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各种信息平台总会被一个词所占领,那便是“开学季”。今年的这个词里包含着更多的欢呼雀跃,那是被“神兽们”折磨了一个假期的家长们长舒的一口气,那是被疫情挡住了脚步,虽在假期,却只能囿于方尺的孩子们尽情的撒欢与开心的相聚。

今年的开学季,媒体朋友们重新给出了定义,说开学意味着“成长”。我极喜欢这个词,也有着颇多的情绪和感受。因为在我的工作中,除了学生,还有一大帮虽说是孩子,却已走上了工作岗位,说是大人,却依旧是稚气未脱的新入职教师们。他们大多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独自面对着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面对全新的规则与要求,显得无所适从、小心翼翼。我们略显“自大”地,以前辈应有的自觉,以过来人必有的姿态,以教育工作者特有的情怀,希望能在他们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给予引领和帮助,助力他们一开始便能扎下深深的根。所谓,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其次才可源远流长,卓尔不凡。

望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接纳新人的喜悦,以及对他们满心的期望之外,我脑海总浮现自己当年初入学校时,那段迷茫的、彷徨的,甚至走了太多弯路的过程。于是在2020年,我经历第一届,也是鄠邑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届教育人事招聘时,对迎来的350名新教师,在精心设计并扎实开展暑期集中培训后,我们依据新老师呈现和反馈的状态,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采取一月一主题的形式,围绕师德师风、情怀担当、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育教学素养提升等内容,邀请区内外专家、名师精心设计课程,创新培训形式,务求解决他们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一年的倾情、倾力、倾心的培养培训,带给新教师们的是快速的成长成熟,是能自主地、独立地,甚至优秀地挑起担子,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对于教育越来越高的关注与要求。带给我们的,是老龄化严重、结构化缺员严重的教师队伍现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是年轻的、活力的他们带给每一所校园,特别是乡村学校全新的、多彩的变化。而带给我自己的,则是看着一个个孩子长大了、优秀了,自己仿若老母亲般的满足和喜悦。2021年11月,在进校督查过程中,碰到那一届的两位均是来自商洛的新教师,在全区最偏远的一所小学,在学校的仪器室里布置了他们的新房,我们即刻送上的祝福与贺礼让他们激动得泪流满面,而他们从见面,便与我自然而然地十指相扣,那种依赖感,那股子亲切劲儿,值得我一生铭记。

因为疫情的原因,2021年招录的80余名新教师的培训,大多都在线上完成,少了面对面交流、对话的真诚感,少了学习培训的规矩感,少了师者精神相互传承的仪式感……尽管内容也是精心设计与制作的,尽管需求也在尽量满足和生成,但个别新教师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上,在教育教学能力与实际教学需求的关联上,在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包容、开放、严谨,与他们在和学生、家长、同事的对接过程中偶然显现出来的任性、随意和自我放纵上,似乎总缺少一点儿规范、引领和教化的意味。

2022年的新入职教师培训,直到9月3日,新教师们实际上岗后方才启动。来得比往年都晚一些,一是因为疫情,二是因为我对线上培训效果的相对不认可,最关键的是,我始终坚信并坚持,必要的仪式感,以及情绪、情感的带动、引领和激发,是新教师入职培训必备的第一课。那天是周六,先是小雨,继而转成中雨,新教师们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到场,无一缺席。开班仪式接着进行上午的“教育故事”分享,三个小时的会场秩序井然,满满的正能量在场内汇聚、凝结。下午的导师分组以及组内破冰,新教师们先是拘谨,慢慢打开后,在自我介绍的同时,是新到岗位的各种困惑与问题的迸发,特意安排的四位导师就像启明星般,似乎让他们瞬间找到了可以拉自己一把的强劲稻草……启动,只是意味着开始,结合前两年工作的经验教训,结合新教师的学历专业构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整年的课程体系,围绕师德修养、教学实践、班级工作和专业发展等4个维度18个项目,邀请区内外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以新课标的解读与生成为着力点,拟通过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引领自学、分段分科指导、测评考核等多种形式,完成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的培养与雕琢。

我告诉年轻教师们:经过如此一年具体、扎实、系统、全面的培训和历练,经过导师们手把手的指导和点对点的帮助,我坚信,选择鄠邑教育的你们,一定会比同龄人的根扎得更深、更坚实、更牢固。

我告诉年轻教师们:入职的第一年,你的思想、你的状态、你的实践、你的理想、你的努力,将会决定你一生可能抵达的高度。我们愿做你成长的见证者,更愿成为你成长过程中的扶梯者与推动者。

于漪老师说,为师者应“眼里有人,心中有诗,案头有书”。眼里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所有生命,可能是一位可爱的孩子,可能是他们的父母,也可能是与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新教师,于学生而言,他们是老师,是孩子们心目中顶天立地的榜样和力量;于我们而言,他们依旧是个孩子,是需要我们更多关爱、更多帮助、更多指导和关注的孩子。他们,应成为我们的校长、行政管理者重点着眼的“人”,也必将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向阳生长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惠安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