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后的今天,他依然选择继续坚守在大山中,为特殊儿童送去一束束温暖的微光。22年间,这位家长眼中的“全能老师”,学生身边的贴心“保姆”,始终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总说,自己也是从穷苦日子过来的,很想给孩子们创造好一点的上学环境。他就是黄龙县瓦子街镇希望小学校长丁晓军。

“他们变好我才幸福”

笔者见到安奕博、安奕馨兄妹的时候,害怕生人的两个小家伙一个劲儿地往丁晓军身后躲,在他们眼中,丁晓军是他们非常信任的亲人,而丁晓军也像往常一样熟练地给他们擦起了鼻涕,整理衣服,绑好鞋带。

回想起兄妹俩刚来时,一个上三年级,一个上四年级,那时候他们的脸颊上每天都抹得脏兮兮的。妹妹安奕馨的两只鞋子也总是左脚穿在右脚上,右脚穿在左脚上,衣服更是常常反着穿,大冬天尿湿床铺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为了让安奕馨能正常生活,丁晓军想了许多办法。先是为安奕馨购买尿不湿,再让女老师每天晚上帮她换上,早上帮她取下来。后来,通过半年的引导,调整饮食习惯后,孩子开始不再尿床了。

事实上,真正让丁晓军担忧的是这两个孩子曾经一度因为没人接送而被迫退学。两个孩子的母亲有智力障碍,父亲一人务农,他们居住的村子离镇上较远,家人无法接送孩子上下学。为了让孩子有学上,丁晓军在了解情况后,立马就决定自己接送,周五送回去,周天接过来。就这样,丁晓军坚持了两年多,风雨无阻。“有时候实在有事顾不上,就叫别人帮忙捎一下,有些人有时候会嫌弃兄妹俩身上有味道,就比较为难,后来基本上都是我自己接送。”丁晓军说。

入冬以后,兄妹俩身上单薄的衣服让丁晓军很是心疼,趁着闲时,他来到商场为兄妹俩买了新棉衣、棉鞋,还添置了厚厚的棉被、褥子。两年来,每次换季,丁晓军都会给他们一人买上一套衣服,不善言语的兄妹俩每次穿上新衣服都会开心地欢欣雀跃。

学校的老师任春燕说,丁晓军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学校的烟囱堵了、水龙头冻了、草坪坏了,基本都是他修,他觉得能省一点是一点。丁晓军常说:“省下这些钱,能给娃们买好些东西,他们变好我才幸福。”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儿”

安奕馨兄妹俩的事情并不是个例,在丁晓军从教的22年里,帮助了很多这样的孩子。

2018年9月,三岔镇长石头村马清彤的爷爷给丁晓军送来了一面写有“教育扶贫暖人心风雨接送见真情”的锦旗,感谢他在两年里一次不落地接送孩子。

当时丁晓军在三岔小学任副校长,负责教育扶贫工作,他得知马清彤是特殊儿童,还是一个孤儿,因为缺乏上学条件不得已辍学了。为了让马清彤上学接受教育,丁晓军决定上门家访做工作,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他更是决定自己接送孩子上下学。

自此,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周接送马清彤上下学,从没耽误过。后来马清彤转学到了城里,临走时,他的爷爷送来锦旗,感谢丁晓军的无私付出。

同样六年级的特殊儿童周美合在毕业后更是不愿意离开,哭着闹着要继续在瓦子街希望小学上学,也触动了在场的很多人。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学习很吃力,学校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提高自主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爱和尊重,这是他们最需要的。”丁晓军说。

在丁晓军心里,所有特殊儿童都是他的“孩子”,用尽全力让每一个特殊孩子回归正常生活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

为帮助特殊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培养他们自理能力方面,丁晓军也用了很多心思,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清理个人卫生,教孩子们学习自护自救本领,学会生活中的各项基本技能。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只是希望能够尽力帮助他们康复成长,回归正常生活。”丁晓军说。

“在乡村再干22年也愿意”

在丁晓军的记忆深处,儿时他们村里的小学老房子破旧不堪,不同年级需要合堂上课。后来村里的小学撤了,从那时起,每天他都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上学,冬天没有热水,更没有暖气。“在家门口就有学上、有老师教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丁晓军告诉记者,从那时起,一颗扎根家乡、教书育人的种子就埋在了他心中。

为了让孩子们不受他小时候受过的苦,每天早晨,丁晓军一定是学校起得最早的,他起床后会挨个去教室打开空调和饮水机,只为让孩子们来上早读课时暖暖和和,能喝上一口热水。

学校的孩子有头疼脑热父母照应不过来的,丁晓军总是自己带着他们去医院,给孩子把吃药等事项安顿好后他才放心。

当谈到孩子们上学的硬件设施时,丁晓军很欣慰。“虽然是在山沟里,但校园的软硬件设施都很好,教学楼是新建的,教室里的电脑、投影仪、桌椅板凳都是和城里学校一样的配置,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宿舍也有空调。”丁晓军说,“现在的条件和自己上学时的学习环境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而我记忆里落后的村貌也早已不见踪影。”

如今,当阳光洒满操场,丁晓军也会坐在孩子们中间,给他们讲讲城市里的高楼、校园、飞机、高铁……孩子们则静静地听着,生怕错过一点儿内容。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丁晓军发自内心地希望所教的学生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未来不管是走出村子还是回到家乡,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弹指一挥间,丁晓军的乡村教学生涯已经有22个年头了,一张张和学生的合影、一面面学生家长送来的锦旗记录了他的坚守。他说,“这样的工作,就是再干22年,我也愿意。”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