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主动的语言实践,培养良好的语感,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积累语言经验;有意识、有能力地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并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课标创设性地将语文核心素养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相联系,“语言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及落脚点,必须时刻关注。因此,语文教师需积极地创造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文字的能力。古典诗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的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古典诗歌精炼传神,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跳跃性,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一、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落脚点——语言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出现“情境”这个概念,且“情境性”是学习任务群的一大特点,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那么,何为情境呢?语文教学应创设怎样的情境?初中课程教材“课程实施之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并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第二,“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基于此,语文教学应设置基于教学需要与学习需要、以完成具体学习任务为目标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活动。那么,语文教师设计这样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则是为了推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开展,而不管是教学活动还是学习活动,它们都是“语言运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境并非等同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更像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虚拟情境。这种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运用”主要是为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以培养语文学科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阅读主体,以情境化语文实践活动为方法路径,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使课堂教学中的古典诗歌教学内容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语言运用”过程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二、抓实古典诗歌教学的实践——情境化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古典诗歌相关的教学要求,即围绕诗文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开展诗歌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阅读古诗文名篇,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等,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审美品位。为完成学习任务群提出的教学要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古典诗歌情境化教学:

(一)因声求气,进入诗境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至终都伴随有音乐美,《毛诗正义》曰:“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其功也。”执教者应关注阅读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和路径——语义、文意、物象、意象,通过潜入文字、因声求气、知人论世三个方面走进文本,只有遵循“因体定教”的规则,方能推陈出新。故此,感受古典诗歌音乐美最好的方法是“诵读”。

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声音亮,吐字清”。先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快速扫除读音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序诵读。以《木兰诗》为例,通过小组对读、师生互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其次,要求学生诵读做到“像说话,有真情”。本诗歌句式长短不一、形式自由。因此,笔者在给学生示范朗读之前,反复揣摩吟咏,通过控制诵读的速度、音量、停顿、嘘声以及拖音来呈现诗歌的韵味和情感。最后,“重停顿,悟意境”。我国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诵起来顺口,唱起来流畅。《木兰诗》共有七个韵,每段诗中都有押韵,只是韵脚不同,押韵较为自由,或句句压韵,或隔几句押韵。通过以上环节不同的视听吟诵,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节奏、韵律、语气逐步体会《木兰诗》所体现的句式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

(二)角色体验,再现诗境

“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和情境互动的结果,学习是情景化的实践。”古典诗歌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如同电影剧本的镜头语言一般,古典诗歌与电影之间存在相同的艺术共性,且渗透在内容层面。古典诗歌阅读与鉴赏可以“电影拍摄+角色体验”的方式进行情境创造,在开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笔者在教授陆游的《游山西村》时就采用了“电影拍摄+角色体验”的方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镜头语言丰富,其画面感、镜头过渡感甚强,于是笔者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改编剧本片段,思考这两句诗应该有几个画面,这些画面该怎样呈现,画面与画面之间该如何过渡、切换等。首句“山重水复疑无路”在剧本语言中,非大全景不足以呈现其宽阔的场景。笔者在引导学生改编剧本时,让学生将自己代入陆游这一人物角色,灵活运用“直播”的传媒形式,创设一种剧中剧的情境,化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通过“电影拍摄+角色体验”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古典诗歌学习情境,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主动发挥想象,积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进而提高“语言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三)比较阅读,延展情境

互文性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质,以这个特质为依据,教师可以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延展诗歌的情境。所谓比较阅读,即根据一首古诗可以找到相关的诗歌,并以这些诗歌为媒介,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诗歌阅读与鉴赏,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体悟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比较阅读方式多样,大致为诗人、题材、内容、手法等,当然,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组合。比较阅读对教师的研读能力要求较高,执教者必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寻找每首诗歌可以比较的共同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语文学习规律,探寻解读诗歌语言的方法。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与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中的诗句“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首诗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如王绩的《野望》与杜甫的《野望》,两位诗人命运相同,在政治上不得志,都以秋景为寄托抒发内心的情绪。

在单篇阅读基础之上进行对比阅读,既能延展诗境,深化诗情,让学生更好地意会美妙的古典诗歌意境,体悟诗人丰富的感情,又能真正落实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素养。

(四)回归生活,深化情境

语文学习活动源自生活,也为了生活。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看到语言运用和真实生活的关联。古典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应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建立起古典诗歌学习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将古典诗歌的人生智慧、思想哲学融入到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强化生活体验,发展自身的情境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采用情境化教学,其目标指向语文关键能力和“语言运用”素养的学习,将学生从被动、静态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产生学习古诗的愿望和真实的角色感,这种求知欲和角色感会带动学生学诗歌、用诗歌,深化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审美感受,提高学生深度学习古典诗歌的成效,从而在诗意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