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技术普及的产物,已经成为重要的审美教育教学的阵地。从美育角度来看,当前的短视频在欣赏主体、作品本身和创作者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使依托短视频的美育教学遭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提出下列教学对策:针对短视频欣赏者被动接受的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荐优秀短视频作品;针对短视频作品良莠不齐的问题,教师可以自行制作或对他人的内容进行改良;针对短视频作者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屏蔽急功近利、内容低俗幼稚的作者,支持三观正确、作品内容充实、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作者。

[关键词]短视频  美育  教学对策

引  言

短视频是指在新媒体平台播放的、与一般电影电视剧等相比而言长度较短的(一般从几秒到5分钟)视频作品。它广泛存在于移动终端的浏览器、视频APP、游戏、社交APP等。短视频满足了大众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娱乐的需要,因此发展极为迅速。2020年9月第二届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时任字节跳动CEO张楠宣布:截至2020年8月,抖音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如果再加上快手等其它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用户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网络文学等其它互联网内容。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短视频受到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下面我们先对短视频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接着指出短视频美育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短视频研究概述

在中国知网上以“短视频”为关键词搜索,得到19156条结果(截止时间为2022年4月6日上午9:50)。近年来,短视频的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说明学术界已经充分注意到了短视频的研究价值。

总的来看,学术界对短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领域,即围绕短视频的发展趋势、营销和传播特点等展开。比如王晓红等发表的《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和《我国短视频生产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单文盛等发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营销策略和价值研究》、张梓轩等发表的《“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兴起及趋势》、严小芳发表的《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媒体机遇》等,这些研究较为深刻地指出了短视频的传播现状、问题、特征和未来发展路径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短视频的思政功能。比如骆郁廷等发表的《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庞娟发表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王肖发表的《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隋文馨等发表的《跨界与融合: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等,这些研究将短视频放入思政教育的语境,研究了当代思政教育如何通过短视频来进行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

还有少数研究者讨论了短视频的美育问题,比如沈郑等发表的《短视频时代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及建构》、吴飞等发表的《新媒体视域下的美育转型与重塑》、刘佳发表的《新时代高校短视频的美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等。这些研究非常重要,也是本文的重要参考。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与从传播学角度对短视频进行研究相比,从人文和审美角度对短视频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不仅从数量上远不如传播学类的研究论文,而且内容上也比较单薄和浅显,因此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揭示短视频美育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教学对策。文章首先揭示短视频美育面临的问题,接着从短视频欣赏者、作品和作者三个角度提出教学对策,以推进短视频美育的健康发展。

短视频美育面临的问题

短视频不仅是一个技术结果,还是一个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推动下出现的文化现象。短视频文化成为当代人深度浸入的文化环境,时时刻刻在改造着深入其中的人的全部精神和意识,最终改变人的全部生存状态。尤其对青年学生而言,他们既是短视频的创作者,又是短视频的欣赏者,因此,教育者就不能不关注短视频带来的美育挑战。

首先从短视频的欣赏者来看。因为短视频这样的产品与传统文化产品不同,没有本雅明所说“Aura”(国内一般译为“光晕”)笼罩在作品之外,使人产生膜拜感。短视频产品要求简短、直接、清晰地表达内容,而其内容往往以新奇、新颖、独特甚至奇异为主。因此短视频的欣赏主体就容易被培养出简单粗暴想要了解内容的观看倾向以及猎奇的观看心理。同时,短视频内容的简单和直接也降低了主体欣赏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欣赏短视频时不需使用太多的理性,只是随着刷屏和系统的推送,被动地接受短视频内容。因此对他们来说,观看活动就变得非常被动和肤浅。这样的观看活动无法达成对学生的美育要求。

从短视频作品本身来看,大多数作品制作粗糙,内容庸俗、粗俗甚至媚俗。比如一些吃播视频,创作者故意胡吃海塞,将进食行为的动物性表露无遗,令人厌恶。还有一些作品的立意和趣味低下,以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作为内核和导向,展示所谓高档消费、场所、产品的魅力,让青年学生陷入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陷阱而不自知。更有甚者,打色情的擦边球,如一些舞蹈类视频,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上述内容占据了短视频产品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产品中暴露出来的审美趣味亟待扭转。

