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动机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想学、愿学的学生才能够学会音乐技能。但是,如何激发学生乐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乐学、好学、勤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Locke和Latham等人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动机激励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在体育、商业、教育和其他组织领域应用广泛,在乐器学习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将阐述与乐器学习相关的目标设定理论,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介绍、讨论和阐述目标设定、学习动机和乐器学习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目标设定  学习动机  乐器学习

引  言

动机作为内部动因直接推动人的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标与动机、学习效率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学习目标能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不合理的学习目标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动机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如何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乐学、好学、勤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各种动机激励理论。Locke和Latham等人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动机激励理论。

有关音乐实践的文献表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练习乐器。小提琴家Tom Heimberg对乐器练习的目标解释为:我们需要在开始练习时明确设定自己的目标,把每一次练习环节都当做塑造一件完美艺术品的过程。同时,我们还需明白,这样的练习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练习的艺术》作者、钢琴家Bruser认为,在练习乐器的过程中,需要设定细致、精确的目标计划,不断进行反思,平静、努力地完成练习。钢琴家Heinrich Neuhaus对乐器学习的看法是:学生学习乐器的目标(如对音乐内容、音乐形式、完美表演的理解)越清晰,实现目标的手段就越清晰。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与目标设定密切相关的话题是动机。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努力超越新高度时,设定目标的动机决定了我们能否长期地坚持下去,这个动机还与我们完成目标的渴望和乐趣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和讨论乐器学习中与动机相关的目标设定,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介绍、讨论和阐述目标设定、学习动机和乐器学习之间的联系。

目标设定理论与学习动机

学生的目标设定是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通过指导活动、努力、坚持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来影响行为。设定目标的学生更有可能在任务中付出努力、坚持学习,最终实现目标。当制订具有特定目标的任务时,无论是自我选择的目标还是分配的目标,学生的表现都比那些被告知只需尽最大努力、没有特定目标的学生好。

1.目标设定原则

目标设定理论强调有意识的目标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Locke和Latham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理论,主要有两个要素,目标的内容和必要条件:内容指的是目标的性质;必要条件反映了达到目标内容要求的绩效水平的强度、可利用的资源以及相关要求。该理论发现,相对于所谓“竭尽全力”的目标,具体而困难的目标往往与更高、更好的表现相关。此外,个体达成工作绩效的努力程度与目标设定困难是线性相关的。

20230403112517443-49-f980f.jpg

此外,该理论提出了机制和调节因素。许多研究发现努力、坚持、选择和使用的各种策略等机制都会受到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影响。目标承诺、目标重要性、自我效能感、反馈和任务难度是该理论的重要调节因子。目标承诺、目标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自我设定的目标,也影响着目标导向的相关活动。Albert 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目标设定理论的核心。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具有挑战性、合理的目标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此外,反馈是目标设定理论的基础。当反馈充分时,学生能够评估、调整他们对目标要求的方向和水平。复杂的任务会刺激人们更广泛地使用任务策略。近端目标与远端目标的结合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完成任务的效率。

2.学习动机

当我们设定个人目标时,会受到某种动力的驱使,朝着完成目标的方向前进。因此,动机的强弱会影响个体对目标的感知和执行。然而,即使某个人的目标实现是由于得到了有效动机的激励,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的动机强弱与目标实现具有辩证关系。因此,还需要关注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和动机强弱的关系。

目标设定理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形式:受控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受控性动机是基于外部压力,如激励、截止期限、高期望、威胁、要求和社会比较等。因此,受控性动机与外部刺激有关。在受外部刺激中,由于个体对所执行的行动、任务缺乏识别和了解,使得受控性动机对个体行为有削弱和破坏性的影响。如被强迫、胁迫、操纵等,这些形式的外在刺激会导致焦虑、拖延和缺乏兴趣,这是外部刺激没有整合或整合得不好的结果。而自主性动机则是与人的意志、兴趣、内在价值和需求相协调的。自主性动机与个体持续的努力、创造力、心理和身体健康、主动学习等有关。当学生被自主性动机主导时,他们更愿意进行主动学习,并且目标导向明确。严格的期限、高的社会期望、好的社会评价等条件也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能动性不是单一依靠外部刺激或内在动机。外部刺激和内在动机应被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其代表了个体将外部刺激转化为内在动机的程度。

