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根据我国2020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共有专任教师1732万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626.9万人。近年来,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和自主化步伐加快,但同时也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以我国2020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依据,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四所规模相当的完全小学,对其教师队伍结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找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笔者选取的四所样本校均为完全小学,A校为城市中心学校,B校为城市周边某县城关小学,C校为秦巴山区某县城关小学,D校为陕北某县城关小学。

表1  四所样本学校的情况

20230321093744631-47-f4d38.jpg

1.平均班额

平均班额不仅是衡量一个区域教育均衡水平的重要指标,还是专任教师工作量的决定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A校每班平均49人,B校每班平均53人,C校每班平均47人,D校每班平均53人。近年来,全省小学师资配置、办学条件等虽然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但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人口流动又产生了新的学位供需矛盾,大班额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将继续存在,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任务仍然很重。

2.师生比

从表1数据来看,根据陕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中的师生比标准(县镇小学师生比1∶24,城市小学师生比1∶21),四所样本校师生比均不同程度优于我省师生比标准。其中A校为1∶18.9,B校为1∶18.4,C校1∶25.4,D校1∶15.2。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带动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教育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强,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四所样本学校师生比离人民满意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家应根据经济发展和义务教育发展现状重新修订师生比标准。

3.教职工结构

陕西省教育职工编制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其他人员如工勤、卫生等不得超过教职工数的9%。综合校内其他人员占比情况,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四所样本校除A校外(23.8%),其余三校其他人员比例比较符合编制规定,其中B校为5.9%,C校为9.7%,D校为5.2%。

只从师生比、教职工结构这两个指标看,两者既然都符合国家标准,为何专任教师实际工作量普遍超大,数字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中国教育报》2015年的一份调查表明,84%的教师认为花费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各种检查、评比、活动、开会、比赛等上了。网友粗略统计了当下教师教学以外的工作,有扶贫、反诈、禁毒、消防、卫生、防溺水、防盗、扫黄打非、综治民调、交通安全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社会卫生调查、社区慰问老人等,文章最后戏称:统计了一下,政府部门大概只有畜牧局最友好,没有给老师布置任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

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辐射性和影响力,合理承担社会职能也无可厚非,但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和活动进入学校。学校内部也要合理划分工作量,事务性的工作由校内其他人员承担,把专任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专任教师减负,把专任教师还给课堂,还给教学和教研。

二、教师编制情况

笔者对四所样本校教师编制情况进行了调查,A校教职工共126人,在编54人;B校教职工共102人,在编100人;C校教职工共62人,在编46人;D校教职工共115人,在编115人。位于中心城市的A校缺编,其他三所学校均满编。经调查,D校实际满编,由于幼儿园缺编,把部分教师编制调整到了幼儿园。目前,从数据层面来看,比较符合2001年师生比标准要求,这些都是以大班额的存在和教师的超强工作量为代价的。如果要符合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指标中小学每个班45人的要求,那么这四所学校缺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编制短缺仍是影响公办小学办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让编制动起来,根据班额、生源动态变化统筹安排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有的县区由人社部门牵头,在县域范围内设置了事业单位编制池,充分发挥县域优势,激活编制活力,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强力支撑作用,非常有效,值得推广。

三、男女教师比例

基础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女性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趋势在四所样本校中依旧存在。A校女教师占比最小,为65.9%,较为合理;B校为90%;C校为69.3%;D校为79.1%。

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男教师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女教师细心、耐心,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男女教师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对学生性格、思维能力等各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结合各类数据,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小学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为[4∶6]为合理结构。

笔者对省内一所师范类大学和四所师范学院本科女生占比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近年来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本科在校生中女生比例在73%—85%之间,男生仅占27%—15%,减去毕业后流失到其他学校和行业的人数,男生的比例还会减小,这个数据基本与表1小学男女教师的比例相吻合。