从短视频的创作者来看,大多数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明显。不少创作者是以带货进而变现盈利为视频制作目的,而非短视频其它价值的实现。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短视频本身审美价值的重视。当然,短视频本来就离不开商业运作。目前大的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都推出了创作者的培养机制,用真金白银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拍摄短视频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大短视频作品库,但另一方面,仅从商业角度进行鼓励会弱化短视频承担的文化功能和社会责任。经济目的如果总是战胜社会责任,结果将是短视频的审美趣味越来越倾向商业目标的达成,而非令欣赏者满意。长此以往,创作者也就不能继续维持“粉丝”群体,商业目的也不会达成。因此创作者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只有创作者的审美能力提高了,短视频作品才能吸引人,才能最终实现短视频的商业价值。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给短视频美育效果的实现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作为青年学生不可避免的文化活动,短视频又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美育领域。因此我们尝试从教学层面对短视频的接受、作品和作者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试图解决上述问题。

解决短视频美育问题的教学对策

即便存在上述问题,短视频还是可以实现其审美教育的目的。只是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使用推荐、自制、改良和屏蔽等手段从教学层面对短视频进行改造。具体来说,针对学生被动接受短视频的问题,教师需要主动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针对短视频内容制作粗糙的问题,教师需要主动选择和改良部分内容;针对短视频制作者急功近利的问题,教师需要屏蔽部分作者,支持优秀作者,提升短视频作者的美育素养。

首先,针对短视频欣赏者被动接受的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荐优秀的短视频作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帮助学生选择优质短视频内容,避免学生被动接受劣质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当然有其自身的审美趣味。然而当前短视频的算法环境使个体的审美趣味被压抑和“阉割”了。学生只能顺着创作者设置的兴奋点来关注作品,没有办法发挥其自身通过人文教育形成的审美判断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来把关短视频的内容。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选择相关优质短视频,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媒介责任。比如语文教育,就可以选择历史文化类的短视频;美术教育,可以选择美术类短视频;音乐教育,可以选择音乐类的短视频等。教师通过将这些优秀短视频作品推送给学生,再通过自己的专业解读来对其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无形中提高其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久而久之,学生在短视频欣赏中就有了较高的审美期待,不会轻易沉溺于那些粗制滥造的短视频作品。第二,除了短视频,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送其它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综艺节目等。比如网络小说中的一些优秀现实主义作品,既具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又因其新颖的形式能够获得学生的关注。还有一些网络影视作品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值得推荐给学生欣赏。这些网络文艺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对某些文艺门类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教学手段。第三,推荐那些不向流俗低头的高雅作品。短视频虽然是大众文化产品,但也可以而且应该追求高雅的审美趣味。比如一些抖音号会向大家普及诗歌、音乐、武术、茶艺等。与那些“搔首弄姿”的内容相比,这些作品有着更高品位的内涵,令欣赏者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赞叹之余,不仅提升了眼界,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获得了审美快感。还有一些作品面向大众普及经典文学作品或其它艺术作品,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这些高雅的短视频作品目前虽然还不是主流,但我们相信随着将短视频美育纳入教学视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越来越多的欣赏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会抛弃那些肤浅的作品带来的短暂而简单的享乐,追求高雅作品带来的真正的美的感受。

其次,针对短视频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制或对他人的内容进行改良,带给学生更好的短视频作品,促进美育的实现。

我们之前也讲过,目前大部分短视频作品的内容存在粗俗、庸俗、媚俗的问题。如何提升作品本身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其更符合教学需要,还是得从内容入手。改变了短视频作品存在的粗俗、庸俗、媚俗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教师自己利用现有短视频素材,制作符合自身教学需要的短视频作品。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一些历史文化类短视频的内容,制作符合本课程教学需要的短视频。制作主要包括画面、语言、音乐等方面。要求教师提高拍摄技术,录制优美的画面;锤炼短视频文本的语言,抛弃粗俗的词语;音乐则要注意和内容搭配,不能为了哗众取宠故意使用一些流行乐段。第二,利用他人的短视频作品进行改良。短视频作品要提供审美教育功能,必须关注内容的独创性。内容的独到或独创性是作品审美效果的重要支持。一些文化类的短视频之所以受到大量粉丝的关注,不是因为画面制作精良,而是因为创作者不去“装疯卖傻”或者故作风雅,是对历史或现实事件、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作品带给受众理性的启迪,既是一种审美享受,也会带来审美教育的效果。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不会和教师教学的需要完全相符,因此需要教师自己进行二次改造,为学生呈现一些有独到见地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再次,针对短视频的创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屏蔽急功近利、低俗幼稚的作者,支持三观正确、作品内容充实、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作者。

