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所谓思维品质,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其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和延伸,真正走上高阶发展的阶段。小学是英语启蒙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元的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全方位、深层次发展。当下,教师不仅要了解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还要循序渐进地渗透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课前自读,唤醒阅读思维

“先学后教”这一模式在当前的教学中,已经得到有力验证。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展开前置性阅读,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前就能实现自主预习。

1.借助导学案,引导自主预习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例如,在教学“My home”时,教师借助导学案为学生布置课前阅读任务,导学案内容如下:(1)标识陌生单词,朗读并由家长录音。(2)阅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型并录音,然后听一听。(3)结合文本音频朗读全文,以文本内容为蓝本,拍摄视频。(4)写一写阅读发现。(5)如果圆满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可以得到五颗星,你认为自己能得几颗?

上述导学案的设计,看似非常简单,但聚焦点在于唤醒学生思维。教师以学情为出发点,使学生可以将注意力聚焦在自主学习部分。此外,当家长参与课前阅读后,整个活动便充满了亲和力,更好地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也削弱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我们结合信息技术,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检查和反思。

2.引导阅读预测,引发思维想象

所谓预测就是展开猜想,猜想并非空穴来风。教师要以具体阅读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感知,这也能体现思维的发展性。在课前预测时,教师要将教材插图作以辅助,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丰富素材。

例如,在教学“My home”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猜想:(1)阅读题目,说一说文本可能讲述的是哪些内容?(2)结合图中的情境猜想句子意思,根据人物的表情、神态,说一说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做什么。

上述猜想立足两个维度,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引领,确保了课前预测的实效性。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带领学生以文本内容展开猜想,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优化课中导读,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教师必须要重视导读设计,也就是利用合理的问题载体,设计主问题、发展问题串,使问题能够成为学生思维的引领。在导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建立起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

1.借助巧问策略,指明阅读方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教师以解题为核心,反复研究怎样才能将问题讲解得更清晰、更透彻、更全面,反而忽视了问题的设计。其实,提问大有门道。教学之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读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吃透文本,设计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问题,进而推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个性化发展。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对问题予以打磨,有针对性地修改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置于自然、开放且充满感染力的语境中,进而实现问题的巧妙、自然抛出。

例如,在教学“My e-friend”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漂流瓶”的故事,并提供绘本[A message from the sea]。在讲述“漂流瓶”的故事中,教师分别使用思维导图、提炼中心句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利用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场景,使其可以展开高效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提前准备好玻璃瓶、木塞以及纸条,与学生共同制作漂流瓶,并设计问题:①What a do you know about it?②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it?上述两个问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点燃了他们参与阅读的热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概括主要思想、提炼中心句,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能使他们体会到漂流瓶存在的意义和用途。

2.开展阅读活动,激发思维活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在创设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做好准备。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因为体验式教学可以将阅读融入到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使学生收获成就感,进而彰显他们的思维活力。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深化阅读内容,还能基于体验收获知识和成长。在设计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要走心,把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要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需求,唯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吸引力的阅读活动。

例如,在“My day”所呈现的故事是“Mike’s day”,教师为学生设计小组实践活动“手绘我的一天”。为了明确思维导向,教师先为学生提供思维主线“in the morning — in the afternoon — in the evening”,然后共同为Mike设计日记卡,将他一天的活动记录下来,并与相应的时间对应,最后利用电子白板对日记卡进行个性化装饰。接下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模仿日记卡的形式,分别从time、 place 、person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有条理、有次序地介绍了自己的一天活动。教师设计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Mike’s day?”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教育,教师要求学生对Mike的一天做出评价,可以是happy、funny,也可以是meaningful。如此不仅能使学生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借此机会,既塑造了学生乐观的心态,又使他们能积极对待每一天。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空间,又让学生拥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和交流,实现了思维的有效突破,促进了自身对语篇的理解和认知,使阅读视角不仅停留在“Mike’s day”,还实现了向“My day”的转变。

三、推进读后反思,升级阅读思维

读后反思,就是在课堂阅读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课堂行为,如课堂学习效能、知识点的总结与掌握、参与的主观能动性等。借助读后反思,能够改变学生独立阅读的学习状态,与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实现思维的进一步升级。

以“My home”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以下两个思路:(1)紧扣知识点进行反思,根据反思结果梳理知识体系,完成“知识树”,并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行为展开评价。(2)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互评模式。小组成员可以相互指出各自的不足,并给出优化建议。

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却并非唯一阵地,教师要辅助课后拓展阅读,以实现思维空间的进一步延伸。拓展阅读和盲目拓展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建立关联性阅读,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My home”为例,教师设置以“home”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相关词汇量,延伸与“home”相关的句型,使学生能够对“home”这个词语拥有个性化解读,进而充满学习欲望。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掌握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珠田乡南村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