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学会鉴赏托物抒怀类古诗。

2.了解并掌握托物抒怀法在古诗中的运用,会举一反三,能阅读和尝试创作此类古诗。

3.通过学习立夏动物群诗,感知立夏节气的物候,体会古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流程

板块一:据形索义,走进立夏

1.据形索义,大胆猜想

出示“夏”的象形字:一个手持斧钺、高壮威武的武士,后来引申指事物的壮大兴盛。

2.体验入手,感知立夏

(1)点拨明确。“立夏”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春日复苏,夏日生长,伴随立夏而来的是万物勃发之势,目光所及都是热烈的生命气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畅聊体验。在这个节气里,你感受到什么?

(3)聚焦话题。立夏的帷幕开启,大地渐渐热闹起来,蝼蝈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蚯蚓也按捺不住,爬出地面来透透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立夏的动物古诗吧。

设计意图:从“夏”字的甲骨文入手,引导学生猜一猜,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从天气、温度、节气等角度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验,在生活中探索语文知识。

板块二:聚焦蜜蜂,品读立夏

1.初读《蜂》,品悟思考

第一步是找“物”品,如这首诗的主角是谁呢?第二步是看特点,如用一个词概括蜜蜂的特点。第三步是析品格,如让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式说一说蜜蜂的勤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思维导图。第四步是抒感想,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诗中的蜜蜂指的是谁,白白享用蜂蜜的是谁。

2.再读《蜂》,体会表达

(1)明确写法。作者借蜜蜂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借物抒怀)

(2)了解概念。借物抒怀就是通过对他物的描写和叙述,抒发自己的情感。

(3)总结归纳。四步学习法就是:一找“物”品,二看特点,三析品格,四抒感想。

设计意图:四读古诗,初读找出“物”,再读体会特点,三读抓关键词品味,四读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采取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教给了学生读借物抒怀类古诗的方法,使学生从“学会”转为“会学”。

板块三:动物群诗,畅游立夏

1.举一反三

让学生用四步学习法阅读《蝉》《画眉鸟》,思考并填写表格。

20230313113129688-52-d2aff.jpg

2.交流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填表格,师生交流完善。

20230313113153951-98-21c84.jpg

3.对比阅读

在群诗对比中,进一步领悟借物抒怀内容、写法的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三首古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分析作品的异同,同中求异寻差别,异中求同找规律,提升思维能力。

板块四:尝试创作,书写立夏

1.下水练笔

立夏,是一个生长的节气,蛙声蝉鸣,草长莺飞,绿肥红瘦,云卷云舒,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诉说着人生哲理。学习了动物群诗,让我们用慧眼去观察植物,用心灵去感悟,用妙笔去书写别样情怀。请你根据竹子最典型的特点,运用托物抒怀的方法尝试写一首诗。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从动物群诗出发,迁移创作植物诗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将“物”与“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为了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笔者设置了两级挑战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获得创作的快乐与满足。

板块五:作业超市,探究立夏

1.小结课堂

今天学习的咏物诗,有诗人对万物的看法,有诗人的性格,有诗人的追求,也有诗人的愤懑与遗憾。让我们一起对本节课进行一个小结。

借物抒怀有奥秘,多读多悟心明堂;

寻找物品看特点,分析品格抒感想;

若能留心多观察,下笔如神好篇章。

2.立夏超市

(1)我是小小诗人。观察立夏节气的一种动植物,写一首咏物诗。

(2)我是小小阅读家。阅读植物抒怀群诗,如《墨梅》《兰花》《竹石》《画菊》;阅读景物抒怀群诗,如《天净沙·秋思》《月夜忆舍弟》;阅读物品抒怀诗歌,如《石灰吟》。

(3)我是小小体验家。准备好鸡蛋和网兜,尝试与伙伴斗蛋。鸡蛋头对头,尾对尾,赢了的就是蛋王,输了的就要把鸡蛋吃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一类走向另一类,从课内的“阅读场”走向课外的“探究场”,在节气的时间轴上,学会自主探究,观察、体验、阅读、写作,开启其乐无穷的节气之旅。

附选文

选文一:《蜂》

罗隐(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山尖:山峰;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占:占有,占据;采:采取,这里指采蜜。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呢?

创作背景:公元859年,罗隐到京师考进士,名落孙山。他心灰意冷,又看见人民辛苦在田间地头劳作,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于是写下了《蜂》这首诗。

选文二:《蝉》

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因为在高处,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创作背景:李世民登上皇位后,虞世南担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他踏实勤奋,从不傲慢。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的学士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选文三:《画眉鸟》

欧阳修(宋)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啭:鸟婉转地啼叫;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始知:现在才知道;不及:远远比不上。

译文:画眉鸟百啭千啼,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创作背景:欧阳修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朝廷允许。

作者单位   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

点 评

本课为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整个设计倡导由单一文本向多文阅读教学转变。这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使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的路径,又是对“单篇独进、深究细研”精读教学模式的颠覆,让学生的阅读潜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本课具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是精挑细选妙组群。主题的确定是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决定了群文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本设计以“立夏动物”为主题,主要选择了《蜂》《蝉》《画眉鸟》三首古诗,探寻不同素材的写作特点,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二是比物连类寻异同。精读第一首古诗《蜂》之后,总结出“一找物品—二看特点—三析品格—四抒感想”的四步学习法。根据这一学法,以表格式比较阅读,辨别异同,知同辨异,关注诗人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重点要素,在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是积累运用重拓展。尝试创作,书写立夏,迁移能力学运用;作业超市,探究立夏,立足教材巧拓展。构建任务群,提高教学效率,充分整合古诗教学资源,有效重构古诗课堂,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加独特、多元、开放、深刻,使古诗教学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组群”“妙比”“拓展”,成为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内外兼容,学生才能满怀信心、充满期待地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古诗世界。

(全国优秀教师  邓爱华)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