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归纳汇总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梳理了疫情期间各高校混合式教学的思路与方法,结合笔者自身在混合式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对后疫情时代艺术类高校的混合式教学进行建构和实践,从课程体系、教学流程、评价模式三方面建构了一种更加立体、高效、高质量的SPE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现“双线融合”。同时提出,在新阶段,高校混合式教学应进一步发挥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优化教学流程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字]混合式教学  双线融合  教学模式  深度学习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学习评价模型研究”(项目编号:2020KRM164)。


引  言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秩序,各高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标准不降低、学习不停顿、研究不中断”,积极应对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全国高校教学大数据监测显示,2020年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共有2.65亿在校生转为线上教学,全国高校课程在线开出率达91%,学生在校教学满意度为85%,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到80%,有力推动了高校教与学的深刻变革,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新型教育形态。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有关意见,明确指出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打破固有的常规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在线教学经验和方法,提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适应、从“仓促应战”到平稳过渡、从“痛苦磨合”到逐渐喜欢的转变。

当前,中国已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在线教育教学模式势必要进行一定调整。高校要以此次变革为契机,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总结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经验与短板,思考如何更加合理、高效、有序地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业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趋势。

本文主要对疫情期间艺术类院校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梳理和反思,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流程、评价模式三方面建构一种更加立体、高效、高质量的“双线融合”SPE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使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活动走向“混融共生”。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

1.混合式教学

2003年,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但更深层次的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即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的混合等。它是深化高等教育理念、改善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教学模式、变革教学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强调以“教”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融合,注重学生在线学习时对所学内容的自我建构。混合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加快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2.深度学习

相较于简单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够联系不同的思想,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做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决策。深度学习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强调知识的迁移应用,最终目的是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习者通过多元化的学习策略,如广泛阅读、资源整合、小组交流等方式,去理解新知识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且促进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升。

3.发展现状

2021年10月,笔者以“混合”“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文献9591条,文献涉及教育、工业、科学、农业、医学等多个技术领域,是目前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重构的研究热点。李宝敏对国内外混合教学的实证研究进行量化分析,系统检验了混合教学的有效性。雷军程利用MOOC平台工具对视频学习过程、课后作业、测试等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并形成及时评价,利用网络空间建立电子档案记录,以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郭建鹏等人通过量表调查教师、学生对在线教学的体验、投入和满意度,探讨了五种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钟富强提出了系统推进智慧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直播+辅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清华大学基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围绕学习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混合式教学,并在实践课程中进行验证。

4.存在的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大多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但很多情况下的两种教学方式一直处于彼此分离状态,许多教师仅是简单地把课堂从教室迁移到网上,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进行机械相加,导致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两张皮”,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教学的需求。

事实上,混合式教学模式追求的不仅仅是叠加,而是融合,它强调“交融”而非“交替”,强调“共生”而非“共存”。线上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线下教学是线上学习的延伸与拓展,“双线”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融互通、相辅相成的。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艺术类院校传统线下教学“时空固定、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忽视教学反馈、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无法进行学情统计”和线上教学“缺乏教师监管、自主学习能力差、无法因材施教、无法个性化教学”等短板问题。

后疫情时代艺术类高校“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寻求自我突破,探索新教学模式,充分考虑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点,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重构课程体系(Syetem)、再造教学流程(Process)、改革评价体系(Evaluate),广泛推广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素养,逐步形成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新常态。

1.课程体系重构(System)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逐步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习惯。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课程内容应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应在强调夯实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与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体系重构如图1所示。

20230110102048583-3-0f29a.jpg_scale.jpg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由两个层面组成,分别是应用素养层和拓展创新层,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均由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两种途径混合进行。

应用素养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拓展其计算思维潜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涉及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网络安全、信息检索和多媒体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处理计算机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教会学生“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

计算机应用技术部分是在上述基础上,让学生着重学习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实践和音乐艺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办公自动化、音频编辑、图像处理、视频剪辑、计算机绘谱等,这是实践和基础理论的紧密衔接,是对基础知识的外延拓展,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拓展创新层注重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和个人兴趣进行拓展,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通过前沿技术展现、创新实验训练、交叉学科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据的应用价值,多维度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2.教学流程再造(Process)