目标设定理论对乐器学习动机的激发

乐器演奏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日常乐器练习来尝试目标设定理论。学生的目标内容可以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演奏协奏曲或奏鸣曲,如在考试临近时每天练习五个小时。根据Locke和Latham的框架,这种类型的目标被认为是一般目标,就是所谓的“尽你最大努力”。这样的一般目标对提升学生的乐器学习成绩帮助不大,是“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乐器演奏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具体的,包括如何练习和练习什么内容的日常计划目标。设定具体、困难且具有挑战性目标的个体,比设定简单目标、最佳目标或没有目标的个体表现更好。只有少数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音乐专业学生会系统地设计乐器练习计划目标,这些学生通常对达到他们的总体目标充满热情。

目标越具体,激励的效果就越容易预测、越有效。如果目标是分层级设定的,如设定为短期、中期或长期目标,分层级目标就比非分层级目标更具连续性和激励效果。绝对目标、精确目标比模糊、笼统的目标更有效。结合了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学生比那些只有长期目标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此外,个人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是最有效的目标设定程序。一项在6名音乐学生中尝试目标设定理论的混合方法干预研究表明,一般目标往往会使学生在乐器练习时表现出随机性和不精确性。当学生在乐器练习中设定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日常目标以及长期目标时,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高效。

Hatfield、Halvari和Lemyre的研究显示,目标设定与自我效能感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能够进行目标设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自我观察能力、意志力和持续努力的学习动机。Hatfield设计了一个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项目,目标设定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技巧之一。一项针对器乐练习动机的纵向研究发现,那些受到父母支持、受个人兴趣驱使的学生更愿意坚持乐器学习。相反,那些避免练习具有挑战性曲目的学生,以及那些没有得到环境支持(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的鼓励或支持)的学生,更容易放弃乐器学习。

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否有效进行受动机水平和强度直接影响。因此,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促进学生乐器学习的关键。没有目标就不会有某种特定需要,进而学习动机就不会存在。目标设定理论对学习动机激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动机的产生离不开目标设定,教师对学生在学习目标设定上担负着重要责任。

目标设定理论激发乐器学习动机的案例分析

目标设定理论如何对学生的乐器学习产生动机激励作用。案例一说明了在目标设定原则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或缺失的情况下,学生是如何发展的。相反,案例二说明了当接触到目标设定理论的关键方面时,学生又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

1.案例展示

案例一:小马同学,大学二年级小提琴演奏专业的学生,正在练习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小马同学通过反复听录音已经熟悉了这首协奏曲。他对乐曲每部分的呈现有着清晰的了解。小马同学的老师是A教授。A老师给小马同学布置了一项任务,希望在下节课他能完整地演奏勃拉姆斯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接下来的时间里,小马同学非常努力地集中练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演奏乐曲的困难部分。经过两周的练习,小马同学演奏了这首曲子。然而,小马同学的演奏并不理想,与预计相去甚远。小马同学告诉老师,他已经在家里和琴房很勤奋地练习有难度的乐章,但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练习和重复,仍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A老师没有特别注意小马同学提出的问题,只是对演奏指法提出了建议,对作品发展部分的表达做了强调。这节课结束时,A老师让小马同学接下来的一周完成以上要求,并希望在下节课听到小马同学完美地演奏勃拉姆斯第一乐章(即一个总体目标)。

案例二:和小马同学一样,小丹同学也是大学二年级乐器演奏专业的学生。对如何演奏作品同样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她正在学习一首富有表现力且难度较大的大提琴协奏曲。小丹同学的老师B教授让她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技巧训练。在学习协奏曲之前,B老师和小丹同学先将协奏曲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分析。B老师让小丹同学确定了乐曲中的关键困难点,并提出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在第一堂课中,B老师问了她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她是怎样看待这次学习的,应如何克服技术和音乐上的困难等。通过这些问题,使小丹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此外,B老师让她意识到,最好的演奏者在练习困难段落时,往往会保持冷静,然后细心观察,最终找到有效的练习方法。通过自我观察和实验,小丹同学发现,慢慢地、有节奏地练习整个第一乐章是个好主意。除了一般目标之外,小丹同学还写下了具体的每日目标,设计了如何练习乐曲各段落的详细计划。小丹同学还特别注意自己的时间管理: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要进行短暂的休息,来防止受伤和不必要的紧张,连续练习不超过45分钟。

