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设置了“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语文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捕捉匹配的文字信息,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生动语言与想象鲜活画面的转换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增强想象能力,学以致用地将想象画面落到实处。

一、捕捉点缀色彩,想象鲜活画面

乌申斯基曾说过:“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画面中的色彩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他们主要是通过色彩捕捉画面形态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时,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聚焦文本描写中的语言色彩,以色彩为源头,让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文字描述的色彩内容,从而实现从文字到画面的过渡。

以叶圣陶的状物名篇《荷花》一文的教学为例,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的外形时,不仅描写了荷花池的整体场景,还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花开的形态。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教师出示文字后,让学生先从画面中的色彩描述入手,圈画出描述荷花色彩的词语,如“碧绿”“白”“嫩黄”。接着,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一说这三种颜色是怎样的。有学生说道:“从‘碧绿’中,我感受到了大圆盘苍翠的质感;从‘白’中,我感受到了荷花的纯净和娇嫩;从‘嫩黄’中,我感受到了小莲蓬的鲜亮与耀眼。”此时,教师相机运用语境引导学生将这三种画面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原本零散的三个画面整合为一幅色彩斑斓的完整画面:“在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似的荷叶中,一朵朵洁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其中还有很多嫩黄色的小莲蓬娇羞地藏在其中。”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先后设置了三个逻辑相连的板块。首先,根据认知规律找色彩,让学生以第一眼的敏锐意识及时捕捉潜藏在语段中的色彩信息;其次,聚焦颜色还原画面,引导学生聚焦具体的颜色,还原色彩的真实画面;最后,统整联系串画面,让学生将原本割裂开来的画面整合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以此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

二、捕捉轮廓外形,想象整体画面

从学生关注场景、画面的认知规律来看,他们不仅会被鲜亮的色彩吸引,还会遵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鲜明地呈现出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状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段描写的整体角度入手,想象语段所描写的整体画面,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把握描写对象的外形轮廓,还能够为后续深入想象具体的画面奠定基础。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描写荷花池和荷花的景象时,这样写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段中的“开了不少”“挨挨挤挤”“大圆盘”等词语展开合理化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碧绿的荷叶铺满池塘的整体画面,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池塘的整个水面都被碧绿的荷叶所覆盖,叶片与叶片之间没有一丝丝缝隙”,真正体会荷花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个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尝试运用其他叠词再现这个画面,如“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密密层层、重重叠叠”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捕捉整体画面,将文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融入其中,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三、捕捉对比性质态,想象迥异画面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更是学生运用思维进行深度辨析的重要载体。为了有效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明晰异同,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将事物的特征融入自身的认知体验中。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具体形态时,分别描述了荷花未开、半开、全开的三种不同状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再现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将这三种形态镌刻在学生的思维意识深处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对比的方式入手。首先,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境,从池塘的样子、叶片、花瓣的颜色等不同维度,感受这三种形态的相同背景,想象荷花的整体画面。其次,让学生联系花开的不同程度,深度辨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如紧扣“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想象荷花半包半开的画面;抓住“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想象“全开”的荷花花瓣包裹着“嫩黄色小莲蓬”的画面;从“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想象所有的花瓣完全包裹在一起的画面。教学至此,并不能鸣金收兵,因为学生只是分别从三种形态入手,并没有形成整体思维。为此,教师可以从三种形态最大的不同点入手,引导学生紧扣花瓣,借助图片,在联系对照中想象“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还是花骨朵儿”这三种不同的形态,并将其置放在荷花池的整体背景中,最终形成不同花期同时共存于一幅图中的景象。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对比教学法,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境进行巩固和复习,再聚焦想象具体形态,最后通过汇总与融通的方式将原本割裂开来的三种画面统整在一起,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捕捉浓缩性过程,想象动态画面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获取和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不能将想象画面始终停留在静止的画面上,而要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让机械的画面丰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过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而高阶的思维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在想象静止画面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的思维将一个个静态的画面想象为一个个动态画面,这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还是以《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作者为了展现荷花的勃勃生机,运用了一个“冒”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花的生长质态。但对于这个词语,很多教师都是止步于传统教学的层面,即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其他动词,如“长”“抽”“探”等,让学生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冒”字所体现的效果。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感知这个动词所展现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对学生感知、洞察、鉴赏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要将其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想象“冒”字所展现的画面。

此外,教师还应在学生品析词语表达效果的基础上,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刚才的对比辨析来看,你觉得荷花究竟是怎样从碧绿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请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冒’出来的过程。”很显然,学生的思维不能始终停留在“冒”所展现出来的静止画面上,而要以动态思维再现荷花的生长过程。有的学生认为,荷花好像有一股力量,从根部迸发出来,有着使不完的劲,伸长了脑袋,用力地往上“钻”;有的学生认为,一开始荷叶可能会阻挡荷花的生长,但荷花的生命力非常强,荷叶已经无法阻挡了,荷花就冲破荷叶,从荷叶与荷叶之间的缝隙冲了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再次出示满池的荷花图,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荷花上,通过静止的画面完整再现荷花“冒”出来的过程,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完整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再现荷花生长的动态画面。对于学生而言,动态画面是一种高阶的想象思维过程,教师需要紧扣语段中典型的词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鼓励学生在联系补充的基础上,让静止的画面真正动起来,以此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总之,生动的画面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信息,教师只有以相应的资源为支撑,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及想象能力的提升,才能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