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示儿》是第12课的第一首古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诗人临终前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统一,遗憾和悲愤侵扰着他;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他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把这种“盼”寄托于子孙后代,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怀。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些学习方法。但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可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够深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了解古诗大意后,重点让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借助相关背景资料,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目标

(一)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运用积累的古诗学习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三)收集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的资料,结合相关背景资料,读出诗人对国土沦陷的悲痛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借助题目、注释等,运用积累的古诗学习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难点:结合资料,理解诗人的悲痛之情,通过吟诵,读出悲愤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

学法:通过自主搜集资料,了解诗歌背景及诗人生平,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悲愤。

五、教学过程

(一)关注注释,读懂诗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示儿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出示古代诗人写给孩子的诗:陶渊明《责子》、杜甫《宗武生日》、韦庄《与小女》等。

过渡:看来古代给孩子写诗的诗人不只是陆游一个,陆游也不只写了这一首,他还写过《冬夜读书示子聿》,但《示儿》这首诗却又和别的诗不一样,你知道不一样在哪儿吗?

预设:陆游写的最后一首诗,陆游的遗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同类型的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从实践中锻炼梳理信息的能力。

(二)关注内容,读懂诗意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会停顿,能够读出节奏。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基调。

(4)师生合作读,如教师读一句的前4个字,学生读后3个字,读出节奏,强化朗读的效果。

2.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1)结合注释,突破重点词语。

过渡:古诗能够读正确,读出节奏,相信读懂意思,一定难不倒你。我们通过注释知道了示儿的意思,你还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如元、九州、王师、乃、祭等。

设计意图: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且把学词语放在理解诗意之前,有利于降低课堂难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理解内容,疏通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万事空”的意思,让学生抓住“但悲”一词,理解诗人的悲伤之情。

出示课件:从“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理解陆游戎马一生的远大志向,感受其壮志未酬之“悲”;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借助“遗民”的视角,体会望眼欲穿、痛彻心扉之“悲”;从“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想象国家危难之际,朱门贵族歌舞升平、马肥弓断的义愤填膺之“悲”;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感受陆游壮志难酬,只能寄托于梦中的“铁马冰河”聊以自慰的无奈之“悲”。但在《示儿》中,他只为一件事悲伤,就是“不见九州同”。

板书:悲——不见九州同。

①提问: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空,为什么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

②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理解“北定”一词,教师补充。

③借助视频资料,再次感受诗人未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悲痛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透过文字探索古诗深刻的内涵,补充陆游的诗歌资料。

53岁写的《关山月》: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61岁写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示儿》,想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状态、神情、心理活动等,理解作者对后代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坚定信心。

预设: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虽然悲痛,但并未绝望。

(三)再诵诗文,体会深情

过渡:等不到也要等,盼不到也要盼,这就是陆游,这就是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之情。

1.师生配乐合作读,倾诉爱国之情。

2.配乐齐诵整首诗,传诵爱国之情。

(四)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课堂练笔:“家祭无忘告乃翁”虽痛彻心扉,虽死不瞑目,虽万念俱灰,但诗人还是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怎样嘱咐自己的儿孙?你看到了什么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呢?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近距离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加深感悟,让这首诗、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五)课外延伸,德育渗透(三选一)

1.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古诗带给你的画面,除了语言描写,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烘托这种“悲”呢?不妨尝试续写。

2.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给自己的孩子写诗、写信,试着搜集几篇,记录下来。

3.搜集3~5句爱国诗句,选择喜欢的记录下来,尽可能地背诵下来。

六、板书设计

悲——不见九州同

盼——北定中原日

作者单位   西安市浐灞第四小学

点 评

一首诗,

一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故事

阅读一首诗,走进一段沧桑人生,认识一位爱国诗人。吴燕老师的这节教学设计内涵丰厚,沉郁凝重,一咏三叹,主题鲜明,读来酣畅淋漓。她利用学生的阅读储备,结合背景资料,以读促悟,同类关联,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炽热饱满的爱国之情。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有效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吟咏诵读,把握情感脉搏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就应“以声之色,塑古诗之形;以音之律,构古诗之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本教学设计中,吴老师重视朗诵吟咏,让学生在多层次的读中逐步领悟诗的大意,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

二、诗词关联,厚植文化底蕴

语文课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教学设计中,吴老师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了这种文化。同类关联,让学生审视“示儿”的独特内涵;创设情境,适时引入作者不同时期的“悲苦”之诗,为学生理解本诗的“但悲不见九州同”做了铺垫,让读者对此“悲”的理解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让陆游不同阶段的爱国诗词进入学生视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埋在陆游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深入体会了陆游内心的“但悲”和“无望”,有效滋养了学生的心智,厚植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以文化人,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以写促悟,深化爱国情怀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本教学设计中的小练笔,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体验、把握了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近距离对话,读写结合,加深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将爱国情浸入学生的血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陕西省特级教师 马晓霞)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