案例一后续:随着一周的练习结束,小马同学变得越来越沮丧。小马同学已经练习了很多次,疯狂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困难的部分。尽管在上课的前一天练习了七个多小时,但他仍然没有掌握困难的部分。结果,小马同学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期望演奏这首曲子。此外,他开始感到双手和肩膀越来越痛,导致了额外的困扰。小马同学现在非常担心A老师会有什么反应,以及他自己是否能掌握勃拉姆斯的协奏曲,这让他非常不安以至于无法静下心来进行乐曲的练习。

案例二后续:小丹同学坚持自己的目标,并在练习的第二天就发现了巨大的差异。在练习的第三天,她能够以慢一倍的速度演奏乐曲的困难段落。小丹同学变得兴奋起来,想尝试用正常的速度进行演奏。她曾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后来她想起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不让这种渴望和诱惑影响她正在进行的练习过程。在她上课的前一天,她发现自己可以用正确的手法完美地完成了这首曲子。

2.案例分析与讨论

在案例一中,我们看到了目标设定的明显缺失,以及小马同学对达不到老师期望和要求的担忧。这种外部因果关系阻碍了小马同学学习的内在动机。根据目标设定理论,如果A老师给小马同学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学习目标来指导日常的整个练习过程,这种削弱性的内在动机可能会减少。如果A老师激发了小马同学的探索需求、好奇心和创造性表达,小马同学的自主动机可能也会出现。B老师关注小丹同学满足自主性、能力和关联性等基本心理需求,同时给与小丹同学具体的挑战性目标,让小丹同学可以自由发展,完全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即手头的每项具体任务)。由于小丹同学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任务的具体性和自主意识,因此,最终结果和外部期望都不能成为她练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她已经为自己的练习内容、时间和方式制订了完整的目标,甚至意识到潜在的陷阱,于是,当破坏性的习惯和欲望试图干扰她的练习时,她能够充分应对。

结  语

本文旨在阐明目标设定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对动机的激励。目标设定理论是一种新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教育研究者、音乐研究者,也有助于音乐实践和艺术表演。目标设定理论强调学生、老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促进乐器演奏实践和音乐教学方法的发展。在乐器练习和音乐教学的动机激发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性研究,如调查性研究,需求满足、刻意练习习惯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等。这样的研究不仅可以评估音乐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评估音乐教育者的教学动机。

参考文献:

[1]Miksza,P.&Tan,L.(2015).Predicting collegiate wind players’flow and self-efficacy for self-regul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instruction and students’practic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62-179.

[2]Nielsen,S.G.(2004). Strategies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instrumental and vocal individual practice.Psychology of Music,32(4),418-431.

[3]Locke,E.A.&Latham,G.P.(1990).A theory of goal setting&task performance.Englewood Cliffs;London:Prentice-Hall.

[4]Bandura,A.&Cervone,D.(1983).Differential engagement of self-reactive influ-ences in cognitive motivat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Processes,38,91-113.

[5]Renwick,J.M.&McPherson,G.E.(2009).Multiple motives:Profiles of young Australians’ reasons for musical engagement.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Science,469-474.

[6]Deci,E.L.,Vallerand,R.J.,Pelletier,L.&Ryan,R.M.(1991).Motivation and education: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6(3),325-346.

[7]Ryan,R.M.,&Deci,E.L.(2000).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5,56-67.

[8]Locke,E.A.,Saari,L.M.,Shae,K.N.&Latham,G.P.(1981).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Psychological Bulletin,90(1),125-152.

[9]Nielsen,S.G.(2004).Strategies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instrumental and vocal individual practice.Psychology of Music,32(4),418-431.

[10]Kyllo,L.B.&Landers,D.M.(1995).Goal setting in sport and exercise:A research synthesis to resolve the controversy.Journal of Sports&Exercise Psychology,17,117-137.

[11]McPherson,G.P.&Davidson,J.W.(2002).Musical Practice:Mother and child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earning an instrument.Music education research,1,141-156.

(杨莹、王延松:西安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