为了探究原因,笔者收集了部分网民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评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学教师给人一种收入水平低、工作负担重、职业认同感低等印象,这也是家长不愿让男孩子当小学教师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小学教师性别比例问题要从高考招生政策入手,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是提高男性报考师范类高校的比例,二是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三是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四是拓宽教师引进机制,以此吸引流失到其他行业,尤其是本县区生源的男师范毕业生回归教师岗位。此外,政府要真切关注教师的“生态”,可以提高薪资留住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专业发展机会留住教师。

四、教师学历情况

从四所教师学历结构来看,A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17人、本科学历的教师有75人、大专学历的教师有4人;B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2人、本科学历的教师有87人、大专学历的教师有7人;C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0人、本科学历的教师有49人、大专学历的教师有7人;D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0人、本科学历的教师有86人、大专学历的教师有23人。由此可见,这四所样本校本科学历教师占比最高,研究生、大专学历教师占比较低,中心城区学校研究生学历教师明显多于县城以下学校。其中C校和D校无研究生学历教师,这种地域性差别主要是待遇水平、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农村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鼓励和引导高学历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一是要积极落实教师轮岗制度,避免因城乡教师学历差异过大而产生新的不均衡。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在岗青年教师积极提高学历。

五、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情况

从样本校县级以上骨干教师人数占比可以看出,陕西省“三级三类” 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卓有成效,骨干教师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同级、同地域各学段分布基本均衡,但城乡差距较大。其中A校骨干教师为45.2%,B校骨干教师为25.5%,C校骨干教师为14.5%,D校骨干教师为20%,A校明显高于其他三所学校。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继续大力推进新时代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促进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本省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优秀教师群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六、教师年龄与职称分布分析

表2  教师年龄与职称分布情况

20230321093827029-80-8f624.jpg

从表2可以看出,职称问题仍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一是小学高级职称人数相对较少。二是城乡差距过大,中心城区小学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人数远远多于县城以下学校,且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40 — 44岁以上占比较高。县城小学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人数明显偏少(只有2—3人),且年龄普遍分布在49 — 54岁之间,这些副高级教师一般在学校担任行政职务,有些已经离开教学一线了。从教师流动数据来看,高级职称教师的无序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发文对70余名教师的无序流动进行了处罚。三是中级职称教师年龄段集中,承担繁重教学任务,年龄在30 — 44岁之间的教师止步于一级职称。从表2可以看出,这些教师虽然数量占比很大,但受副高指标限制和年龄因素影响,大部分教师晋升较慢,甚至晋升无望,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较长一段时间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基于大数据,建立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动态监测机制;二是根据教师职称、年龄、学科分布等因素,制订梯次培养发展计划;三是建立多元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四是副高级职称指标要继续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避免“锅底效应”,要缩小城乡差距;五是继续加大对高职称教师无序流动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七、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中青年教师在小学阶段占比较大,年龄结构差距较小。县城以下学校B、C、D由于近年补充了一些特岗教师,30岁以下教师占比高于中心城区的A校。A、D校30 — 44岁的教师占比很大,B、C校25 — 29岁和50 — 54岁教师占比较大,由于女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比较大,25 — 29岁恰好处于婚育期,50 — 54岁逐渐进入职业倦怠期,工作热情和激情逐渐消退。由此可见,样本校专任教师在年龄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状,但这是理想状态,我们必须承认年龄特征是自然规律形成的,单纯依靠制度解决是不现实的。因此,学校管理层面要下“软功夫”,管理者在工作任务分解和教师评价中要发挥正确的导向性,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要给青年教师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快速成熟起来;还要搭建平台,让中年教师有所担当,成长为骨干教师。

综上所述,近年来,陕西省小学阶段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师资配置整体较好,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提升效果非常明显,在教龄、职称、学历等方面整体合理,但教师编制、校内人员比例、专任教师性别比例、教师工作量等方面仍需优化,城乡教师配置、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够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单位  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