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农村学生占了城区学校学生总数的近三成,更是寄宿生群体的主要构成,但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却常常被我们忽视。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报告及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就读于城区学校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干预策略。

一、研究城区学校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艾利克·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有研究表明,在全国的初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人际交流、适应环境、缓解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学生往往也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许多地区撤并农村初中,农村初中学生全部寄宿在城区学校,笔者所在的地区是西部一所小城市 ,农村初中在几年内逐渐消失,城市学校的规模人均达到四千以上,学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父母接触较少,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更多是学校内部的老师和学生。学校一般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为中心,多数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封闭式的管理下,学生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学习与生活仅限于校园,每天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早恋现象严重,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休学的学生占比达百分之六十以上,为此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寄宿生而言,城区学校的教育设施是先进的,住宿环境也比农村好。但新环境下的学习生活与农村有天壤之别,以往落后的教育条件让他们在面对城区学校的先进设备时往往手足无措,穿衣打扮和生活习惯也与城市学生有很大差别。这些落差难免会使农村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教师不加以干预,他们的心理负担将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要关注农村寄宿生的心理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二、城区学校农村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生活条件的差异,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近些年,虽然国家加大对农村经济及教育方面的扶持力度,但农村的综合实力还是比不上城市水平。农村人民的经济较为匮乏,除去进城务工几乎就靠种地及养殖这两种手段维持生计,因此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面对城区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会产生波动,进而出现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畏手畏脚,主要体现在上课不敢发言、不参与集体活动,甚至不敢开口说话等,此时教师如果不进行干预,这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二)城乡差距,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经过调查,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里都不止一个孩子,而城市里的孩子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农村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抚养多个孩子更是压得他们的父母喘不过气,家庭生活的窘迫和父母的艰辛使得农村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了。有研究报告显示,初中阶段农村学生的焦虑值是远高于农村学生的,有学者用分叉分析法检验了这一结论。还有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对待学习的紧张情绪较高,因为家长一直给他们灌输“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这样的理念,因此,农村学生都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对待考试的态度也比较片面。但凡有一次考试考得不理想,他们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付出,进而产生焦虑。长此以往,不论是对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

1.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众多学者的研究报告表明,人际关系质量是决定儿童及青少年社会技能、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质量的重要因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是迫切的。但大部分学校及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的关注度十分欠缺。就人际交往来看,农村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远不如城市学生的。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有着很大差异,而不同条件下成长的学生,他们的兴趣及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交朋友的首要原则就是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兴趣或是共同的话题,但这种共同性显然是不存在于这两种学生之间的,这也就导致城市学生的朋友大多都来自城市,而农村学生的朋友也基本来自农村。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复杂且多层次的城市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难免会让他们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综合能力较弱

农村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比较踏实,学科成绩也不会太差。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业成绩不再是考察学生的唯一标准。从素质角度的观点进行分析,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首先,生活环境及物质条件的差异,让农村学生都有点自卑,性格也十分拘谨,这种畏手畏脚的态度,从一定意义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发展。其次,单一化的文化氛围使得他们的信息很闭塞,见识也没有城市学生那么广,在各种新奇、先进事物上他们显得很不自然,也无法融入到城市学生的交际圈里,这也是抑制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3.服务体系不完善

首先,心理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学生的需求,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有关要求,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数名经过培训且可以胜任的兼职心理辅导员,而县区级寄宿制学校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其次,学校没有建立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学生有问题咨询也不知道该找谁。还有些学校即使有咨询室也是闲置,目的是为了应付相关检查。

4.政策扶持力度较小

农村寄宿生的家庭经济水平较低,而经济问题也会带来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寄宿生资助力度较小的情况,主要原因如下:(1)虽然社会各界对希望工程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如何将资金落实到具体区域,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2)资金管理细化程度较低,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专项资金委员会,但是在资金落实过程中,存在追踪力度较弱的情况,从而降低了资金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三、农村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城乡差距,形成自我接纳

自卑情绪,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带来的影响并不一定全是负面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还能使人产生危机感。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环境之间的落差,实现自我接纳,在爱自己的基础上爱学习、爱生活、爱这个世界。教师可以开展“走进农村”的主题班会,准备一些春耕秋收、传统节日庆祝方式、庙会等内容的图片及视频,把农村生活的美尽可能多地展示出来。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但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却是极为新鲜的。农村的天很蓝,草很绿,空气也很新鲜。农村的一切都是城市学生不能经常接触到的,如此一来,城市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和向往也就更重了,这也就搭建起了城乡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经过教师的引导,农村学生会发现来自农村其实并不丢人,我们在羡慕城市生活的发达便利时,城市学生也在羡慕我们农村生活的自在惬意。

教师还可以穿插名人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条件不会约束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农村人也能在各行各业取得显赫成就。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如果把自卑心理比作逆境的话,它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如果农村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生活条件的差异、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可以自我接纳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给予农村寄宿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如在课堂开始前的五分钟,教师安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故事,学生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积累自信,而且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学生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这也为寄宿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舒缓压力

中学生的精力十分旺盛,对于课外活动的需求也十分强烈,学校要积极开展相关校园文化建设,增长学生的见识,释放他们的压力。当学生压力可以经常得到释放后,农村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随之好转,进而身心也能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园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让学生在比赛中增强对班级成员的了解,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集体性的运动项目能使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越来越强,而运动项目也能使学生的身心压力得以释放,学生能在相关的活动过程中拓宽兴趣、提升人际关系,进而消除不良情绪。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农村寄宿生的性格特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寄宿生的不同特征,开展一些积极且有针对性的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消除个人的自卑心理,对活动产生兴趣,进而逐步建立自信。

(三)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寄宿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标准的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管理制度与方法,做到“封而不闭”,增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置丰富且多样的课余活动,缓解学生的过度焦虑,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给学生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进而稳定学生的情绪变化。学校还要建立家校合作模式,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定期对寄宿生的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不定时向微信群推送有关家庭教育的视频、文章等。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家校携手、紧密合作,如此才能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加大对农村寄宿生的资助力度

城区学校农村寄宿生消极心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低下,他们的生活往往都很拮据。而对于学校来说,集中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每年都有贫困生的生活补助款项,但覆盖面最多也只是总人数的50%~60%,至于金额也是杯水车薪,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落后,因此他们会对个人生活、学习支出产生较大压力。目前,各高等院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开展的较为顺利,但对于正处于花季的中学生来说,社会及政府的关注并不是很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农村寄宿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就要号召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专项资金委员会,保证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而资金管理的统筹也需要做好细化,在资金落实过程中专项资金委员会要提高追踪力度和监督力度,定期做好内容公示,以体现资金管理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五)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人际关系是我们交际活动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对于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社会技能、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校及教师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关注度。(2)考虑到农村孩子思想和生活环境与城市有较大差异,会给双方学生的交流产生一定阻碍。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双方学生进行生活交流,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好相关引导工作,使农村学生可以尽快适应复杂且多层次的城市生活。(3)在生活中教师也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心理疏导,平时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减少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以此提高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积极性。

(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村学生的学习态度处于比较踏实的状态,学科成绩也会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但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校要做好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工作,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原有的自卑心理可以逐渐发生转变,同时让他们在生活中多接触心理健康讲座和正能量的人,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2)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信息交流工作,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宫的游览,让学生负责信息采集工作,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产生自我认同感。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寄宿生不断接触新奇、先进的事物,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见识,这样能有效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学生的交际圈里。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得到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陌生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消极的情绪,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一路高歌。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