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莆田学院2021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英语〉课程“五位一体”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G20216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明确了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各个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应用于非思政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主线。

英语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不但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语言技能,而且要通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但是,它在文化的输入层面显得单一,缺乏中国文化的植入,文化交流显现出单向性。因此,引入思政教育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思政元素与背景图式的激活

图式,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相关话题储备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如针对所授单元的题目让学生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展开联想。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有了隐形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可能。

以Quick Fix Society这篇文章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现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启动自己有关当前社会现象的知识和观点储备,对人的境况进行真实的历史描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握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道德秩序以及人生意义,从而学会建构自我理解。其次,教师可以先例举当今社会某些流行的观点,如“Time is money. If you waste time, you waste money” “Faster is better”或者“Time is life”等。随后,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在适时引导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领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和看待社会问题、学习问题,还可以实现在基础英语课堂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现当下美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发展步伐加快的社会现象。视频的播放不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为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储备的语言词汇分析和思考我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对中国和美国的差异现象进行思考,无形之中就接受了思政教育。

二、 思政元素与教学主题的融合

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改变了学生国际化充足、本土化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接下来,我们选取几个案例展现教学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衔接。

案例一: Unit 6 Wisdom of Bear Wood

1.课文主旨

本文以小男孩和老妇人之间的友谊发展为主线,从他们之间的一次巧遇讲述友谊的开始、发展和结局。最后,作者指出这次巧遇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东西,如干树叶、标本、石头和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更主要的是一种在大自然熏陶下才能获得的熊树林智慧,是一种抽象的但却永远不变的礼物,即无论两个生命看起来多么不一样,他们仍然可以拥有一份持久的、永恒的友谊。

2.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教学设计是将课文主旨作为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课堂上,教师讲解主题词汇enduring、rewarding等的意义,同时引用有关友谊的经典事例作为示范例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友谊为话题补充中美友谊价值观的差异。两个国家在友谊重要性的认知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如“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这句格言表明了美国人也是很看重朋友之间的友谊的。与美国价值观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往往认为真正的友谊是坚固的、持久的。课后,学生可以反思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了友谊,是重构,还是破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了友谊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案例二:Unit 9 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

1.课文主旨

本文是一个错误教育受害者自述自己所受的教育,告诉大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差别。然而,他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差异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尤其是在那些共同点面前,民族之间的差异就消失了。最后,作者从全球观点角度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人类的命运才是人们应该关心的核心问题。

2.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上,教师可以挑选文本中的经典句子,如“It is concerned with human destiny” “human destiny is the issue” “people will respond”,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补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之间的共性,并在谋求自己国家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家乡的文化状况,如闽南妈祖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等,这些文化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世界公民责任感。

案例三:Unit 10 Pompeii

1.课文主旨

本文主要介绍了那不勒斯附近一座世界上举世无双、在地底下沉睡千年的古城——庞贝。

2.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上,教师可以中西结合从庞贝壁画中的汉代单衣切入,要求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主题的课外文章,从中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概况及新世纪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语篇阅读的层面上,教师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元谋人遗址、瓷窑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以及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思政元素与弹性教学模式的融合

信息平台与教育网络的结合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是践行了这种结合理念。教师运用互联网资源和软件,通过视频、语音面对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客观的评价。

课前,教师通过超星等网络平台推送一些课文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简介,同时以图片、视频的方式融入适当的思政教育内容,学生利用平台进行自主预习,不但有助于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能让语篇意义更加立体、饱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思政教育也贯穿于线上教学活动中。

课中,教师根据课文抛出一些讨论问题。以文章Message of the Land为例,课堂上模拟一次家庭谈话,2名小组成员扮演父母亲,2名组员扮演儿女,各自谈谈自己对农村变化的认识,通过小组内的互相讨论和互相监督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两代人对农村变化的谈话,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悠久的农业文明。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等推送一些巩固练习。以文章The Man in the Water为例,结合我国一些经典的英雄事迹,布置学生以新闻题材写一篇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践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因此,通过笔头练习,学生不但复习了课中学过的一些有关英雄事迹的专业词汇、语法、句法、常用搭配、习语等,还在写作中进行反思,达到思维认知上的教育和强化,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式地展开了。写作完毕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写作心得和感想进行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不但丰富学生的谈话主题内容,还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和掌握,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思政元素与评价方式的优化

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是以学生的知识准确率和考试技能为标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发育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要改变这种现象,应该优化课堂评价体系。优化评价体系,必须要明确课程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体系以及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立项等。这种评价模式既具有课程评价体系的共性,也有与其他课程评价不一样的特征。首先,加入思政的课程评价应该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为中心,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必须着力于学生的课程体验过程和最终学习成效。因此,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行的原则,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其次,以课程为单元的课程思政应该从诸多方面入手,如课程设计、组织、实践、资源整合和成效等,关注课程思政内在逻辑、关联性和协同性。再次,课程评价应该结合线上线下互评,主观客观相结合形成可以追述的动态的多维评价模式,有利于教师关注学情,推动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关注和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程全方位发展。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应该是知识、能力和思政教育三方面的联动,引导学生实现由知到信到行的立体发展。本文通过思政元素与背景图式、教学主题、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的隐形植入,强调学生体验式的学习,实现语言育人的目标,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践行效率,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思政与英语学科协同发展的践行方式。

作者单位   莆田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