表1为“双线融合”教学模式不同环节的学习活动与教育目标。

20230110102330018-51-08b63.jpg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前是否进行了充分准备会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和效率。考虑到在线教学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元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避免其在在线学习过程中感到孤寂和焦虑,课前自学材料可以MOOC资源、教师录播课程为主要方式,再辅助传统的纸质阅读材料和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链接等。自学内容也以简单的概念、原理、独立操作为学习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设置应是学生容易掌握、适合独立自学,并具有一定开放性,可适当进行碎片化、点化的知识。为了衡量课前准备工作的效果,可用线上作业、参与话题讨论等方式进行积分计算,对于积分较低的学生要定期给予提醒和警告,督促其及时完成自主学习环节,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可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测试,教师能够根据平台反馈数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有的放矢,用专题式授课、补充视频资料、组织问题讨论等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避免教学重复,使教与学更有效率,又能解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问题。

课中,教师可通过前测、解惑、参与讨论等环节帮助学生降低内在认知负荷,使其在最大化深度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先线上、后线下”的相继式教学流程,而是具有共时共通性的线上线下教学融会贯通。在前测过程中,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在明晰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采用专题教学及情境教学的形式,将理论重点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转化为不同的教学专题,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变为知识的思考者和探讨者,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课后主要进行资源拓展和学习反思,教师不会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离开学生,反之,将更加关注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会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尽可能多提供能够支撑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资源库和素材库,帮助学生延伸和深化课堂学习。“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20230110102207868-44-30d2e.jpg

图2 “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示意图

3.学习评价改革(Evaluate)

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以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为评价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任课教师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和激励,问题长时间积累而无法得到解决。在“双线融合”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了较大比例,若不能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其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过程动态化的评价方法,改革以往的评价模式。当课堂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时,评价与教学的界限就开始模糊,甚至消失,评价将成为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强有力工具。

20230110102534261-15-863f9.jpg

表2为“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布表。新的评价模式将贯穿教与学的整个流程,课前自学有思考、课堂教学有评测、课后巩固有作业,教师可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自主思考是否深入、资料查阅是否广泛等。

总  结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和在线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推动双线教学的创新改革是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目前混合式教学短板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有助于促进“双线融合”的SPE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课程体系、教学流程和学习评价等环节进行了改革和重构。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提升,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不断提高教师的混合教学胜任力

很多高校教师进入高校是以专业特长为主的,专业知识过硬,但教育理论缺失,导致其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难以得到坚实的理论支撑,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此,高校需要对教师进行更为专业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技术工具,还能高效进行混合式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践。高校可鼓励教师以团队方式完成教学开发与创新,使混合式教学模式向更细致、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2.优化教学流程设计

与传统课堂相比,混合式教学增加了学生课余投入的时间,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教师需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度”,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致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疲劳。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积分、奖励、研讨、作业、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通过团队带动个人的方式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3.发挥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

当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时,学生才更容易达到深层次水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安排、计划和调控自己的学习时间。但这个过程要考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知模式、意志控制等内部条件,这样才能更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99109/1699109.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EB/OL].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7/t20200715_1233793_ext.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79.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6]封小霞.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载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2(2):18-19.

[7]杜娟,李兆君,郭丽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4-20.

[8]张立国,谢佳睿,王国华.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模型[J].中国远程教育,2017(8):27-33+79.

[9]李宝敏,余青,杨风雷.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国内外106篇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2(1):75-84.

[10]于洪涛.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案例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29-133.

[11]郭建鹏,陈江,甘雅娟,计国君.大规模疫情时期如何开展在线教学——高校在线教学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20,16(6):32-41.

[12]钟富强.智慧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与系统构建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1):85-91.

[13]张冲,吴冠豪.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清华大学“光电仪器设计”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5):104-111.

[14]张文兰,俞显,刘斌.引领式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成效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0):42-48.

[15]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张倩:西安音乐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