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汉阴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汉阴县教体科技局把人才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通过创新推行教师队伍建设“345”模式,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强化培养培训长效机制,“育才”水平持续提升

汉阴县教体科技局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校长能力提升培训、新任教师跟岗培训、名师引领骨干培训等四大培训体系;建立了25个名师工作站带动全县中小学校连片研修、校本研修;积极推进“三名工程”建设,选拔汉阴本土名师、名校长、名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成效初显;加强省、市、县“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得到持续提升;在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方式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汉阴县“十四五”教师培训工作规划》,分类别针对性开展书记(校长)、班主任、思政教师三大培训,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对口支援地区(江苏溧阳)培训等渠道,以“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开阔教师眼界,切实强化教师培训实效。近三年来,通过国培、省培,汉阴县共培训教师3500人次,为推动教师成长提供坚强后盾。积极开展“三区人才交流计划”,县域内加强培训交流,以“名校+、名师+、菜单式送培”等活动促进学校“强带弱”,促进县域学校、教师整体发展;指导学校层面重点立足校本开展全员培训,持续开展县级校本研修优秀单位、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夯实队伍基础。

创新“345”模式,“用才”“聚才”效能持续释放

近年来,汉阴县创新“强化3项保障,搭建4座桥梁,坚持5个优先”的发展模式,推动教师队伍不断发展。

首先,强化制度、待遇和流动机制3项保障。

建立人、财、事权相统一的管理机制,推行教育人事编制县控局管校用,经费校财局管,结合办学布局调整,对中小学幼儿园编制数量、岗位设置改革为按学段管理、统筹使用,增加高级岗位52个、中级岗位94个,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教师晋级和聘用矛盾。

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从2020年起每年统筹4000余万元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发放乡村教师津贴补助和表彰奖励,实现了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出台《增量绩效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打破平均分配,实现校际、校内“优绩优酬”。通过绩效考核,成绩突出的教师每年可多领取增量绩效3万元,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安心从教的内生动力。

抓实人才流动机制。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三区人才”支教工作,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科学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队伍活力,在确保教学秩序正常的前提下,形成教师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的良性循环。

其次,搭建4座桥梁,一是建立对口支援桥。根据全县中小学布局,分片建立11个大学区,由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任学区长学校,负责选派优秀教职人员到其他学校交流任教,实行强校带弱校、抱团共发展。二是建立能手考核桥。将省市级教学能手赴农村学校任教并至少培养1名教学能手作为考核合格的基本条件。三是建立留乡待遇桥。坚持待遇向乡村基层倾斜、向艰苦边远学校倾斜,根据工作生活条件和交通距离等差异化因素,将全县学校分为三类十档,按100至1500元定岗按月考核发放教师生活补助,并叠加执行乡镇干部工作津贴,不仅稳住了乡村教师的“人心”,还吸引了城区教师主动到山区教学,打破了逆向流动瓶颈。四是建立干事创业桥。深入推进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培养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能手48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9名,市县级教学能手511名,打造了一支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根据工作实绩选拔任用校长61名,锻造了一支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校长队伍。

最后,《办法》坚持五个优先:一是省市级教学能手优先流动;二是综合考核成绩优异者优先流动;三是在同等条件下县级以上优秀(模范)班主任优先流动;四是在同等条件下工龄长者优先流动;五是年满30周岁的单身青年教师在符合调动管理办法条件的基础上优先流动。五年来,761名教师自愿从城区赴乡村支教或留乡任教,充分激活了全县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

作者: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