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距离新冠疫情暴发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后疫情时代为翻译硕士的教育和培养带来了许多变化,新时期的教学模式势必面临转型考验,从传统线下面授教学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硕士教学模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质量、技术手段、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等进行分析,探索采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等策略实现教学模式的顺利转型,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和学位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  翻译硕士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21年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研究项目“后疫情背景下MTI混合式教学教师能力研究”(项目编号:MTIJZW202160);2020年度西安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教师能力准备研究”(项目编号:YJGJ202030);2022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下陕西省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ND0167)。

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过去了,中国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也不例外。自2007年设立该专业学位以来,翻译硕士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培养了诸多人才,但与此同时,在学科定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疫情的暴发不仅使原本就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还带来了新考验。MTI旨在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原本单纯线下面授且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已备受许多教育者诟病。当下,这种传统的线下模式正在经历转型和变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了教学新常态。

后疫情时代的来临让许多学者和教育者都注意到了教学模式变化这一研究课题,并从教育变革、技术创新、课程思政和学科发展等角度展开研究,然而遗憾的是对后疫情时代的MTI教育研究却寥寥无几。自设立学位以来,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一直主导着MTI教育,因此想在短短两年中实现教学模式转型并不是一片坦途。

后疫情时代下MTI教学模式转型存在的问题

1.线上教学的形式及特征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在线下授课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封闭的实体空间内进行交流,教师可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气氛,学生也可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专注于课堂内容。而后疫情时代下,站在教师角度,由于需要保证隐私和网络速度等原因,在不开启摄像头和麦克风的情况下,教师难以监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和课中学习情况;在屏幕的阻隔下,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效度较低,再加上网络延时等原因无法及时调节课堂气氛并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一些需要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教学环节甚至不得不取消;许多翻译理论课程变成了网络版的照本宣科,实践类课程中的课堂讨论、练习和纠错等环节开展难度较大且效果不理想。在学生层面,首先由于疫情关系,线上课程有可能在学生家中或统一在学校突然开始,各人的网络条件、硬件设备、家庭情况等都不尽相同,对线上学习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学生的自控力、学习效率、习惯和基础也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在线上教学时会更加突出。在线上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像在教室里一样集中和专注,学习质量明显降低。此外,疫情的突发性使得线上线下教学可能单一或交替进行,两者之间的衔接和切换也会影响教学开展。无论是教学方式、内容、进度还是管理,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都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不适应,进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实践类课程和实习环节难以开展,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类课程是MTI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增加专业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实践课程中涵盖了诸多口译、笔译类的专业课程,需要使用机房,以及语言实验室中的软件、设备甚至环境。笔译类课程需要使用语料库、项目管理、机器翻译等专业软件,口译类课程需要使用传译设备、传译厢等。科技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翻译工作坊等课程对教学环境和设备也有一定要求。然而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相关教育者和研究者普遍认为此类课程在MTI教育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增加和优化。在疫情影响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完成这些重要课程的设备、场地等客观条件,对MTI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挑战。口译类课程,尤其是同声传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听、翻练习,同时教师要给予即时反馈和评价,对时间的要求非常精确,非专业的设备和网络条件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练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MTI作为专业硕士,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求学生外出参加翻译实习以获得应用技能和社会经验。尽管许多企业和机构,尤其是语言服务类单位,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线上实习机会,能够让他们学习语言技能和项目管理等硬知识,然而线上实习却无法使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工作环境,学习随机应变、协作和沟通,并了解行业的现状、发展及需求等软知识,这不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3.线上线下教学的“无机”融合使教育趋于同质化,专业特色难以凸显

