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教育发生了变化,工作“留痕”充斥在我们的工作之中。今天来个检查,前前后后几天准备过程性材料;明天再来个培训,忙着下载APP,把学习笔记、听讲照片拼个图;教研活动、会议、家访、学生活动等都强调着要注意留下“痕迹”,而且“留痕”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从开始简单的工作记录,到后来的上传照片,再到现在的制作视频、撰写美篇,可谓花样百出。教育工作的各种“形式主义”悄然扎根校园,可这会给广大教师的工作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而教育真正需要“留痕”的到底应该“留”些什么?

一、“留痕”至上的教育形式会失信于家长

美篇和公众号的美化功能给一些学校提了醒——许多工作“亮点”是可以被“美化”的。于是部分学校将心思都用在“亮点工程”的展示上,真正的过程性工作反而被淡化了。一些学校召开运动会,只是让每个班级挑选出几个“运动员”象征性地跑跑跳跳,抓拍了几张照片,诗歌朗诵、主题队会、校外实践活动……一系列学生活动均如法炮制,再将汇总后的美篇到处推送。长此以往,一些家长也在质疑:学校活动如此之多,但是询问孩子有啥感悟,孩子怎么还是一脸茫然呢?可见,校园活动成了走过场,没见一点儿成效。作为教师,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悲哀的,开展活动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应该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参与、去感触。如今“留痕”很重要,存档很重要,至于活动办得怎么样,育人效果如何,反倒显得无关紧要了,这岂不是越来越舍本逐末?

二、事事“留痕”,徒增了教师们的工作量

眼花缭乱的照片有时的确起了不少作用,有些检查人员就喜欢这些过程性材料。教师们忙着拍照,忙着撰写美篇,忙着存档资料……教案虽然工整齐备,但上课基本不用;听课记录照抄教案;理论学习记录只求合乎字数。如此一来,教学业务的提升从何说起?也难怪有老教师感叹:我们年轻时一门心思备课、上课、改作业,现在搞教育要做的事太多了。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教育最忌讳的就是折腾。如果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只为了几张好看的照片或者一段好看的视频,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固然,活动存档很重要,但是比存档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真切切做了些什么,实实在在给学生们的成长留下了什么。

三、少一些“痕”留,多一些本真

要想扭转这种现象,教育部门要让教师们从“痕迹工程”中解放出来,对教师的管理少一些行政命令和严格的制度要求,要多关注教师的期望、意愿和情感,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考核过程及内容应能简则简:能看出成绩的不用证明;能调查询问的,不必费神拍视频。另外,还可以采取走访、量化积分制等方式考核教师工作,引导教师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教育教学上,用心做教育,做真教育。作为教师,也要坚守教育信仰,强化使命担当,保证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了学生的发展。每天要反省:今天的课有没有缺憾?是否把好的知识、能力传授给了学生?唯有守住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不做表面文章,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学科,让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津津乐道,对校园生活满是热爱,才是教育真正该留下的痕迹。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