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就是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小学作业的现状与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表明,在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尺度内,作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难易适中的“难度”

长期以来,中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速度与技能等,将作业与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选拔考试对应起来,导致中小学生作业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这类作业突出的特点是强度大,以提高学生单位时间的答题效率为目的;形势与内容较为单一,即遵循“考什么、教什么、做什么”的思路来布置作业,缺乏设计等。毫无疑问,这类作业对于提高考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整体素养的发展。同时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基础普遍薄弱,教师们往往简单认为,难度大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倾向于出偏题、怪题、旧题训练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0230411101815857-51-d1097.jpg

从作业功能看,作业具有转识成智、转学成趣的作用。设计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当前幼儿学习小学化,小学教学中学化等“超前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设计作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并非学习难度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适中的学习难度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循序渐进的“梯度”

学科知识具有层次性,教师要合理安排学习顺序。循序渐进的学习是科学教育的体现,也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学科学习具有系统性,这也是学校教育优于自学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深入掌握学科知识内容的体系框架,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能学情,进而在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结。作业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旧知引发新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活动,也是学习主体性形成的重要过程,因此根据实际学习目标,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梯度作业尤为重要。

当前教学实践中,诸多学校作业具有随意性,繁难偏旧、机械重复性作业过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效率。作业是需要设计的,尤其要结合学生学情、所学内容以及作业功能予以精心设计。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紧扣所教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逻辑关系、学习心理等要素进行设计。

20230411101815860-92-e478d.jpg

三、以生为本的“长度”

作业的设计必须以关怀学生的成长为本。以生为本的“长度”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业量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二是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以考代练已经成为诸多名校抓考试成绩的主要方式。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分类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典型性的作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即作业能够很好地总结概括所学知识,并引发学生探究所学内容的愿望;(2)与学生已有知识具有高关联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利用已知学习未知;(3)与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当前过度的碎片化知识训练作业并不能帮助学生提升核心能力,即使学生完成了,但因为没有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不久就会被遗忘。教师只有针对学情与所教学科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才能使得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激活思维的“角度”

当前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学科思维作为其核心素养,因此如何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教学与作业均存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不足的问题,死记硬背的作业较多。这种大量的机械性抄写占据了学生尝试、想象、联想、反思等思维空间,剥夺了体验感悟等学习过程,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缩短了学习的思维过程,代之以答案的知识性记忆。这种以复制答案为目标的教育,使学生思维模式化、标准化,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前部分中小学布置作业随意性过强,缺乏整体精心的设计,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过多抽象符号性知识的记诵练习对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提升没有帮助,反而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这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最为突出的问题。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这些符号性知识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设计出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业。

五、疏密相间的“密度”

作业的设计讲求效率,因此作业的量与时间间隔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长期受“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等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将以培养情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简单等同于技能训练。效率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产出,诸多通过题海战术来达成的技能训练尽管提高了考试分数,但因其目标达成单一,学生学习效率并不高。一切为了单纯的考试,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不顾学生的承受力,用大量高密度的练习题训练学生,严重剥夺了学生的休息与思考时间,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学作业应该疏密有致,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作业的量与次数,不可机械操作。对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如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需要多一些理解与运用性作业,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核心知识,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举一反三,理解与运用基础知识。教师要尽量给学生留出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的基本内容,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因材施教的“精度”

作业的“精度”决定了“密度”,良性的作业在精而不在多。提升作业设计精度,需要教师明确作业目标,针对不同学情,设置符合目的与符合规律的作业,形成“课堂—作业—评价—课堂”的闭循环教学过程。作业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诊断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提升性作业、预习性作业等不同类别,作业内容与要求应根据类别有所区别。如诊断性作业应重视作业的整体性设计,重视监测学生作业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等要素的监测;提升性作业要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提升练习任务的灵活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双减”不是简单地降低作业的要求,而是以提升教学效率为根本,改变长期以来以“高耗低效”的作业与考试为抓手的教学方式,改变学校、家庭、社会的观念,优化整个教学系统,并且对影响教育规律与质量的各种社会要素予以重新配置,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2020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陕西省薄弱中学帮扶案例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20Y106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