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正确指引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为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奠定成长的基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新形势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已经上升为教育领域未来转型的风向,有助于高校在创新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发散研究思维与发展视角,同时也使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面临来自主客体的联动阻碍。因此,当前阶段高校应该将大量的研究资源倾注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维度上,力求探讨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全媒体有机交汇的可行性路径。高校在创新网络政治形态思维时应该综合考量全媒体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理性人接受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点。

[关键词]全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突破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宁波市哲社规划课题,新时代宁波劳模精神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G21-3-ZX97)。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正确运用全媒体技术创新党史教育途径和模式,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并且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在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下站稳脚跟的科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升级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大众认可度不断提升,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型样态,即民众普遍参与的全媒体潮流已经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传播基调,全媒体正在渗入各种思想的传播路径、传播模式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形态的作用成效之中。互联网技术的飞速更迭为全媒体生态的建构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伴随着全媒体的发展与突破,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简单便捷,但如何从中甄别出具备价值性、科学性的知识的难度也随之攀升,其中更是混杂着社会非主流思想的荼毒与糟粕,对于高校学生、教师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整体弊大于利。在此时代主旨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重构与再解读仍在实践道路上缓步前行,在内容建设转变、教育方式转变以及教学思维方面的转变仍受制于传统教学的桎梏,尚未实现整体框架建设向新时代内容转换、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传统教学思维向互联网时代思维变更,整体上仍旧停留在以学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去应对时代的转变,尚未有效将社会力量整合进高校的日常教学之中。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搭建品德教育、培育人才的平台。思政课的教育理念要时刻保持和时代同步,才能落实现代教育体系,让教育人才的任务完成落实,设计相应的课程。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从而清晰定义了信息技术变革对人类思维和交往形式的作用流程。全媒体时代下应该结合当代资源条件开展思政课教学理念变革,探究全媒体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型路径,依托全媒体融合为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全媒体融合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相辅相成

1.全媒体融合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价值理念互补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原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带来了全新思路,由以往的单一化、封闭化的自我探索格局向多维化、网络化的大数据格局转换。全媒体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全”,而是信息传递过程中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维度之间,展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性,将民众的日常生活濡化在信息资讯的海洋之中。全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不仅为社会生活打开了全新的革新思路,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理念提供了别样思路。

高校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高政治素养、高技能综合型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承担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着思想保障。少年强则中国强,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学校党委占据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头位置,党委宣传部门负责贯彻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与沟通,党政工团能够严格监督思政工作建设进程,其他部门和其他主体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高度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当调研大学生的接受形式,并且适当采纳来自学生群体的意见,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氛围,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让大学生的品德得到熏陶。全媒体融合全面梳理了网络和学校两大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立体形式延展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漏之处,全媒体融合在教育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教学手段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效果,教育教学更加富有成效和吸引力。大学生富有新思维、新想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引入诸如“微课堂”、“微党史”等新的传播形式,依托互联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媒体融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2.全媒体融合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传播途径补足

随着全媒体融合时代的进步,信息的传播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传播的维度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全媒体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弊端,让知识传播能够发散到每个方位,变得全面立体。全媒体融合搭建了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生态级聚合平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依托舆论这一平台放大意识形态对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引领价值。当前阶段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受欢迎度,学生们普遍对新技术有着浓厚的体验兴致,因此,高校可以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功能挖掘进度作为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功效的突破口。全媒体融合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具备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机制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有助于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衔接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观念和知识接受形式。

3.全媒体融合发展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相辅

新的建设方式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当前,一部分学生在非主流思想的影响下认识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面临着更多压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全媒体时代下,资讯传播从以往被动传输转换为更加关注所有人之间的互动与导向路径,全媒体的多元维度特性能够为新闻资讯的发展提供创新的见解,让资讯交流在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单的单方面被动传输基础上,架设成为可以互相交流的多对多交互式传输社交。只需具备相应基础的网络通信手段,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多对多交互式传输中的一员。在全媒体信息领域下,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学校应当规范网络社团组织,引导学生分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学生要严于律己,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传播力度大、覆盖广、速度快、效果强等优点,数字化革命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一阵浪潮。各类信息媒介陆续推出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同步传播的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传播途径不再单一化,音频传播、视频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促进了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为了完成推动传播主流思想的任务,全媒体融合通过将新的技术和传统方式的优点相结合,以重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有吸引力。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加强校园内意识形态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全媒体融合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教学,增进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让思想政治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和需求,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思政教育知识,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需要照顾不同教育主体的利益,结合技术优势和平台资源,构建校园内的意识形态框架,激发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对传播整合的潜在功效,以网络媒体大数据组建意识形态阵地的资源体系。上述举措均受制于全媒体融合发展的选取路径。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现实焦虑

