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唱家乡的歌——小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的音乐教学探索》(立项号202114390017)研究成果。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加注重和突出“以美育人”理念。而音乐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更要引导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理解中国音乐文化中的民族审美特质和时代精神。“歌唱”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普及度极高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无论是齐唱、合唱还是表演唱等,都能够极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并从时代特征、文化特质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深刻剖析了“为什么必须要让学生会唱家乡的歌”。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形态,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在“独唱与合作演唱”学习任务中,十分强调“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挖掘歌曲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家乡的歌”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表现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歌及运用民歌素材完成的创作歌曲,其中蕴含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唱家乡的歌”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它能使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爱家乡、颂家乡、唱家乡”的情感体验。

一、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爱国情感

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着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及创作歌曲,引导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唱家乡的歌”,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民歌的音乐魅力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更能够使小学生对于“国家”“民族”这样抽象的概念有更加艺术化的感受。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演唱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主题的民歌作品,感受音乐作品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歌颂,这一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了小学音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永远跟党走的心声

音乐是直接诉诸于情感的艺术门类,在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时,小学生往往需要借助对某一对象的具体体验来完成。例如《打起手鼓唱起歌》描绘了丰收后人们载歌载舞的幸福场面,“各族人民跟着党,社会主义道路多宽阔,我的手鼓纵情唱,党的光辉暖心窝。”这一句句歌词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旋律优美的藏族民歌,其音乐旋律具有典型的藏族音乐风格,表现了藏族人民与党心连心,巴塘永远连北京的深切情感。

(二)赞美祖国山河

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例如《新疆是个好地方》是一首活泼欢快的维吾尔族民歌,歌曲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草原上》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描绘了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类似长调的旋律表现,舒缓的节奏,使得乐曲抒情柔和,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及对蒙古草原的热爱。

(三)唱响革命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坚定不移地追随党的脚步。《送郎当红军》是一首江西民歌,歌词简短,歌颂了红军的优秀和纯洁,其优美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人民拥护红军,红军爱戴人民的情感,歌曲中体现出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爱国情感培养

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部分,其中就蕴含了音乐教育的理念及目标。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需要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点滴的课堂教学之中,爱国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蕴含在民歌优美的旋律、灵动的节奏、独特的调式中的。学生通过对“家乡的歌”的审美感知,不断发现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与民族风格;通过对“唱家乡的歌”的艺术表现获得我国多民族大家庭共同赞美祖国的艺术体验;通过结合创编和表演的创意实践,在“唱家乡的歌”艺术活动中,将爱国情感与音乐创意表现相结合;最后,在听、唱、编、演等一系列艺术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民歌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使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情感共鸣。

(一)审美感知中的爱国情感培养

审美感知是指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中国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通过对不同体裁与形式、情绪与情感的中国音乐作品审美体验而逐渐获得的。在这一活动中,民歌运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成为学生对于“家乡”“中国”的独特艺术认知。“家乡的歌”中的“家乡”不仅具有地理层面的含义,同时,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神层面“家园”的意义,使学生将中国民歌作为“中华音乐母语”,在感受其丰富性的同时,体会其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毋庸置疑,我国优秀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都是音乐母语教学的资源。

“家乡的歌”包含了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多种民歌,将其共同呈现在学校音乐教学课堂中,生动地为小学生构筑了中华音乐文化的样貌,使学生在审美感知中体会中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例如学生通过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体验了羌族用歌舞赞美生活,通过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到了汉族民歌的委婉流畅与柔和优美,通过蒙古族民歌《金杯》构筑出了蒙古族人民高举酒杯歌颂美好生活的幸福场景。总之,学生通过不同民歌的演唱活动,对歌曲中蕴含的音乐语言、音乐形象、音乐风格都有了深入体会,能初步感知其中的审美内涵。

(二)艺术表现中的爱国情感培养

艺术表现一般是指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是学生进行音乐体验的重要方式,学生能够通过演唱“家乡的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表达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生的艺术表现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而“唱家乡的歌”主要突出“演唱”这一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在音乐学业质量中要求学生能够跟随录音或者同伴一起演唱,比如模唱简单的旋律,注重演唱的姿势、声音、节奏和音高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提高演唱的准确性、流畅性的基础上,注重表达作品的情绪、情感,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等。