尽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大部分高校疫情暴发后的主流教学模式,但受教学思维、认知门槛和研究发展程度等因素影响,一些教师仅将其视为“互联网+教学”,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甚至简化原有的教学设计。而因在线教学难以使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手段趋于单一,这样的“无机”融合令教育趋于同质化,背离了设立MTI学位时发挥师资特长和人才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初衷,无益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培养,更无益于整个专业的进步。实际上,这一问题在MTI发展过程中也早已出现,与学术硕士雷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座式授课并不适合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旨在培养提升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后疫情时代将这一矛盾再次升级。另一方面,大部分拥有MTI学位点的高校在专业设置时都会通过与本校优势学科、王牌专业进行合作教学,联合培养学生,用邀请行业专家授课、与长期合作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凸显专业和学校特色,提升本校学生的竞争力,去迎合各行业的不同需求,这一举措在后疫情时代面临重重困难。不同专业的授课时间和师生的协调工作在随时可能变化的教学安排下变得更为复杂。原本线下举行的讲座、分享会和研讨会会随时取消或转移至线上举行,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容易变成学生赚学分、应付差事的面子工程。多种因素层层加码,导致致力于突出专业和校本特色的MTI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4.课程设置难以跟上行业发展脚步,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MTI对应的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瞬息万变,非常受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疫情的暴发对翻译行业及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在行业需求方面,一些传统的翻译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大大缩减,如文学、旅游、陪同口译等,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当下MTI课程设置中主要的构成部分。另外,因新冠病毒的突然出现使得应急语言服务、公共卫生、医疗健康、网络科技等与语言交叉的领域和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倍增,这些方向却是MTI教育中长久以来一直空白或者稀缺的一块。第二,在语言服务的形式方面,由于防疫政策的要求,线下现场的翻译机会极速缩减,需要提供语言服务的场合根据重要程度和疫情发展情况会取消或者转为线上。对于MTI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可以进行实地实践的机会骤减,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线上翻译任务的练习和培训,缺乏进行线上翻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对翻译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根据MTI的教育现状来看,高校和教师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没有意识到以上变化的意义,以及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的迫切性。即使少数教育者发觉了这个问题,也因缺乏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不具备联系行业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组织能力,无法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以上种种问题造成的后果就是MTI人才培养无法适应语言服务市场需求,教学模式还在遵循十几年来的旧内容和老方法,致使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后疫情时代下MTI教学模式转型的策略

1.综合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不是线上和线下的简单相加,而是综合线下教学的传统优势和线上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后合理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单纯线上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去专有化”“去同步化”的创新性特质,实现后疫情时代教学模式的转型甚至升级。对于翻译理论课程,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后,学生可以利用慕课、在线开放课程、Coursera等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提前自学并在智慧教学终端上传自学成果;课堂中教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手段与学生互动,补充、扩展学生课前自学遗漏的知识;课后学生可以使用课堂视频及音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师生双方在教学平台上的操作可对教学和学习形成过程性评价。对于实践课程,专题式的模块化教学是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翻译练习和作业,口译练习可以使用录音记录;在课堂上以线上翻转课堂的形式用PPT进行汇报,由教师点评或学生互评;课后,学生利用录播查漏补缺,并在智慧教学终端或用邮件的方式进行书面反馈和评价。对于疫情突发导致的线上线下课程切换问题,要摒弃过去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管理观念,教学管理层应牵头建立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和弹性教学安排,并在平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从管理层到教学层均应以开放的思维灵活应对随时调整,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保证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质量。

2.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搭建教学平台,创新校企连接

21世纪是属于信息技术的世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层出不穷,不仅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也与教育深度融合。MTI本身就是一个与信息科技关系密切的专业学位,在培养阶段学生就需要学习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走向社会后从事翻译工作会接触到更多本地化和项目管理类的内容,这些都让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资源平台显得格外有必要和有意义。对笔译类课程,高校可和提供翻译及教学软件的企业达成协议,在疫情期间为学生和教师的私人设备开放部分使用权限,以方便教学使用。对口译类课程和实习环节,已经有许多高校将目光瞄准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正在搭建MTI“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一来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能够模拟现实环境,弥补疫情期间教学和实习环境的不足。以交替传译课程为例,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适应不同的翻译环境和场景,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锻炼随机应变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学习的大数据,辅助形成过程性评价。以中科睿智、科大讯飞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数字技术与语言教育方面已经有一定成果。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可成为校企之间的新连接纽带,高校与此类公司进行合作,不仅能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还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前沿科技,使其成长为应用型、职业型和技术型人才。