全媒体的到来转变了媒体的传播路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全媒体的受众群体来自社会各个圈层,思想潮流性质多元,素材资源受制于传播周期,能够与其他媒体交互联动,而这些特质均能够作用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定位。

1.观念焦虑:信息资源多元化冲击高校主流思想形态教育维度

全媒体时代,所有人都是独立的“个媒体”,通过手中的手机与应用,将自我的思想与见解转换为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资讯,将自己的思想解读与观点内容传输给互联网中的任何人,从而使意见与思想的交锋变得更为便捷简单。而在此环境之下,极易产生由关注度、热议度所堆砌出来的“真理”。“三人成虎”的内容每时每刻都流行于网络环境之中,正确的思想与内容却淹没在热度的浪潮之中,特别是当前“发声”的成本低廉,无需太多的身份认证手段。近年来网络公共舆论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有着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和纪实性等特点,深受公众的喜爱。在中国社会民主化演进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严于律己,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从信源、传播到反馈全程参与,由此可见,全媒体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危害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

通过个人的意识形态取向可以窥见整个社会主流意识的转变和形态的变化,全媒体个体创造了丰富多元的社会思想,并在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传递着自身的三观认知,是组建意识形态的最初模型。在广泛且普遍的社会,个人支持某种思想的力度决定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风向和取向。全媒体是社会意识形态交汇碰撞的承载平台,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传达自身思想观点的窗口,社会个体可以依托文字、语言、图像、视频等传播路径带动社会意识形态思想的碰撞。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向纵深维度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也跨越了对消极社会思潮的阻碍界线,如无政府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也夹杂在国外先进思潮中涌入国内。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交锋的氛围下价值取向不断偏离,党史教育在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下难以被大学生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全媒体传播的多元性延展了大学生接触多元社会思潮和流派思想的渠道,同时也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冲击。

2.主体焦虑:生态环境开放化增进西方错误思潮整体渗透力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特征的关注,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没有理解知识体系的情况下盲目地记录,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随着全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各类媒体的融合,不同的传媒在经济社会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构建生态级聚合平台加深了全媒体生态环境的开放力度,延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资源择取渠道,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施展形式和教育内容,有助于衔接大众不同维度的意识形态组建需求,提升主流价值观念在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话语权和权威性。当前阶段下,大学生身处于媒介组建的复杂校园环境中,多元的网络信息环境提升了大学生辨别不同思想性质的难度。总体而言,全媒体融合拉大了生态环境的开放空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面貌和社会舆论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多元意识形态逐渐深入到我国高校学生的意识领域中,尤其是一些错误思潮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领域不断侵蚀,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倾向逐渐偏离,同时也以更加恶劣、更加隐蔽的方式阻挠着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上述错误思潮披着学术交流的外衣,否定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走向繁荣富强道路的主流价值观,以欺骗和煽动的手段诱导大学生否定上层建筑的基础价值,转而根据西方传播的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与不正确的价值观,侵蚀中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让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复安全。

3.现实焦虑:传播方式多样化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难度

全媒体具备着广泛而多样的传播渠道,为公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元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高校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可以从多渠道接收信息,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尚未成熟,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较差,尤其是在网络上出现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事件时,大众对热点话题持续关注,形成了公共事件。社会正能量在网络迅速传播的过程中带来的正面作用,可以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但是也会出现道德审判、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负面问题,全世界各种海量信息中难免会出现网络虚假信息,误导青年大学生对高校主流意识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难度较大,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全媒体的转型路径表明:部分自媒体受逐利等因素的驱动而逐渐偏离了自我表达的运营初心,继而以博人眼球作为运营的手段和终极目标。全媒体发展的未来转型导向是:追求品牌效应和职业化趋势,全媒体将会逐渐组建成专业机构并形成垂直化的联动模式,逐渐聚集于特定区域,逐渐过渡为网络空间中的副媒体,且主流媒体建设速度提升和新兴平台大量涌现。目前自媒体的主要特征是进入门槛低,利润空间巨大,且运营的难度层级较低,诱使众多年轻人以成为“网红”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路径。“网红”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新生事物和必然衍生物,虽然部分高素质的“网红”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案例,但总体而言,“网红”群体更多的是宣传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生活观和消极婚恋观等错误思想,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群体长期置身于错误思想的作用空间中。部分自媒体以博人眼球的方式作为宣扬政治谣言的导向,在社交媒体上使用讽刺和夸张的语言表现形式满足部分人群对政治话题的畸形需求,致使高校意识形态逐渐丧失群众信仰。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突破化解

