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进,中小学积极落实,“双减”工作已取得重要突破和阶段性、决定性成效,受到多方肯定赞同。

由于“双减”工作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挑战性的教育民生工程,在推进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困难,出现新的矛盾,存在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困难、新矛盾、新问题,既要充满必胜信念,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又要科学、理性、全面地审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破解,方能使“双减”政策有效落地、落实、落细,取得突破,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双减”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作业管理不够科学精细。目前中小学生作业管理改革在“控总量、提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学生的校内外作业量明显压减,毕业年级学生作业量减幅不明显,有的学校反而有所增大。中小学生作业设计的多类型、多形式体现不够,不少学校的作业管理制度虽然健全,但指导、监管不够精细精准。

学生身心压力负担出现新反弹。实施“双减”政策,开展课后服务以后,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在校时间明显延长的现象,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较为突出。在校延长两个多小时,对中小学高段年级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这就值得关注重视了。加之,一些学校对延长时段内学生的学习、作业、活动安排不够合理、科学、多样,这样实际上造成了学生身心压力的增大、负担的加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负担明显加重。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已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政策文件,也引起了多方的重视,但是“双减”及课后服务实施后中小学教师负担不断加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较为突出和普遍的表现是,学校教师编制较紧,教师工作时间加长,教学管理任务增多,各种负担明显加重,给教师的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学校教研工作开展受到一定影响。如何经常化、规范化地开展教研教改工作,一直是不少中小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难题。落实“双减”、开展课后服务后,原本需要加强的中小学教研教改工作又处于两难的困境。上级教育、教研、培训部门安排开展的多项教研教改、专业培训工作任务及活动,学校欲组织开展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活动,均因教师人数有限、精力不足、时间矛盾、教学管理任务较重等各种条件因素的限制,难以保证正常进行。

课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学校开展率、家长认同率均令人欣喜。但同时,在实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区域内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不够均衡,质量效果存在差异;一些学校内非毕业年级与毕业年级的课后服务也不够一致,存有差别。非毕业年级课后服务形式、内容、效果明显要好于毕业年级;一些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单一化、内容作业化问题较为突出,学生家长有意见。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在实施“双减”、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取得重要成效的情况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等依然存在偏差和误区,对“双减”政策能否长期坚持、对自己孩子的升学产生影响等问题心有顾虑。一些家长对学校减负提质等做法担忧且不太认同,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积极主动作为不够,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形式单一且不经常、不规范,存在空当。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及场馆、基地、中心等为学校学生服务的热情不高、工作被动、协作不够。

二、破解“双减”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对策一:转观念,强化作业科学管理

中小学应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作业减负的政策规定要求,转变陈旧的作业观,纠正以总量来提质的错误做法。在健全学校年级学科作业管理监督评价制度的同时,构建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指导、监管、考评体系及机制,真正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对策二:重未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要解决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因安排不科学等带来的身心负担问题,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破解:一是严控学生到校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二是确保并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内容,严格实施学生午休制度;三是规范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合理科学地设置安排课后服务期间的学习、作业、活动,尽可能减缓延时可能给学生造成的身心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对策三:动真情,为教师降压减负

各级政府、教育管理等部门应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有关为教师减负的政策文件,及时研究分析实施“双减”及课后服务后中小学教师负担加重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处理学生减负与教师减负、减负增效提质与保证教师身心健康等关系,推行教师负责清单制,整合、压减、取消对学校教师的非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适时增加教师编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轮流管理值班等制度,使教师轻装上阵,安心专心从教。

对策四:抓规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教育等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科学指导、严格监管,研究出台不同类型学校的统一管理标准规范等。中小学应全面准确理解把握执行国家及省市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有关“双减”课后服务的政策文件精神,正确认识课后服务的属性、地位、任务及功能,坚决禁止把课后服务变成作业化、训练化、应试化的“第二阵地”的错误做法,规范学校课后服务管理,科学设计、划分服务时段的时间、内容、任务,探索实行“学习+作业+活动+兴趣”的课后服务新模式,真正发挥课后服务在落实“双减”政策,助力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中的功能。

对策五:建机制,创新治理模式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共治的治理管理体系机制,在持续巩固工作效果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的新情况、新问题,变革管理思维,改变工作方式,采取集中与分散、定期与经常、专职与兼职、明察与暗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措施,建立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顶格处罚制度、有奖举报信箱电话制度等,采取新的先进科技监测手段,彻底取缔非法违规校外学科类培训活动,严格管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资质、条件、师资等审查,制止高收费、乱收费行为等,严防违规非法校外培训机构死灰复燃。

对策六:聚合力,开创协同育人格局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与现实的呼唤诉求。要构建并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及作用,学校应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利用优势发挥在协同中的指导、引导、促进的重要作用。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院),完善学校与家长密切联系合作的制度机制。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及能力水平,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成才观。作为政府、社会组织等机构所创建的场馆、基地、中心等,应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义务,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功能。经过努力,尽快形成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巨大合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