3.教师和学生作为双主体共同成长,一起促进MTI教育发展

与传统线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双主体,但此教学模式迄今为止尚在转型期,发展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MTI原本就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专业化不足、学科背景过于单一等问题。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转变过去原有的线下教学思维和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技术手段和教学环境等的变化重新省思教学模式和方法,融合个人教学特点创新教学设计,落实个性化教育,同时要结合疫情对语言服务行业的影响适当转换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学校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培训、不定期督导听课、线上教学比赛、请优秀教师开展示范课等方式帮助教师更快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型。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独立批判思考、信息检索,以及处理和加工教学资料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律、自控等方面的能力,保证在疫情期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MTI教育结合专业特色的问题上,教师和学生都能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特色专业知识。MTI学生还可以与特色专业的同学在各自的课程学习中共同合作、互相提高。线上讲座通过提前设置问题、任务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保证行业专家指导的有效性,有利于实现MTI教育凸显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

4.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主动迎合翻译教育变革

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决定了MTI教育的质量,教学内容则决定了MTI教育的方向,立体、多元、实用的MTI课程设置应以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对此,高校应安排充足、多样的交叉学科知识课程,构建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与英语语言文学等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形成明显区别。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和市场所需三者之间应当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闭环。从宏观层面来说,当务之急是整个翻译教育领域需要发现并正视翻译教育和翻译行业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以教育组织和高校为主体的上层结构要进行整体布局、规范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将疫情和科技发展对MTI及翻译行业带来的变化灌输到教育者和学生的思维中,针对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增加新的教育内容,让教育者承担起桥梁作用,连接教育与产业双方,促进产学研的融合。从微观层面来说,MTI教育应减少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落后的、市场缺口小的教学内容,增加国家、社会和行业急需领域的课程。以应急语言服务为例,新冠肺炎的暴发使我国清醒地意识到构建应急服务语言体系和培养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MTI教育应将应急语言服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翻译与医疗、翻译与科技等行业的扩张以及线上远程翻译,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还需要他们在学习阶段主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转型能够帮助MTI专业在翻译变革的洪流中把握机遇,实现发展。

结  语

MTI专业学位服务于我国“引进来”“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旨在培养高层次、专业化、实践型的职业翻译人才,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报考的同时,应紧跟时代步伐,完善人才培养和学位发展配套的各项机制,通过高校、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教师队伍的持续建设,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对师生对行业发展的清醒认识,实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共赢。

后疫情时代下,MTI的发展处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存。教育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更为优质的网络资源,教学能在外在不可抗力的影响下继续开展。但与此同时,教育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正在经历转型,师资队伍面临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双重革新的考验,行业巨变使课程设置的调整迫在眉睫。不仅如此,线下的翻译实践机会大大减少,传统翻译领域发展受阻,但线上机会却数量倍增,本地化服务中翻译与医疗、技术等领域的人才缺口较明显。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高校和教师应迎难而上,着力解决变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教学模式的平稳转型,提升MTI人才培养质量,从长远角度助力社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安江.翻译专业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新趋势、新变局与新思路[J].中国翻译,2021,42(1):68-74+191.

[2]王姗姗.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以高校研究生教学为例[J].甘肃科技,2021,37(17):47-49.

[3]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3-20.

[4]潘秋静,胡永红,阙明坤.“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与创新——访世界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乌尔里希·泰希勒教授[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6):10-16.

[5]南方.后疫情时代翻译教学与技术的良性互动[J].外语教育研究,2021,9(1):37-41.

[6]高巍,周嘉腾,经湛,许娜.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技术转向:实践反思与未来图景——《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要点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3):63-72.

[7]刘彬,王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20,39(3):139-144.

[8]刘艳梅,陶李春.“翻译+技术+专长”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探究——以南京邮电大学MTI教育为例[J].英语广场,2021(13):84-86.

[9]王怡,刘世英.语言服务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20(32):37-40.

[10]谷峰.后疫情时代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以英汉/汉英笔译课程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21(3):136-141.

[11]覃军,向云.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反思[J].中国翻译,2020,41(4):67-75.

[12]王立非,任杰,孙疆卫,蒙永业.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2(1):21-30.

(吕焱莘、徐丽华: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