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有幸成为海沧区“发展中学校提升工程项目”小学英语基地校。两年来,学校共开展了12次专场活动。这些活动有别以往,名师与种子教师同台异构,种子教师回校后通过集中研修的形式组织本校学科组开展研究活动。因疫情缘故,我们还探索出线上与线下双线研讨结合的新模式,教师参与面广、研讨深入、研讨热情高涨。本文从基地校阶段研讨课例出发,结合“可见的学习”的基本观点,基于“SOLO分类评价法”,梳理并剖析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策略。

一、确立可视化的评价目标

《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一书指出,学习目的描述了我们希望学生学习什么,学习目的是否清楚是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教师必须明确想要学生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结果会是怎样的,否则要开发出好的、相应的学习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学目标即评价目标,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有赖于教师对学情和教学文本的精准解读。在学情的把握上,我们要厘清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每课有得”。

以发展中基地校英语教师赵丽设计的PEP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5 Do you like pears为例,赵老师从课标角度对单元进行了解读,观察和分析了课文三个主情景图。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我,主题群是生活,子主题内容是个人喜好与情感表达。赵老师将事件发展的顺序整合为“买水果—厨房里准备水果—餐厅里用水果待客—品尝水果后清理桌面—一起阅读、玩耍—去自助餐厅消费”。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赵老师围绕子主题“个人喜好与情感表达”提炼了本单元的主题意义(如图1所示)。

20230425101210439-43-452eb.jpg

根据单元解析和SOLO模型,赵老师预设了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中可能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如表1所示)。

20230425101127701-30-10367.jpg

此外,赵老师备课时发现本课的水果词汇仅有四个,词汇量不足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水果歌,让学生从中学习水果词汇,并鼓励学生画一画这些水果,将其制成卡片,以此促进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由此可见,有效先学活动能让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最近发展区知识,这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小组学习的有利资源。在谈论自己喜欢的水果时,学生会用名词复数,赵老师提前让学生准备了很多卡片,巧妙解决了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只有在意义关联的词汇量充足的前提下,水果喜好活动才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

 二、基于评价目标设计差异化的教学任务群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差异性的教学任务,并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差异化教学任务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以PEP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4 Where is my car? Part B为例,基地校种子教师林丽真在第一次授课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首先,林老师设置了They are going camping, but where are Mike and Zoom?这一背景,引入Mike在家找帽子的语境,让学生从中学习“Is it...”句型,引导学生了解本课功能句的语用;其次,林老师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从文本角色扮演、分角色运用所学完成任务等方面学习相关知识,林老师还迁移引入Zoom在家找玩具船的语境,并引出了“Is it...”句型,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文本;最后,林老师在summary和作业环节,再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提醒寻找”与“替代寻找”的不同作用。林老师设计的这三个活动虽然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但基本都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根据项目组专家凌宗伟提出的减少课堂无效活动、凸显学生个体差异的转化策略,笔者在学习理解环节设计了差异学习任务群(详见表2)。

20230425101127700-67-64c8c.jpg

 三、基于评价量表多维评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段,并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了细化,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堂上,笔者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及可视化的听、说、读等评价量表,更好地落实了教学评价。

以PEP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4 Then and now Part C为例,笔者讲授这节课时设计了不同维度的评价量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学生鼓励、指导、建议(详见表3、表4、表5)。

20230425101127695-81-010b4.jpg

 四、基于学生差异精准当堂进阶

项目组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差异、当堂进阶”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目标、教材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知识进行关联,从中掌握学生已知和应知的具体指向,帮助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用具体任务促进学生学习,通过课堂任务单和表现性任务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并了解相关反馈信息。

以导师张莉执导的PEP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5 Do you like pears?为例,讲授这节课时,张老师设计的表现性任务为:我是暖心好朋友,让学生以fruits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创新任务完成形式。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张老师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让学生在转盘上分别用笑脸、哭脸标出组员喜欢和不喜欢的水果,并利用本课核心句型回答问题,如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I like...等。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调查结果,每人汇报一句或让组长汇报,如I like.../I don't like...××× likes...He/She doesn't like...等。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指导思想,要深入分析并选择课程内容,准确分析和把握学情,设计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还要有可操作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指标,确保目标的实现,并基于学生在具体任务中的学业表现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