短视频的美育功能归根结底是要靠创作者来实现。因此对创作者的选择是最为根本的改变短视频美育效果的手段。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向学生揭示部分短视频作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帮助学生理解其作品的不足。短视频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确实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接受商业生产规律的约束,这一点很多研究者已经指出了。对短视频的商业化我们不仅不反对,而且还应该予以支持。因为没有商业化,就没有充分的竞争,也就没有市场的活力。然而如前所述,短视频的商业化应该在一定审美的基础上完成,而不是相对立。许多创作者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进行短视频创作,只会影响短视频的审美性,最终也会影响其商业价值。因此,审美的态度对创作者非常重要。什么是审美的态度?首先就是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就是道家的“心斋”“坐忘”,就是儒家的“养吾浩然之气”。引导学生将功利的目的先放在一边,集中注意力完成作品,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品。第二,在教学活动中对优秀作者进行艺术支持。所谓艺术支持,就是对优秀短视频作者进行表演、演讲、文学、舞蹈、音乐等专业培训,对愿意进行严肃认真的短视频创作、将短视频创作作为自己专职工作的社会人员可以进行短期集中的艺术培训。虽然短视频不是艺术,也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然而,对创作者进行审美和艺术方面的培训能够直接提高其审美趣味,从而提高短视频的美学水平。总之,利用现有的审美和艺术资源,给短视频创作者进行艺术提升,这样他们的作品也将会更有艺术性。第三,通过开设相关美育课程,给短视频作者普及美育思想。美育作为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学理论的落地应用,在整个美学大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美学史同时也是一部美育的发展史。然而一直以来,审美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教育,很多人以为美育就是学一门艺术。其实并不是这样。审美教育确实很多时候要依靠艺术教育来完成,然而其自身却并不局限于艺术教育。一般认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所进行的教育活动。除了艺术活动进行教育之外,还有自然美的教育和社会美的教育。其中前者是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来陶冶心灵,后者是通过社会人物及事件来教育人们。它们都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快乐性的特征。因此,审美教育并不是艺术活动的专属内容。而从涵盖范围来看,美育笼罩了人类一切的精神活动。在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如艺术、宗教、哲学中尤为明显。而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活动,即便现在还不被承认是新的艺术形式,但其中包含着艺术的“影子”,它也需要承担审美教育的功能。作为短视频的创作者,了解一些美育的基本理论,对自觉承担作品的文化责任、实现短视频的美育功能具有基础性作用。比如,在大学开设具有通识性质的美育课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育、美育具有怎样的特征、美育的目的如何、如何实现美育、经典艺术品的美育功能如何实现等。当短视频作者能够从美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创作,他就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思考自己的活动,就能承担起短视频应该承担的美育责任,进而生产出更好的短视频作品。

总之,当前短视频虽然数量巨大、类型众多、受众广泛、产值惊人,但同时也确实存在唯利是图、粗制滥造、庸俗媚俗等问题。然而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文化产品,必须承担美育的责任,也必须从美育角度思考其中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层面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解决对策。虽然只是初步的意见,但也希望能揭示短视频美育的有效路径。对短视频而言,强调美育功能可以增强短视频欣赏主体的审美能力、提升短视频作品的审美品质、提高短视频创作者的审美趣味,进而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对美育而言,通过短视频进行会让它更加便捷、简单、直接,因此,在教学层面使用短视频进行美育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包圆圆,吕强.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J].中国编辑,2015(3):7-12.

[2]单文盛,黎蕾.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营销策略和价值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4):35-37.

[3]骆郁廷,李勇图.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9(3):84-89.

[4]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41(2):20-37.

[5]张梓轩,王海,徐丹.“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兴起及趋势[J].中国记者,2014(2):107-109.

[6]严小芳.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媒体机遇[J].东南传播,2016(2):90-92.

[7]王晓红,任垚媞.我国短视频生产的新特征与新问题[J].新闻战线,2016(17):72-75.

[8]庞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

[9]王肖.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1):93-97.

[10]隋文馨,秦燕,黎红友.跨界与融合: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2):112-118.

[11]沈郑.短视频与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报告[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23(2):196-221,604-605.

[12]沈郑,王杰.短视频时代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及建构[J].社会科学家,2020(12):152-156.

[13]吴飞,尹梓熹.新媒体视域下的美育转型与重塑[J].新闻与写作,2021(7):41-49.

[14]刘佳.新时代高校短视频的美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2):71-74.

(金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马琳: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