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阵地所在,是打造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的落地举措。基础教育应深耕“三个课堂”。夯实“第一课堂”,严守国家课程,聚焦学科素养,厚植学生的学科知识。丰富“第二课堂”,立足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合学科素养、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第三课堂”,依靠区域性教育资源,设计课程系列,衔接打通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历练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夯实“第一课堂”

聚焦“学科素养”,坚守教育主阵地

确立“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理念。夯实“第一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是教的落点”这一理念,教的重心在学,教师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东关小学制订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倡导“先学、顺导、实练、精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核心价值引领,以学科素养为标,使学生真正掌握必备知识,扎实落实关键能力,全面达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学科要求。

强师者之能,提教学之效。东关小学建立三层科研管理体系,完善三支科研管理队伍,邀请区域专家进行学科指导,提升教师素养。利用常态化的教研组、备课组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出“用合格有效课堂保底,向优质高效课堂迈进,以示范卓越课堂引领”的原则,开展名师引领课、“三级三类”骨干示范课、中年教师规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备课组同课异构课、共同体交流研讨课等多层次教学研讨活动,让课堂从合格有效走向高效,从规范迈向卓越。

提作业之质,固课堂之效。以“作业革命”为突破口,提升教学质量。东关小学建立了“346”作业管理运行机制。即教务处、年级组和备课组上下联动。成立作业总量监控组、作业设计研修组、作业布置统筹组、作业质量评测组“四线”,推进保证作业总量质量。推进规范作业设计、作业审核、作业公示、作业批改、作业考核、作业展评“六环”管理层层落实,使作业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让“第一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巩固。

二、丰富“第二课堂”

聚焦“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了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学校要不断延伸和补充“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

坚持党建统领、文化引领。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利用校园有限空间,精心设计校园文化育人课程。以走廊、墙面、地面为载体,分区域设计主题教育内容,构建育人堡垒,形成立体育人环境,让校园成为一本教科书,步步有景,处处育人,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

开展活动类课程,提升综合素养。东关小学采用“1+X”模式,依托校园一日常规活动和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全面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一日常规活动为早训队(鼓号队、男女乒乓球队、男女低中高段足球队、七巧板)、晨诵、午读、暮省、早午操朗诵、放学背诵、阳光运动一小时。以“走班选课”的形式开展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让学生和有共同兴趣特长的伙伴聚在一起学习、操作、探究、对话、分享,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社团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构建了人文素养、艺术审美、体育运动、劳动技能、实践创新五大类课程,共计61个社团,其中校级大型社团6个、年级社团39个、班级社团16个,其中学校打造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腰鼓精品社团,展现学生健康向上的曳步舞精品社团以及彰显运动精神的男女足球社团等,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课内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学科知识,巩固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选择与学习需求,旨在让每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使学生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长”,课后时光成了学生快乐成长的“加油站”。

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东关小学正确把握育人导向,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创新劳动教育机制,在校园内开辟试验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试验田,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在班级内以小组形式定期参加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由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辨别各类种子,如何播种,如何使用各类农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取得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本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更能体现“以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东关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通过科普性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班队活动课三种形式,与学科融合同时进行。教学实施中,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注重“分享”(由最初的个别辅导到现在的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防患于未然”的辅导,可以避免或减少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或行为问题)。

三、拓展“第三课堂”

聚焦“社会实践”,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课堂”是实践检验真知的课堂,更是让生命和学识共同成长的课堂。学校遵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打开围墙办教育,利用周末、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研学实践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开展“第三课堂”实践活动。采取“双师课堂”模式,由社会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开展研学,追寻红色基因,体验军事文化,探索科技创新,参观石光银治沙馆、农业示范园,体验劳动实践等,并鼓励学生积极承担校内外党史学习教育的“小小解说员”,将课内思政课程与课外实践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学校的这些举措有效衔接了“三个课堂”,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学校、家庭、共同体、社区不同组合多元参与的教育新生态,真正让学生融入社会与自然,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构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实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个课堂”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社会,从认知到实践的系统工程,是推进课堂革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东关小学将继续深耕“三个课堂”,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努力营造“双减”教育新生态,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