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大思政”工作,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政课是教授信仰信念科学理论的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于一身的思政课,决定了其本身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必然是守护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阐释,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健全心智,引导启迪他们面对各种困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贯通了500年社会主义的“信仰”史,10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前行的“复兴”史,70多年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40多年改革开放的“创新”史。在宏阔的历史脉络中,思政课既提供了确切的社会科学知识,亦担当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判断”之誉,同时承载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信念,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奔向幸福,同样足以匹配“价值判断”之名。一类课程,做到了既确证历史,又指引未来,实现了知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统一,理所当然是具有学理性的科学理论课程。

思政课就是讲道理的课程。大道至简,有理讲理。思政课程要讲清楚的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之理。而讲道理的过程就是思政课的性质和功能的实现过程。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解释现实问题的素材和资料多且易得,但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解读才是根本和关键。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个立场必须而且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中国人的立场,我们的解释和解读自然是守护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增强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思政课要讲的“道理”应该贯通着学理、政理、事理及其内在的统一。作为思政课,一是从管理众人之事的政治层面去解读为政之道以及取得的卓越政绩,二是深入到理论学科研究层面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学理性分析,增强课程的思想引领最终靠的是学理性。三是深入到具体事件中抽丝剥茧,实现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同时要根据本硕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不同课程的功能定位中找准讲道理的切入点。

思政课教师要做讲道理的行家里手。讲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四有”好老师和“六要”标准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也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守护思政课主阵地的应然状态和职业努力方向。一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准、理解透思政课,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潜心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三是注重讲道理的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到学生的心里,必须弄清楚今天学生思想的“扣子”究竟在哪里。把道理讲透,就是要注重从历史、理论、实践等多重维度,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把道理讲活,就是要有感染力,用心用情用理引导启迪学生。对教师而言,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本领恐慌其实是个常态。因此,心怀敬畏,才能不断砥砺前行,不负党和人民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

(作者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