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像一座冰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只是专业素养的极小部分(约10%),如冰山一角,可称为显性素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理念和师德,则是冰山下面隐藏的主体(约90%),可称为隐性素养,隐性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挥。新时代拥有一大批“四有好老师”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大学与政府、中小学联手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当前,中小学教师自我认知、情感态度、内在动机等隐性专业素养欠缺,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其中明确提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要求,为师范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贯彻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的落地实施,教育部又配套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在通过培养卓越教师队伍,打造众多在专业上基础扎实、教学中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从而发挥在师范专业的旗帜排头兵作用,引领师范人才培育的风向标。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等文件,分别明确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文件中对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师德践行能力涵盖了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两项内容,强调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引导教师不断切磋琢磨德行以维持涵养、提高境界。教学实践能力涵盖了专业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细化了师范专业学生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的标准。综合育人能力涵盖了班级指导的开展、课程育人的实施、育人活动的组织几个方面,进一步强调了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明确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主发展能力从注重专业成长、主动交流合作两个维度来提出,提倡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水平。《能力标准》中对师范生应该掌握的能力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师范院校要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努力提高师范生各项专业技能,为此,项目组依托陕西省教改重点攻关项目探索实践,形成了“‘U-G-S’(指大学—政府—学校,旨在将大学、政府、学校联动起来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

二、目前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对隐性专业成长的理解普遍不足。现阶段,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解普遍存在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过于偏向技术性,对专业情感、实践反思等重视不够。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欠缺与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持续性有关,虽在已有的模拟教学、见习、实习等传统方式上有所探索,但实践时间短,形式化较严重。

中小学教师专业培养机制合作关系尚需改进。地方政府机构和高等教育院校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价体系。

三、师范院校助推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的主要举措

确立隐性成长的培养理念内涵。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检验,进而提出中小学教师隐性成长面临的普遍问题,即隐性成长不能直接等同于直观的教育技巧或教学技术,而是需要蕴含着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及体验,需要深度融合教师的学识、价值观念及情感。中小学教师应通过隐性专业成长实践社群打造“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小学教师专业培养机制模式要勇于创新。政府机构、高等院校要与中小学深度交流,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共享教学资源及课程。在监测与评价过程中,要运用自我与他人评价、量化与质化评价等多种形式动态监测,促进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

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构建着眼于卓越师范生培养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加强,实现三个适应。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为目标,以培养更多的卓越中小学教师为手段,着重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范生专业实践训练,实现师德教育与专业精神相适应、学生素质提升与持续发展相适应、培养质量与中学需求相适应。

根据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的要求,完善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整体规划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构建“四步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步联动”指将课堂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教育实践环节贯穿大学四年教学,实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根据小学教学的真实情况,逐步逐次推进具体实践训练,如一年级开展教育见习1周;二年级开展教育见习2周;三年级开展教学实习8周,分两学期完成,其中包含教育研习2周;四年级毕业实习8周,其中包含教育研习2周。通过“四年全程不断线”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师德培养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大幅提升。

同时,要加强对卓越师范生专业技能开展研究与实践,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以课程学习为先导,以过程实训为重点,持续养成、综合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体验式—参与式—操作式”递进的原则。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达标考核有机结合,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四、“U-G-S”模式助推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的成效与反思

(一)理念创新:提出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观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卓越师范生“1+2+3”培养体系,助推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将教师情感及价值观取向等多重因素融入到隐性成长培养的范畴中,从教师的深层认知架构入手,突破传统的技术工具手段思维,多维度提升、拓宽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观。

(二)体系创新:创建卓越师范生“1+2+3”人才培养体系

创建卓越师范生“1+2+3”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推行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摒弃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实现了大中小学的联手。构建了“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弥补了传统见习、实习形式化、时间短等缺陷,助推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开展得更加深入、系统。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以制度推动师范生技能水平提升。师范专业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增强师范生师德体验、教学体验、班主任工作体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基础教育科研能力。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学校陆续出台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全员考核实施方案》《教育实习管理办法》等文件,切实提高了学校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人才质量。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以比赛促进师范生技能再提高。该项比赛分为学前教育组、小学教育组和中学教育组三个组别,以考核师范生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为重点。各组比赛内容有所不同,如学前教育组比赛内容包括语言表达、专业教学技能展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模拟上课、课件制作或教具制作)两项;小学和中学教育组比赛内容包括书写、语言表达、课堂教学综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三项。开展教师技能竞赛活动,“说、唱、弹、舞、书、画”六艺绽放,让优秀师范生脱颖而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三)机制创新:创建高效化“U-G-S”合作机制模式

通过多层次、多类型隐性专业成长培养平台的搭建,形成中小学教师隐性专业成长培养的网络系统,从政策、实践和理论的多个维度同时增强对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支持力度。创建全员达标、方法多样的评价机制,凸显评价的发展性,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