。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算式中数字之间的联系,小学阶段经常会出现的数字联系有倍数关系、大小相近关系等。在计算567+199-566=(     )时,可以看到567比566大1,因此可以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将两个大小相近的数字放在一起先进行计算。在计算36×7-9×12=(     )时,36、12、7、9这些数字看似毫无联系,如果把它们转化为整十的数计算起来也不太简便,这时就可以分析这些数字之间是否存在倍数关系,于是发现36=4×9,这样就可以把36拆分成4×9,然后在算式中再提取9,最后将式子转变为9×(4×7-12)就可以简算了。简算中的多个数字往往呈现规律性,如果找不到规律,计算就会变得十分繁杂,但是一旦观察到了规律,就可以提高运算效率,事半功倍。启发学生在计算包含多个数字的算式时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而习得简算意识。观察既是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钥匙,先观察后分析是一种良好的数学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联想简算知识与技巧。

五、习得运算技巧,提升简算能力

在教学简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简算的便捷性和重要性,更要教会他们简算的技巧。没有技巧的加持,简算便不容易顺利进行。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简算技巧和方法的训练,但也不能让这些禁锢学生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可以采用凑整法化繁为简。学生在计算99×7这个式子时,采用笔算耗时较多,教师就可以教授凑整法让学生先计算100×7=700,再用700-7得出结果693。采用这个方法同样可以起到检验的效果,原式的计算结果必定要小于700,这样进行简便运算,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除了使用凑整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拆分法进行简便运算。在计算55×11时,如果用竖式按部就班计算,那么除了计算速度不快,而且计算结果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如果采用拆分法,将55拆分为5×11,接着将原式转化为11×11×5,学生对11的平方十分熟悉,现在只要用121×5就能得到结果。接下来部分小学生可能会面临乘法计算的难题,这时可以把121拆分为120+1,再用(120+1)×5就能够快速得到正确答案605了。计算96×125时,很多小学生最开始可能会想到使用凑整法,用100×125=12500再减去多余的4个,即12500-500=12000。其实,计算这题时也可以采用拆分法,把96拆分为8×12,再用8×125×12=1000×12=12000就能更加快速且简便地得出计算结果。这些技巧的使用过程看似繁杂,但是只要能够熟练运用,就能化繁为简,再简中选优,能极大地缩短计算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教师在教学简算知识时一定要将技巧和方法渗入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计算中提高小学生简算意识和运算效率。

六、树立多解意识,灵活运用简算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仔细思考一番,在每条路都畅通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找到其中最便捷的一条路?简算其实就是寻找最便捷的那条路,在小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律及运算技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简便计算,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帮他们建立一题多解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简算的价值和魅力,使简算意识牢牢地刻进学生脑海当中,最终具备灵活运用简算的能力。

计算50×96=(     )时,大多数人会想到98=100-2、99=100-1这些常见的凑整百法来把96变成96=100-4,继而得出50×96=50×(100-4)的算法,最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得到5000-200=4800,这说明小学生对凑整百法掌握得相当好了。教师此时可以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简算方式得到答案呢?教师适当提示,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打通思维之门, 受到启发后,他们很快会想到96=4×24,进而把题目改成50×4×24=(     ),将计算简便成200×24,最终快速而又准确地得到4800这个结果。联系到25×8=200,于是又想到96=8×12,顺利把题目变成50×8×12=(     ),成功将题目转化成了400×12=(     )。此时,学生思维之门完全被打开,有人甚至会想到用整百数的乘法会更简单,于是把原题改为100÷2×96=(     ),最终变成了9600÷2=(        )的简单计算题了。经过教师的小小点拨,激起学生大大的思维浪花,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当然,一题多解的题目类型还有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研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利用更多这种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在挖掘的过程中可适当将题目复杂化,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简算能力,但在实际计算中,要注意提醒他们不可为了寻求多解而去强行多解。树立一题多解的意识只是为了开拓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灵活运用简算解决问题,深刻体会简算的意义,最终养成简算意识。

总之,简算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他们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简算意识时要注重学生内在思维方式的改变,而非简单强制地灌输知识,要注重融合生活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简算兴趣,揭示简算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将简算技巧和方法的教学与数学基础运算定律相结合,加强简算训练,提高学生简算技巧和方法的灵活性、敏捷性和自觉性,拓宽他们的计算途径,能多角度地进行简算,并能优化计算过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