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通过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作业管理应用与实践成果的梳理,明确了当前课堂讲授和课后服务两个环节的作业管理场景应用,并总结了相应的特点,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作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作业管理实践现状

1.学校对数字化建设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学校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很多学校对教育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成为学校数字化建设的阻碍。从学校角度来看,只是口头简单地提出学习应用的要求,但并未落实;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对学校管理信息化理解不深刻、应用不熟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实施信息化作业管理的实践效果。

2.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支持与运营维护,但是由于硬件不够、缺少维护等与使用现状难匹配、应用较落后的问题。一方面是旧的基础设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是新的管理需求与基础设施支撑情况不匹配。这也是导致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3.数字化作业管理应用未能充分挖掘

“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作业任务。但学校如何衡量作业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质量、强化作业反馈要求等,都成为当前利用数字化设施开展作业管理的关键,缺少实践应用成为大多数学校的最大问题。当前,学校开展作业管理主要以人管理为主,辅之简单的计算机处理,并未从作业的类型、内容、评价等源头上进行有效管理,也并未以数字化的方式为教师的作业设计、评价赋能,未能搭建有效的家校沟通平台。

4.数字化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共识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作业管理工作,只是建设的规模与步伐由于地区差异有所区别。发达地区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校作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学校、学生服务,信息化资源使用频率高、技术也较为先进;欠发达地区以“人治”为主,基础设施虽已配齐,但未能真正与作业管理等教学管理场景打通,在应用实践上只是浅层地借助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展管理。

二、提升作业管理水平的解决思路

“双减”背景下,许多学校也都开展了作业改进的实践探索,但如何改变当前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现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仍然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聚焦学校作业管理水平提升,就要关注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学生作业负担等,制定基于智能终端的数字化作业管理。

1. 明确作业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学校作业管理组织机构由总负责人、学术支持、技术支持、年级负责人和班级负责人五部分组成。其中,总负责人是对作业管理、监督、实施、过程和质量负责;学术支持是学校的特聘专家,培训指导教师开展作业管理活动,负责理论支持与实践应用全面指导;技术支持是指基于信息化智能终端的作业管理系统,有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及培训支持保障,为学校云平台建设维护、结果应用提供支撑;年级负责人依据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有效把控学校作业数量及质量,基于智能终端实现学校作业的高效管理;班级负责人基于作业教研分工协作,将教师集体智慧作用于智能终端,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平台应用,实现作业的高质量设计、批改、数据分析等。

2. 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作业管理制度

建立联动作业,协同教研与管理。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实现作业提质增效,须通过教师协同教研来把握作业质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任务。通过协同备课与教研,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精准施策。通过每周固定时间的教研组会议,就课堂教学、作业检测、能力发展等内容进行指导交流,合理规划次周教学内容和作业设计任务,并呈报学校相应负责人进行审核,最终确定作业内容,从源头上把握学科作业任务,满足学生知识巩固、个性提升需求。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的同时,为避免闭门造车,学校也会定期邀请数字化教育专家来校指导。通过联合各方力量,结合信息技术优势,抓好作业管理源头,以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生成符合学校、学生的高质量作业内容。

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作业题库。为确保作业结构合理、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起点,助力教师通过作业结果,反馈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发挥作业的诊断、分析和反馈功能,需要利用学校教师集体教研智慧,识别学生共性错题、把握教材重难点知识,重新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设计、选编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创意性的学科作业内容,再由教研组长牵头对作业内容进行把关审核,以最终打磨形成涵盖课中、课后,具有本校特色的高质量作业。通过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高质量作业题库,助力教师从源头上把握学生作业质量。

特色云端题库是由组内教师将研讨确定的习题单上传于智慧终端组成的数字化习题资源库。云端题库将习题成果更好地保留下来,在实现学科间资源共享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也可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调取并挑选适合的习题给学生进行练习,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云端题库实现了挑选推送的功能,教师可以挑选个性化专项作业,有针对性地推送至终端进行在线练习,为实现阶段学习诊断提供支持。

多主体参与的作业管理闭环审核。为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作业内容质量,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学校逐步确立了由教研组长牵头研讨、学科教师参与设计、学科主管检查合理性、校长抽查监管日常学科作业的四级作业审核制度。通过专家指导、学科教师参与、教研组把握统筹后的特色作业,上传至智能终端并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进行发布。学生完成作答后,智能终端将实时显示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通过数据看板精准地将结果数据反馈给学科教师。教师将能依据学生作业作答结果,为后续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策略,提高作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 落实智能终端场景融合应用

信息技术在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推进作业管理改革的创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作业管理形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实现学生作业改进提供了便利。如通过智能终端的应用,利用学生作答过程性数据记录成长轨迹;教师能够通过作业数据进行学情预测,通过数据分析给予反馈干预;同时对学校作业管理情况进行监测,为学校作业质量把握提供数据支撑等。

