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朗读背诵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

二、理解诗意

让学生想象《从军行》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谈话导入。范仲淹的爱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悲悯,文天祥的爱国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林则徐的爱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从军行》,了解王昌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指边关、边界,边塞诗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有的展示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将士英勇无畏、以身报国的英雄气概;有的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别之情;有的惊叹边塞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3.同学们,你们知道“从军行”是什么吗?“从军行”即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的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4.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诗人的情况?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尤擅长七绝。那么,王昌龄笔下的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爱国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诗中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指定学生读。请大家把《从军行》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小结。大家都知道,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等。

(3)默读。请同学们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与同桌讨论。

2.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还乡。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初步读懂是前提,此环节给了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了解诗的大意。此环节还应注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

三、想意境,悟诗情

1.教师小结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大家已经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这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体现了边塞环境恶劣、战士的戍边之苦。

(2)通过“暗”“孤”,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这个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了哪些词?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孤城”“遥望”写形势险恶,将士驻守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学生要读出孤寂的语气。

(4)假如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会想些什么呢?

(5)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戍边将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穿”是指穿上金甲吗?

生: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师:戍边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磨破呢?

生:暗示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师: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

生:是戍边将士忠心报国的雄心壮志。

师:在这些豪言壮语中,你感受到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生:不消灭敌人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3)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4)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一个“暗”字描写出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不消灭敌人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对戍边将士英雄本色的反衬。

(2)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这首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了解作者,与文本产生碰撞,理解、感悟诗意,与诗境融为一体,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升华情感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2)家乡的亲人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他们,或许是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或许是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呼唤父亲回家;或许是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戍边将士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短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教师结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将士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节课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请大家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批注在语文书上,可以先与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示例: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不仅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还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呈现了七幅不同的画面。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后还可以收集一些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情,让学生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点 评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语文教学应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聂婷老师的《从军行》教学设计,很好地凸显了语文核心素养,由具体的文字理解到意象感悟,再到人文情怀的体会,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树立了家国情怀,提升了文化自信。

一、诗词植入,奠定爱国情怀基调

课伊始,聂老师激情饱满地用一段爱国诗词引入,立即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极大兴趣,奠定了本节课的情感基调,接着简析边塞诗、介绍作者,不由地把学生带入苍茫辽远的边塞重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吟咏感悟,深入以文化人意境

古诗教学中,教师就应“以声之色,塑古诗之形;以音之律,构古诗之境”,让学生抓住古诗的韵律体会古诗的深层含义。本教学设计中,作者重视朗诵吟咏,让学生在多层次的读中逐步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边塞环境之恶劣、守边将士之艰苦,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含英咀华,体会中华文化之博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有它的神韵,特别是语言凝练的古诗词,每个字都经过了诗人的反复推敲。本教学设计中,聂老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暗”“穿”“不还”,在反复品读中感悟这些文字的深刻意蕴,走进诗的画面,与文本产生碰撞,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培养文化自信。

(陕西省特级教师  刘小华)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