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创新推动劳动教育内涵发展
作者:杨凯
发布时间:2023-04-03 17:22:48 来源:华阴市教科局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华阴市教育科技局以劳动教育无缝嵌入课后服务、周末双休劳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采取课上学习与课下实践相结合、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相结合、日常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方式,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夯实了劳动教育的“基石”。
培育劳动观念、厚植劳动底色,让“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内心
一是通过国旗下演讲、劳动课、思政课、主题班会等途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领悟劳动的价值意义,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吃苦的劳动精神。二是常态化开展劳模、“劳动能手”、“手艺人”等进校园宣传宣讲、传授技能等。截至目前,已组织各级劳模、“劳动能手”深入学校开展宣讲38次;“华阴老腔”艺人、剪纸艺人多次深入学校开展手艺传承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感受华阴民俗文化底蕴。三是组织开展了3期“我劳动、我快乐、我成长”劳动主题演讲、征文比赛,评优树模、培养典型、根植理念。四是通过“千名教师大家访”、家长会和家长微信群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劳动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弘扬崇尚劳动的风尚,培植学生劳动之义和劳动之责。
丰富劳动形式、拓展劳动内容,让“劳动我最爱”内生动力全面勃发
按照“育人性、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原则,兼顾学校现状,学生年龄结构,教师特点、特长等因素,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切入点,构建了“幼儿感知劳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性劳动和情感体验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一是嵌入课后服务,实现互融互通。深挖劳动教育内涵,将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持续拓展“一体两翼,五育融合、多元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二是融入家庭教育,实现互融互补。以周末、传统节日为契机,精心设置任务清单。持续开展“美食我来做”“卫生我来搞”“我是家长的小助手”等主题活动。三是纳入社会实践教育,实现育人多元化。创新劳动服务形式,积极组织学生组成“志愿者小分队”,参与创卫、创文、义务植树、进社区、进养老院等志愿服务活动,发扬华阴学子的劳动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
设置评价主体、完善评价体系,让“劳动促成长”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试金石”
全面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通过评价引领劳动教育发展,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转变观念、形成习惯、培育责任。华阴市教育科技局在培植劳动理念、丰富劳动形式、拓展劳动内容的基础上,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劳动基地为依托,构建了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做到有重点、讲过程、看落实、重提升,注重育人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明晰细化学生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的评价内容和考核标准,将学生参加劳动情况记入成长档案,作为评先评优树模的重要指标,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家庭重视劳动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