三、智能终端支持下的作业管理应用与实践

在智能终端的支持下,作业管理应用实践主要包括课堂效果检测和课后服务巩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精准检测和查漏补缺,检视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确保结果客观、反馈精准、指导及时。

1. 课堂讲授效果检测

在课堂作业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系统调取电子作业单,在3-5分钟时间内即可完成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高效检测。学生通过反馈系统进行客观题作答,系统会生成逐题答对率、成绩分布图、个人得分表等信息,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课堂学情,有效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为课后作业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智能终端的作业反馈系统,通过不同颜色和百分数的形式为教师实时显示学生的作答情况,帮助教师有效调控课堂作业的时间安排。

学生作业作答情况通过系统进行实时反馈,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哪些知识点存在不足。教师依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除此之外,教师依据结果反馈,也能展开针对性讲评。教师依据显示结果,有针对性地挑选学生进行提问,助力教师及时掌握学生错题原因,开展针对性专项讲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逐步攻克知识重难点内容。

2. 课后服务巩固提升

在课后服务环节中,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提高教师讲评效果,可通过学校的作业管理平台发布线上作业,用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与迁移应用能力培养。教师通过学校作业管理云平台发布线上作业后,学生在智能终端即可完成作业并提交。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客观作业单进行评测反馈,也会对学生的主观题作答情况进行逐一批改,最终汇总生成学生作业作答数据。比如,教师通过学校作业管理云平台发布线上作业,作业内容由教师在学校的高质量作业题库中进行挑选,确保作业总量、质量可控。同时,教师还可依据教研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作业完成时长,有效控制学生作答时间。

学生通过智能终端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时长,并及时将学生作业作答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教师可根据系统对此次评测的数据分析,了解班级整体作答情况。如教师可通过了解试题正确率、知识点得分率等数据,明晰班级整体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助力教师剖析班级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作业讲评。同时,教师还可依据学生个人的作业作答情况,逐个了解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助力教师对学生针对性施策,有效提升个性辅导效果。

在作答完成后,学生也能即时查看自身作答数据,通过评测作答回顾,便可随时查看错题及解析。学生的每次作答情况都被系统实时记录,实现了过程性数据记录,助力教师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基于学生过程性数据的过程评价。学生能够通过错题了解自身薄弱点,并利用系统给予的学习指导与答案解析开展自主学习。

3.智能终端支持下的作业管理应用与实践的特点

聚焦减负增效,构建高效课堂。学校应用基于智能终端的作业管理系统,设置电子化的课中作业练习单,及时进行当堂检测。系统会根据教师设定好的答案进行自动批阅并反馈准确、客观的数据分析。与纸质化答题模式相比,极大地缩短了教师批阅的时间及学情诊断分析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盲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实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重视作业设计,提高作业内容质量。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依据系统结果反馈,教师协同参与教研,设计学科特色课后作业练习单,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基础性、提高性、拓展性习题,从源头上避免机械、低效的重复性练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效提高学生作业内容的质量,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分析功能。

把握学情变化,强化过程数据应用。在课中环节,教师通过高质量作业题库,选择对应练习进行随堂检测,学生利用反馈系统进行客观题作答。系统会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生成逐题的正确率、知识点掌握情况等数据,有助于教师掌握动态发展的学情。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够根据学生薄弱的知识点,实施针对性的辅导,并为课后作业设计提供依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充分发挥应用价值。

共研课标要求,注重因材施教效果。在课后服务环节中,教师通过系统发布线上作业,学生线上作答。教师通过分析系统生成的试题正确率、知识点得分率等数据,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作业管理。同时,学生可通过评测作答回顾,针对错题,参考答案解析,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家长也可登录智慧终端查看数据清单,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关注学生成长,记录成长动态轨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智慧终端保存了学生每课时的课堂检测、线上检测等反馈数据。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易错点都给予了详尽的解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动态的评价与反馈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方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同时改变了学生以往盲目学习的状况。这也将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份永久记录,使学生养成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四、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作业管理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但由于教师使用意识、融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尚有不足,因此还需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切实提高学校作业管理水平。

1. 学校底蕴不足,样板打造还需不断验证

虽然学校形成了全面的作业管理体制,但由于年级不全,至今形成的作业样版也只有面向低段的课堂作业评价和面向中段的课中、课后评价。随着学校年级数量的不断扩充,后续将不断完善作业管理样版,为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动力。

2. 家校联系薄弱,沟通平台还需不断完善

当前家校联系并未形成良性闭环,协同共育效果不能有效发挥。在后续的学校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应大力完善家校沟通平台方面的建设。通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使家长不仅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当天的作业及学习情况,而且可以通过终端得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维度的评价情况,并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

“双减”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应当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树立与时俱进的作业育人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也成为教育管理者开展作业改进、提高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目标导向。要真正做到“控量提质增效”,还需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作业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数字化应用,不断推动作业改革,才能促成作业功能与本质的重新定位和构建,直至回归育人初心,回归教育本质。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经开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