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国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以来,各地纷纷掀起了探讨研究统编版教材的热潮,小学语文教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不仅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还将单元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 “点”,由浅入深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了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且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习题系统紧紧围绕单元要素设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可操作性也更强。习题系统一般指的是“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文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题系统主要包括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习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关注习题之间的内在关系,促进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有效使用习题系统。

一、善用课后习题,提炼方法指向语文要素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四篇课文,无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习题系统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要素的。

1.巧借课文画面,有机融合体会情感

本单元第一课的《古诗三首》课后习题2就是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关键词和插图想象古诗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讲授《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笔者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未解”“学”等词语,想象农村孩子疑惑的神态和笨拙的动作,感受他们的天真可爱。又如,在讲授《稚子弄冰》一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画面,笔者让学生通过诗句中的“脱”和“穿”想象儿童“弄冰”时生怕冰块落地的情景,以及“穿取彩丝”时的小心翼翼,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体会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之情。在《村晚》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饶有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讲授这首诗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诗句中的“横”和“吹”等关键词语及教材中的插图想象在远处青山的映衬下,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样子,感受牧童的天真无邪和悠闲自在。这样学生就能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如此一来,不仅落实了课后练习2“读诗句说说画面,并体会其中的乐趣”的要求,还落实了本单元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

2.聚焦重点语段,圈画品读体会情感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后面有三道练习题,全部指向语文要素。那么,本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分析课文,笔者发现,在文章的第15段和16段中,作者非常明确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园子中的大树、花朵、虫子、鸟儿等具体事物中。在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这些特殊段落,探寻落实语文要素的着力点,发现只要落实了课后第二题,也就破解了文章在表达上的奇妙之处。本题中的第一小题要求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内心感受,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与同学交流。笔者是这样处理本题的:

师:默读句子,圈出第1句中所描写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作者的感受。板书:“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凡是在太阳底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并提出问题:“生活中这些事物会说话吗?作者为什么觉得它们都会和自己对话呢?”

生:大树和土墙都不会发出声响,但作者目之所及皆是美好,心之所向皆是暖阳,认为它们都会说话,说明这些事物在作者眼中都是他的好朋友,能与作者快乐地游戏,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

师: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生: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师:在生活中,刮风下雨给人的感受是凄冷的,但作者认为风雨中的榆树会呼叫、会冒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大家通过阅读,从中就可以体会作者对榆树的喜爱之情。

讲授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先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处理第二小题时,笔者让学生了解文中“……愿意……就……”这种语言表达形式,从中了解作者为什么会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黄瓜、玉米和蝴蝶上。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筛选了一些典型例子,先重点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再放手让学生自主体会其他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由扶到放、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思路清晰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拓展课后阅读链接,深入挖掘体会情感

学习《祖父的园子》一课后,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对祖父的依恋和对园子生活的怀念。此时,笔者顺势引入课后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先告诉学生这是小说《呼兰河传》的结尾,让学生通过自读,感受小说中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中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课文中作者在园子里是自由自在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光鲜美好的,围绕着她的是祖父深深的爱。而课后阅读链接中,祖父去世了,主人没有了,园子或许年年依旧,或许已经荒芜了,但当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不见了,整个基调都变得灰暗了,作者的描述中流露着淡淡的忧伤。此时,笔者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所有事物蕴含的感情仅仅只有自由和喜悦吗?作者仅仅只是想表达对祖父的怀念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文中的事物越美好,当这些事物消失之后,作者就会越伤感。在文字的背后隐喻着作者对于童年美好生活的无比怀念,同时也间接地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辛酸,作者忆童年、忆故乡、忆旧人时,心中是一种温暖与苍凉的情结。

二、关注课前导语,运用方法践行语文要素

学生从精读方面会得到很多经验,应用这些经验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单篇短文时,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便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精读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纤介不遗的指导,略读时候,更要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生习惯,让学生能够自由阅读。由此可见,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训练场和实战场。在讲授前两篇精读课文时,学生从《古诗三首》中了解了“巧借课文画面,有机融合体会情感”,从《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了解了“从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体会情感”。那么,在后两篇略读课文中,学生如何迁移运用精读课文中所学的方法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就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语制订教学目标,确定学习活动,选择教学方法。

本单元有两篇略读课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的课前导语中提出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第二篇《梅花魂》的课前导语明确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分析两篇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语,笔者发现这两篇课文都是让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理清文章事例,具体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取舍,围绕课前导语展开教学。

在《月是故乡明》一文中,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月过渡到山,过渡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文中,作者是由月亮想到了童年在场院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等往事,这些画面在作者成年后也总是挥之不去。在讲授《月是故乡明》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感受作者描绘的这些美好画面,让学生先运用《古诗三首》课前导语中的“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的方法”,找出作者在描写这些画面时所用的一些词语,如躺、数、乐此不疲、相映成趣等,再通过感悟交流,感受词语体现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通过阅读,学生还会发现本段文字除了写月亮外,作者还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星星、知了”上,这些在作者眼中都是开心的事情,能够体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再如,讲授《梅花魂》一课时,笔者以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你觉得这三次流泪有什么共同之处?”让学生通过外祖父三次“流泪”的画面,走近人物,体会人物的感情,感受一个侨居在异乡的老人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当然,整堂课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笔者只是适时进行了点拨。此外,学生在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汇报。通过交流,学生或许会有全新的迁移运用方法:如可以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也可以变换角色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等。只要学生言之有理,笔者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通过交流就会采用不同方法,从多角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捕捉和锁定散落在字里行间的语文要素。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对学生适时引导、点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

三、统整语文园地,积累运用强化语文要素

在本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为学生总结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落实了语文要素。交流平台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触及单元导语,后面延伸到每一课的课后练习,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提炼和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己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体会到的不同思想感情,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同学讨论可以从哪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从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月是故乡明》中这样描述:“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借助这种直抒胸臆的句子,学生就能从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还能从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讲授《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学生从文中描写园子里的大树、花朵、虫子、鸟儿等语句中,也能体会作者对祖父和园子的爱与怀念。在讲授《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母亲的儿子,从儿子的角度走进文本,感受特定环境中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此外,交流平台中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语句、变化角色等多种方法走进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语句段运用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好材料,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先读例句想象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仿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通过读和想,分析两个例句的相似之处。通过阅读,学生发现第一个例句是通过描写人、蚯蚓、蝙蝠的感受表现“太阳光芒四射”的情景;第二个例句通过描写鸡、狗、蝉的表现突出“八月天很热”的情景。这两个句子都是先点明某个情景的特点,再描述这一特点的不同人、事、物的表现。掌握此方法后,学生就可以先读一读教材中给出的“忙、冷、热、吵、静、快、辣”等词语,再联系生活回忆这些情景出现的时间,思考这些情景体现在具体事物中有什么特点,最后用具体描述事物特点的方法描写某个情景。第2小题是让学生学习用对比的方式表达感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例句进行了一些改变,帮助学生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优点。例如,将第一组改为“我最心爱的小月亮”,让学生将改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发现原句是通过对比突出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的,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外,笔者还让学生梳理了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作者在运用对比表达感情时,分别用了“对比之下、万万比不上”等表示对比的词语。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之后,笔者又让学生仿写课文,尝试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感情,如表达自己对心爱玩具的喜爱之情,表达对已转学朋友的想念之情,表达对美丽校园的赞美之情等。学生仿写时,笔者要求他们将一种或多种事物与描写对象进行对比,进一步巩固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方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后习题的落实,关注课前导语,统整语文园地。还要仔细研读习题系统,读懂编者的设计意图,精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