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就是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参考用书、教材内容,分析学情、设计教学预案或教后反思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其评说,说者答辩,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在说课过程中,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中心环节。说教学过程就是说教学活动是如何导入的,又是怎样展开的,最终又是如何小结提升的。也就是教师讲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说课内容的中心环节。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说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说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纲领性、指导性要求,教师要以课标要求为目标进行教材分析,不能离开课标说教材,因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标而不是课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应用教材,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体积与容积”的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的基础上,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因此,在“体积与容积”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新知。

二、说教材意图

虽然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但每种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所用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在读懂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分析教材。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从知识内容到编排形式都会构成一个系统。教师要说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就需要明确课题或章节内容在整个学段、整个学年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体积与容积”的教材意图: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以“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关注书本回归到关注现实生活。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出发,使得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皆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突出“情境+问题串”的教学特色,设计出有效的活动与问题,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初步建立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以此达到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三、说学情分析

对学情的分析,教师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愿望。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或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他们自主探索知识。

例如,“体积与容积”的学情分析:“体积与容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做了铺垫,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善于思考、乐于交流,喜欢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笔者将本节课设计为一堂活动课,通过各种具体、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让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逐渐形成。

四、说教法与学法

关于教法,教师要说明为什么采用这种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有效运用这种教法的。关于学法,教师要说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运用相应的学习规律,进而体现新课标理念,落实学法指导。

例如,“体积与容积”的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在教法上,笔者采用“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引发思维”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积极营造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开启,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和实效性。在学法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合作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促使学生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备课结束后要实现的教学效果。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法的设计安排才会更合理。说课,教师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面去分析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落实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彰显教师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在说课时,教师必须要拥有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能力。

例如,“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笔者将其归纳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与容积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与态度目标: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学会利用体积与容器的概念比较物体大小。教学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六、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教师对教材的有效处理,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个性与风格。只有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科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科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设计个性化

教师在说课中要对教学过程设计的亮点、特色进行简要说明和概述,尽量将自己是如何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的做法及依据说出来,体现自身驾驭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要突出个性风格,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我们在整体教学设计中要依据说课内容,落实新课标理念,灵活处理教材,突出个性化教学特色。

例如,“体积与容积”的设计理念:本节课,笔者充分体现“趣、活、精、实”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趣导—活学—精练—实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教材,以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的目的。长此以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这样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观点鲜明,语言精练,能够给评课专家或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2.课堂导入情境化

依据新课标要求及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师在导课环节要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视频或图片,也可以是语言描述。如讲故事,猜谜语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情境,既要和现实生活相关联,又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以此让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导入:趣导——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笔者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小朋友给妈妈洗脚)。我们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那天,笑笑和淘气想为妈妈打一次洗脚水,笑笑打了半盆水,淘气打了半盆水之后觉得不太满意,又打了一些水,最后打了满满一盆水。同学们猜一猜,当妈妈把脚放进不同的盆里,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觉得谁的做法好?为什么?很显然,笑笑的做法比较好,因为妈妈的脚占有一定空间,放进盆里时,笑笑盆里的水会上升,而淘气盆里的水会溢出。这样的引入,让学生倍感亲切,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了起来,简单的生活现象蕴含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物体是占空间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又引发了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物体体积的同时,还渗透了孝敬父母的传统文化。

3.教学过程活动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讲清楚。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其中要说明是如何采取措施的,又是运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无可厚非,教学过程需要活动化设计,教师要依据“问题串”去设计活动,如此问题才会集中,说课效果也才会更好。

教学过程:活学——活动探究

本节课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活学——在活动中探究,学习的目标是“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时,笔者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比一比

哪个长方体所占空间大?哪个正方体所占空间大,哪个球体所占空间大?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所占空间较大?哪些物体所占空间较小?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直观感受后,我们引出体积的概念,这样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上内容,我们举个例子,如土豆与红萝卜。用肉眼我们很难比较出它们的体积,怎么办呢?抛出问题后,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利用工具分组实验,最终掌握了比较的方法——选两个一样的量杯,往量杯里加入等量的水,然后将土豆和红萝卜分别放入量杯,使它们完全浸没,观察哪个量杯里的水面高,就说明哪个物体的体积大。

设计亮点:当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时,笔者创造性地把投影仪的摄像臂卧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大屏幕把实验过程看得一清二楚。

活动二:想一想

教师请学生吹起一个气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捕捉”到气球里,让学生想一想,气体有没有体积?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气体的体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巧于实践,就会有惊喜的收获。

活动三:做一做

在引导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时,笔者现场取材:拿出一个装有教具的盒子,问学生“老师带了这么多的东西,都放在哪里了?”此时学生立刻明白,能够容纳物体的器皿就是容器,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哪些容器,哪种容器的容量大,哪种容器的容量小,同时展示容器图片。在学生感知容器的容量有大小区别之后,教师自然地引出容积的概念。接着我们再往一个玻璃杯内倒半杯水,请学生判断这时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然后,我们继续不断往杯子里面加水,直至加满。经过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装满水的体积才是杯子的容积。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容器,比如,玻璃器皿和纸杯,通过肉眼我们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容积。怎么办呢?问题抛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师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掌握比较的方法。学生先将这两个容器加满水,然后把水倒入两个同样大小的量杯里,哪个量杯的水面高,就说明哪个容器的容积大;或者学生在两个相同的量杯里加入等量的水,然后分别倒入这两个容器中,比较量杯里剩余的水,哪个量杯里剩余的水多,说明哪个容器的容积小。

活动四:捏一捏

为了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笔者设计了捏橡皮泥的活动,一根实心的橡皮泥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它的体积,此时没有容积,如果我们将它捏成一个容器,虽然体积没有变,但却能容纳一定的物体,因此它也有了一定的容积。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冰箱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学生能通过对体积与容积的理解,很快便得出了答案。

4.练习环节层次化

练习设计要说清楚训练的功能、变式及拓展等。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教师要针对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性,平衡个性化差异,进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精练——分层训练

笔者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即选一选、拼一拼、说一说、想一想。

(1)选一选

如求一个水桶能装多少升水,是求水桶的(        )。

①体积   ②表面积  ③容积

(2)拼一拼

用12个小正方体拼成你喜欢的图形,然后和小伙伴比一比它们的体积,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在利用12个小正方体拼图形时,教师用相机拍下学生的作品,现场制成幻灯片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发现:用同样的原材料拼成的物体,尽管形状不同,但体积是相同的。

(3)说一说

淘气和笑笑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淘气倒了3杯,而笑笑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4)想一想

一个面店老板需要招一名服务员,某天一位小伙子前来面试。老板为了考察小伙子的灵活应变能力,他把一碗面条盛得满满的,让小伙子端到一个桌子上,不允许洒一滴汤,如果洒了,面试就不过关。你能帮小伙子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吗?

这样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选一选”和“拼一拼”是“说一说”与“想一想”的基础,“说一说”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想一想”是学生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层次鲜明,且针对性强。

5.课堂小结实效化

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与创造者。

课堂小结包括目标达成、课堂表现,因此教师要展开多元评价,把课堂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而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小结的实效性。

课堂小结:实评——多元评价

在这一环节,笔者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宽松的评价平台,可以是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也可以是学生的知识、方法、参与的积极性等多方面的评价,以此夯实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在说板书设计的内容、思路及依据时,教师要做到板书内容准确精练,重点突出,能够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教师要突出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展现个人教学魅力,研读新课标,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利用多媒体,落实“四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说课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长武县恒大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