全媒体时代下,各类信息传播要让大学生积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目前所处的境地,意识到现代的机遇和主流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维度发展,以全媒体为基点引导大学生接受并配合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调试工作,结合主流舆论的宣传,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

1.观念突破:加快构建全媒体视域的高校网络政治形态思维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全媒体网络政治形态思维逐渐形成,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归纳了网络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建设的一般规律,为课题组进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代表着全媒体融合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思维建设必须践行的顶层设计。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青年人价值观养成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决定着青年人成长走势和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状况。高校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中需要紧随全媒体融合的发展动态,坚持底线思维与创新思维平衡贯彻的原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线是发展与创新并重前进,而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江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突破了传统说教的教育手段,在教育设计中采用了学生欢迎度较高的脱口秀形式,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点的校园文化脱口秀专属阵地,将爱国爱党思想培养理念渗入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动态中,对学生采取寓教于乐有机联动的教育方针。由此可见,全媒体融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延展教育手段的创新视角,从传统的说教路径中汲取思政课传播方式转型的依据,推动意识形态教育转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素材。

2.主体突破: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全媒体为大学生获取多元信息提供了便捷渠道,为丰富信息传播手段和提升生态环境开放度提供了新型视角,提升了高校大学生判断海量信息性质的难度层级,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处于无序迷茫的状态,同时也会扩散恶劣影响,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思想领域中的占比越来越低。教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体。发挥教师在教育上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化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紧随政治动态转变,纳入对情怀培养的考量,以延展学生的政治视野和国际思维作为直接教育目标,以学生自律习惯和高尚人格的养成作为终极目标。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该深入把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成长规律,推动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机制,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

现如今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设计了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措施,且实施效果基本衔接了思政课的教育设计。例如,清华大学推动思政教育课程和学生专业的融合,将艺术作品定为思政作业的常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用富有亲和力的方式,有机融合思政课和学生的专业,尊重和肯定了艺术类学生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以初心为主题的高校思政作业展览,激发社会对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关注度逐渐升温。艺术作品不仅表现了对国内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阶段中的重大事件的回忆,还展现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成就的赞扬与肯定。这些艺术作品用不同的素材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自主创造艺术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唱红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学们以国家的政策战略、发展规划和民众生活作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模型,通过描摹国家在不同领域的转变动态展现自身的家国情怀。青年学子深刻把握了专业特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为自身提供专业素质和使命意识养成的契机。全媒体传播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该是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必修内容,应该将大量的教育资源倾注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和思想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定性为自身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

3.现实突破:增强各个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发展的绝对领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思政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夯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根据潮流变化随时调整引导方向,通过微博、博客、网络论坛、公众号等进行线上教学。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率更高。除此之外,全媒体融合运行机制应当与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政治水平相统一,循序渐进地发掘引导深度。新媒体环境瞬息万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了解新兴媒体最新的发展动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了解互联网多媒体融合的运行机制,增强对使用媒介的主导权,提升主客体媒介素养。

党的建设应该遵从党管宣传的原则,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深度,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教育内容衔接时代转型特质以及思政课工作的自然规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高校应该始终牢记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储备的教育宗旨,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保障措施是确保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保有绝对领导权与话语权。不同学校的党委应当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归类在参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观门槛中,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人要有一定的责任和担当,让意识形态工作得到群众的信仰,有一定的权威影响力,各高校单位完成办学育人任务时应该纳入绝对领导和全面领导的基本准则,让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指导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工作。同时,各党政职能部门需要提升联动性与互通性,并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的人才储备,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队伍始终保有实干性与先进性。

结  语

高校是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场所和承载平台,有助于直观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范围与作用力度。全媒体为传统教育机制变革带来了活力因素,也为大学生创建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阵地。高校在践行育人职责时要将教育重心适当分配至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态指导地位的强化工作上,也要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中国本土元素和时代特质。全媒体视域下的工作焦点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准,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作为大学生普遍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平台,我们不仅要综合考量全媒体的特质与作用效力,还需要依托多媒体融合为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孙伟,胡颖.借助媒体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34-137.

[2]李涛,闫成俭.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133-137.

[3]陈华栋.全媒体生态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88-91.

[4]杨智勇.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97-101.

[5]梁钦.自媒体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94-96.

(韩杨:天津仁爱学院;艾雨兵: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