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是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主要描写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及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单元解读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了解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通过品读,了解诗人辞官归田的原因,体会诗人归隐前后的思想情感,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二)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由鉴赏,从语言技巧、人物形象、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等方面找到诗歌学习的切入点和鉴赏方法。

(三)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行知识迁移,初步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学习方法与途径。

三、授课方法

诗境化人法。

四、学习方法

(一)情境学习法。即教师引导学生置身文境,缘境明情。

(二)交流分享法。即学生进入诗境,解读、交流、分享。

五、教学过程

(一)简述作者之境况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中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隐退,这一年他41岁。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主要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二)简述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统治阶级热衷于争权夺利。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想要实现理想抱负是不可能的,他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让学生研读前八句:“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交流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背景,并抓关键词、重点词,以此为切入点,与同学交流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无适俗韵指作者不适应官场的阿谀逢迎;性本爱丘山指作者真诚率直,喜好宁静简单的田园生活。

诗境化人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晋书·陶潜传》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隆安二年(398年),加入桓玄幕府。隆安五年(400年),因母丧回浔阳。隆安七年(402年),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理念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十分矛盾,既想一展宏图,又无限眷念田园生活。晋安帝义煕元年(405年)三月,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同年八月,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义熙二年(406年)春夏间,作《归园田居》组诗。

入境体会

一个“误”字充分显示了作者对官场、对为官生活的厌倦之情,尘网比喻官场。“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从开始做官到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似平实,但仔细体味,却别有深意。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作者通过描写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的情怀。两个相似的比喻句极大地增强了作者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学习这两句时,又该如何理解“故”呢?

诗境化人

“故都的秋”VS“北平的秋”“北国的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所以“故”具有亲切、眷恋的感情色彩,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特殊情感像故人、像亲人、像至交,由此充分印证了“性本爱丘山”一句。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叫守拙。

诗境化人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古典名著《菜根谭》

“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晋朝《闲居赋》

(三)多角度解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此八句诗标志着古代田园诗已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 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但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方法点拨

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了解本诗的写作艺术,并展示分享,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要点明确

意象美、艺术美、语言美。意象美:捕捉农村自然悠闲、宁静的景象,如庭院、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鸣、狗吠等,与诗人所在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艺术美: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白描、由远及近、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使常见的乡村景物顿时充满美感,入诗成画,一幅风景优美、清新自然、闲适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呼之欲出,充分表达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悠然淡泊的心境与情怀。语言美:叠词的运用使语言清新淡雅,意蕴无穷。

诗境化人

一丽女兮碧渚之崖,暧暧也。非云非雾,如烟如霞。——南朝(梁)江淹 《水上神女赋》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形容恋恋不舍的样子。

(四)置身诗境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四句是迎接新我回归田园的颂歌。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方法点拨

让学生置身于诗中的桃花源,凝神闭目,思考“尘杂”“虚室”两个词语的内涵。

诗境化人

“虚室生白”出自《庄子·人间世》:“瞻彼闋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比喻心境若能保持虚静,不为欲念所蒙蔽,则能纯白空明,真理自出。

(五)拓展阅读

下面,以2015年四川卷为例,进行拓展阅读。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唐)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色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了一幅傍晚山中纯静、空明、幽雅、清丽的图画。2.诗人用“兰径”“幽珮”“槐庭”“暗金”写尽了傍晚山间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人把官场比作“樊笼”,并认为“樊笼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鄙弃之情;“唯馀松桂心”表达了诗人受山间美景的刺激,意欲远离俗世,归隐山林,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作业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是否可以提倡?请尝试写一篇文学短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


点 评

中小学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发挥学科优势和文本育人优势,以诗化人,以境化魂,培养既富有时代精神,又能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人。

王玉侠老师的这份古典名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最大的创新就在于五个环环相扣的“诗境化人”设计。其一在鉴赏诗歌“少无”和“误落”句时引入背景资料,证明只有现实诗境改变了诗人,才有诗人笔下“无适俗韵”“误落尘网”的诗意表达;其二和其三针对“恋旧”“思故”“守拙”的诗人志趣,又引入了三种“秋”的对比和“抱朴守拙”的名言,既形象地诠释了诗中“故”的内涵,又进一步说明了诗人“清贫自守”的文化渊源;其四和其五在赏析中诠释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性格;其六则在更高层次上诠释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文化成因。

诗境化人,首先是化育诗人自己,其次才是诗境和诗意对读者的化育。经典的价值就在于超越时空化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之既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又承继着中华文化的生命。  

(陕西省特级教师   王吾堂)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