在“艺术表现”环节中“唱家乡的歌”可以通过跟唱、哼唱等方式,跟随音响或教师范唱感受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引导学生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形成共鸣,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及美好生活的审美体验。比如歌曲《我的祖国》是《上甘岭》的插曲,其很好地凸显了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它旋律优美,歌词真挚,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在第一乐段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唱歌曲,感受优美旋律中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之情。第二乐段合唱部分的音区较高,学生可以小声跟唱旋律,并通过对歌曲两个乐段的音乐旋律、歌词、情绪等的对比,在歌声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三)创意实践中的爱国情感培养

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唱家乡的歌”活动可以通过创编歌词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以通过创编动作或舞蹈,鼓励学生进行歌唱表演或者综合性艺术表演,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也可以通过创编节奏和旋律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歌曲的音乐风格。例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是“爱祖国”单元系列爱国主义歌曲中的一首。歌曲表达了对伟大祖国最真挚的感情和最崇高的祝福。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启发学生用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例如可以对歌词进行相应的创编活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创编,使热爱祖国的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加深学生爱国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吹起羌笛跳锅庄》《巴塘连北京》等要求突出歌舞的艺术表现力,《吹起羌笛跳锅庄》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演唱这首羌族民歌,同时能够用舞蹈的方式表现羌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巴塘连北京》要求学生能够用藏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跳。因此,在创意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藏族舞蹈典型动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

总之,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学生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一定要积极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唱、跳、演等艺术活动表现形式,表达爱党、爱祖国、爱生活的深厚情感。

(四)文化理解中的爱国情感培养

文化理解是指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文化的一个缩影,透过音乐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我国的民歌作品数量十分庞大,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共同组成了“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很好地谱写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乡音”作为作曲家童年的记忆,已经深深地内化成他们情感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唱家乡的歌”不仅能够熟悉每个民族特有的民族审美习惯,并且能够在聆听和演唱相应的作品时,将符合这一审美习惯的音乐作品与自身的情感形成共鸣,将音乐作品中的价值取向内化成个人潜在的文化心理情感和态度。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而关键的时期,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渐向理性认知过渡,“唱家乡的歌”能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及民歌中所蕴藏的多元音乐文化等内容,进而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

三、立足音乐学业质量的学习评价

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深度理解学业质量内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从“唱家乡的歌”到“会唱家乡的歌”,教师需要深度了解音乐学业质量描述中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成这一目标。

随着课程评价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及注重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逐渐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改进与发展,这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会唱家乡的歌”的教学目标中,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持续关注。不仅要考查学生在艺术表现领域中是否能够自然、准确、流畅地演唱家乡的歌,还要能够关注学生对于这些歌曲中所蕴含的音乐语言、音乐风格、音乐情感及文化内涵的了解深度,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例如仡佬族儿歌《荡秋千》,其在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方面的教学难度并不大,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也比较简单,即跟随琴声模唱旋律并找出重复的乐句。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会唱家乡的歌”的目的,教师还需要深度挖掘仡佬族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音乐文化特色。在学习评价中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学习评价方法、学习评价主体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改进计划。首先,在学习评价内容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还需要将学生对仡佬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理解作为重要的学习评价内容。其次,教师在仡佬族儿歌《荡秋千》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除了要考查学生歌曲演唱能力之外,还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在音乐文化理解方面的个体差异,记录学生对于歌曲的审美感知状况、对歌曲中仡佬族独特的音乐文化习俗的认知与理解等。再次,教师一定要确保学习评价中包含多元学习评价主体,特别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一定要切实参与学习评价。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质,为学生营造平等、愉悦、尊重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评价反馈,及时进行学习评价改进。在正面鼓励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仡佬族音乐与他们生活之间联系的思考,使学生获得学习评价的成功经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家乡的歌”是“中华音乐母语”的典型代表,它广泛地体现在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传唱之中,是增强人们民族音乐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家乡的歌”中包含了赞美祖国的、歌颂美好生活的、充满革命热情的音乐作品,那些意气风发的歌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坚定学生跟党走的信念。“家乡的歌”中饱含我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在经过专业作曲家的创作和加工之后,一首首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歌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些“乡音”和“乡韵”共同构筑成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基石。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学习形式,能够最广泛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从深入挖掘教材中“家乡的歌”的艺术特征与精神内涵,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唱家乡的歌”,再到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会唱家乡的歌”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具有不断思索和学习的精神,从而真正地实现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

作者单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