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命题,为上好思政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道路。音乐院校肩负着培养德艺双馨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重要使命,须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探索,讲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大思政课”。

在善用音乐资源中讲好“大思政课”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集声音、旋律、情感等于一体,是最深入心灵、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天然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们的喜爱和重视。伦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能不能做出合乎道德与规范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他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受到他的道德情感的制约和影响。音乐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要用好博大厚重的传统音乐和主旋律音乐作品,推动优秀音乐作品有机嵌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寓教于“乐”、通“情”达“理”、以“理”服人。除此之外,音乐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可引入社会力量,通过举办德艺双馨的音乐名家讲座、调研、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知名艺术家为国家建设、为民族振兴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自觉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需要结合起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拓宽育人场域中讲好“大思政课”

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人的发展时强调,“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应仅仅立足于意识、思维等主观世界,而应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提高。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的核心之一在于从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延伸和拓展。音乐院校的“大思政课”可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艺术实践下乡、“行走的音乐党课”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将书本所学知识更好地入脑、入心、入行,通过“把小我融入大我”增长才干、砥砺品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扩展教育对象中讲好“大思政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因而,讲好“大思政课”不仅要以在校学生为客体,也要把全社会各个群体包含在内。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而“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音乐院校不断探索把音乐文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推出更多更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大众性为一体的音乐作品,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和观念创新的具体体现,音乐院校应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践行“艺术思政”理念,以“乐”化人、以美育人,持续讲好以音乐艺术为亮色的“大思政课”。

(作者系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