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并以专栏列出教育部与其他九部门共同建设的七大专题实践基地,倡导思政课要走出教室、走向国情社情一线,为学校教育小课堂走向思政大课堂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这方面来看,思政课不仅仅是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而是各类课程、各类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架构。

大思政“大”就大在其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对学校教育来说,“思政无处不在”“无处不思政”,把准思政课程、日常活动、地域文化这三个向度,就能做强做好思政教育。

一、把准思政课程,做好“责任向度”

(一)以“作业巧设计”为突破口,提升课堂教学新效能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业巧设计是“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商洛市商州区第五小学思政教研组用一个学期扎实开展思政作业设计研讨和展评活动,组内教师精选一课作业进行设计,并对学生完成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然后在组内交流,集思广益,再次改进,以达到实践作业最优化。在此期间,教研组征集并评选出优秀作业设计案例,在同年级推广使用。

例如韩宝珍老师设计的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请到我的家乡来》作业。课前预习作业:1.在陕西行政区地图中找到商洛的位置并涂色;2.收集家乡的景点门票和照片。课中研讨作业:1.为家乡的景点或者熟悉的风景写一段导游词;2.召开家乡物产发布会。课后实践作业(二者选其一):1.讲一讲家乡名字的由来、关于家乡的传说或故事,感受其背后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2.请收集你喜欢的商洛歌曲的歌词,试试为家乡写首歌。课堂上,学生用电子白板展示收集的门票和照片,模拟小导游,介绍旅游景点或者自己熟悉的地方。学生不仅讲解了商洛有名的景点,而且说到了老家屋后的青山、门前小河的蝌蚪,不仅介绍了闻名四方的茶叶、板栗、木耳、核桃、柿饼等物产,而且也谈论了水煎包、羊肉泡馍、面皮、豆腐脑、凉粉等特色小吃,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开放性、情景性、体验式的综合性实践作业备受学生喜爱,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思政大练兵”为助推器,打造思政学科领头雁

学校把每学期的“五课”(省能手示范课、教研组研讨课、学习汇报课、新教师亮相课、教学能手大赛课)变成了“五课一练”,即增加了“思政课程大练兵”活动。“五课一练”是学校全学科的“群英会”,也是思政教育的“盛宴”。思政课教师全员参与,市、区教研员指导点评,极大地助推了学校思政课及教师队伍建设。

(三)以“工作坊”为新抓手,带动德育科研共生共融

学校倾力打造第七批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冀萍工作坊,并以此为抓手,广泛开展“听、评、研”磨课活动、示范课教学、作业设计研讨活动、工作坊联动、课题研究、专题辅导等活动,把学校的思政学科教学与德育科研工作推向了新高度,有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共生、共融。

二、把准日常活动,建好“平台向度”

在日常活动中育人是小学思政教育的常用方式。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少年”红色研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了“厚植爱国情怀 争做时代新人”“喜迎二十大 一起向未来”主题队日活动和“勿忘国耻 强我中华”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开展了盛大的“喜迎二十大 一起向未来”艺术节、“科普改变生活 科技成就未来”科技节及“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幸福”实践教育活动。学校也结合中华传统节日组织了很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承办了陕西省“喜迎十九大,我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暨“动感中队”创建示范活动,围绕“创文、创卫、创园”,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街道、餐馆进行志愿清扫、爱惜粮食宣传等活动。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组织3400余名师生开展“童心向党 礼赞百年”活动,寻访老红军、制作手抄报、观看红色影视剧、阅读红色书籍、打卡红色地标、手绘红色地图、表演党史情景剧等系列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学党史、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学生们在活动中成长,学会知恩感恩,形成了浓厚的活动育人氛围。

三、把准地域文化,干好“实践向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安排教学内容,几乎每个领域都能和地方优秀文化关联起来,新课标也倡导教师依托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因此,地域文化成了思政课有趣的、鲜活的、必不可少的丰硕教学资源。

商洛,地处中国南北分水岭秦岭腹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这些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本土资源,是学校可以开发利用的“社会大课堂”。学校充分利用这所“社会大课堂”,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把商洛的优秀文化、鲜活故事和伟大变革呈现在思政课教学中,激发学生传承保护地域文化资源的动力,增强“四个自信”。

学校确立了“传承红色基因,热爱美丽家乡,建设法治中国,弘扬优秀文化,共建生态文明,感知科技创新”六大思政实践教育主题,开辟了北宽坪红色教育基地、棣花古镇、丹江湿地公园、东龙山“狗娃咪”非遗作坊等15个学校思政实践教育基地,举行了挂牌仪式并定期在实践基地上课、开展活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东龙山“狗娃咪”非遗作坊进行体验,返校后,四年级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讨论了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课题,并积极开展行动,制作了关于“狗娃咪”的海报,建议学校成立“狗娃咪”非遗爱好者社团,还建议将社团成员制作的“狗娃咪”以奖品的形式发放给同学等。同学们热情高涨,这些都是在道法课上仅凭教师讲授或课件展示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有效衔接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

学校还充分利用思政实践基地服务学生,开发了鲜活的“商洛核桃成长记”“小土豆变形记”及“红色基因代代传”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商洛市博物馆,开展讲解志愿服务。各类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环境,与学校的思政小课堂形成互补,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