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驱动性问题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驱动性问题教学又称P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平时的PBL活动展示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出项课。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分享自己的探究历程,呈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更关心这个问题是如何被提出和分析的,而让学生对解决这个问题充满期待就需要我们关注入项活动。

入项活动旨在“激发好奇心”和“引起探究”,是一种相对短暂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能够推动学生学习的“问题”,形成问题链,最终提出“驱动性问题”。

在入项活动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评价一个入项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驱动性问题也称为“核心问题”,是学生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驱动性问题在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整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一、把握驱动性问题的关键特征

(一)提学生积极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作为PBL开展的第一步,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允许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想要探究的子问题。例如“如何将食品密封”,这一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食品会变质”“保质期是什么意思”等子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提学生易于实践的可行问题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可以适当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但需保证学生在实施探究中所需的资源和材料都是容易获取的,保证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解决驱动性问题。同时还需考虑学校教学设备的配备程度。例如,“火星基地如何建设”,这个问题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很难获取可供探究的资源和材料。相反,“湿地生态园如何建设”,这个问题既能为学生提供真实可供研究的资料,也能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提帮助学生整合学科知识的问题

学生为了成功完成PBL项目,必须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当尽可能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有效运用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项目的参与者和责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只有更深刻地理解内容,学生才能记住他们所学的东西。

(四)提对学生生活有实际价值的问题

驱动性问题应当具有实际价值。一方面,驱动性问题应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联系课程标准所要求教授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驱动性问题必须将知识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意识到驱动性问题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探究“如何改进密封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家庭中正在使用的密封夹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其密封的效果更好,回家后便能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提有利于项目进行的可持续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经常发生兴趣和注意力的转移,能否让学生长时间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衡量一个驱动性问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教师提出“如何测量土壤潮湿度”这一问题后,学生能够计划并开展实验,探究材料、粗细、土壤等因素对湿度计测量准确度的影响,从而保证项目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

二、设计驱动性问题的三种思路

从项目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困难,尤其是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许多新接触PBL的教师反映,项目设计中最难攻克的一环便是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的PBLWORKS团队开发了65份精品项目可供参考,但在实际的实践中,由于文化、地域和学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多数项目缺少可取性。上海美国学校的教学指导教练安德鲁·米勒将这些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分为常见的三类:哲学导向、产品导向与角色导向。

(一)制造冲突、激发需求

生活问题与书本问题不同,大多没有标准答案,值得反复商榷,在一些特定情境中,答案可能天差地别,甚至部分哲学问题在当下无解,这恰恰是真实世界中的所有难题普遍具有的特点——不确定性。另外,由于生活当中影响因素较多,而书本问题的情境相对固定,因此生活问题相比书本问题更需要严谨的思维过程,因而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模式能够得到很大的锻炼。

在真实生活中,更多的争议性问题不止黑白两面。在设计小学六年级综研项目化学习活动《老楼装电梯 品质好生活》这一项目的驱动性问题时,在不同的班级中开展了多次关于“老小区是否需要装电梯”的辩论会,学生之间多角度、多立场的冲突,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取舍,从而引出对指定取舍标准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学生对设计“调查问卷”的需求。对于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人翁意识,驱动他们不断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与知识。

(二)制作产品、激发兴趣

学生产品的产出是PBL学习的一个典型特征。例如“我们如何设计一个食品密封夹?”这类问题是产品导向的驱动性问题,将矛头直接对准目的和最终成果,激励学生开展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工作。另外,比起更适合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哲学导向驱动性问题,产品导向的驱动性问题更能够适应数学或科学学科甚至STEAM跨学科设计的需求。

在《老楼装电梯 品质好生活》项目中,通过“你有信心帮助X小区的居民安装一部电梯吗?”这一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并且帮助学生在一开始便确定了“安装电梯”这一产品目标,作为一位居民,学生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服务。

(三)角色体验、激发思维

儿童想象力丰富,由于从小接触各种故事,他们常常把自己代入喜欢的故事角色,比如童话中骁勇善战的王子和美丽动人的公主,还有真实生活里的各种职业角色:擅长烹饪的大厨、治病救人的医护、辛勤耕耘的教师……我们应当给予孩子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角色决定了学生要学习的专家思维方式。面对同一个任务,不同的角色影响着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运用的知识。在《老楼装电梯 品质好生活》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分别扮演业主、物业、设计师、建筑师等角色,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体验,一定层面上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探索。

上述三种导向为PBL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提供了三种思路,在实际的设计中可以灵活交叉运用。例如“作为小学生,如何设计一份让业主认可的调查问卷并下发回收”,这一驱动问题既是角色导向的又是产品导向的。“作为高楼层的业主,我们如何说服中低楼层业主愿意帮助或不反对加装电梯”,这一驱动问题则既是哲学导向的又是角色导向的。

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大班授课的模式,在空间上限制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比如在《老楼装电梯 品质好生活》这一项目的入项活动中,一些平时乘坐电梯上下楼的学生难以真实体会到爬楼梯的辛苦,不利于激发所有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在进行《老楼装电梯 品质好生活》入项活动时,让学生用高抬腿的方式模拟爬楼梯,与另一组站立不动模拟坐电梯的形成对比,帮助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感受爬楼梯的辛苦,但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被好胜心影响,想要挑战电梯组的情况发生,因此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拥有真实体验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从长期的教学经验来看,班级内学生在基础知识与自学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教师采取PBL教学法时,无法取得预期的显著教学成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分层作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这样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新城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