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义务段新课标已经实施半年多,一线老师在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老师们高度重视,因为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与课程思政上,思政课都是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可谓“灵魂”学科。究竟道德与法治改了些啥?今后评价方向是怎样的?不久前,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对新课标做了解读,这门课怎样上更好?一线老师也分享了一些好的做法。

20221205210547518-2-dde80.jpg

专家:道德与法治绝不是将道德内容和法律内容合拼在一起

首先,来说说道德与法治都变了些啥?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政治教研员夏波老师指出,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融合为一本,并以“道德与法治”作为课程名称。

“对此课程,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只是简单的更换课程名称,增加法律内容,误以为新课程就是将道德内容和法律内容合拼一起。其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以形成全社会信仰法律、全体公民遵守道德的社会风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单独去阐释,应该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让道德支撑法治、让法治促进道德,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

夏波说,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内容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素养,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所以,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其中,政治性是本次新课标的新提法,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这一性质,需要教师牢牢把握住几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把思政课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邵亚茹老师认为,新课标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各学段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其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为: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并依据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一体化设计,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等。

小学老师:注重结合实际生活,新学习方式将大放异彩

在一线教师西安市雁塔区燎原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孙静看来,新课标为老师指明了方向:学生课内课外相结合,以素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学习将成为常态;教材学习中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共鸣也将成为常规;新课标所倡导的几种新的学习方式将大放异彩,促进知行合一;学生在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0221205210547547-79-3bbe2.jpg

她强调说,特别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几种新学习方式令人眼前一亮,包括:1.在案例式学习中,学会探究讨论,提高价值辨析能力;2. 在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学习中,学会参与体验,促进感悟建构;3.模拟活动的学习方式将更多地呈现在小学道德教育的主题活动中;4. 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学科同一主题学习,相互渗透,实现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综合性学习;5. 实践性学习方式。

孙静以四年级教材下册《感谢他们的劳动》一课为例做了说明,这节课主旨为感谢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必须是真情表达,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素材创设真情境。

“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体验一:学生扮演配菜厨师,两分钟计时剥洋葱;体验二:学生扮演炒菜厨师,一手持锅,一手拿铲做翻炒动作,计时三分钟;体验三:计时分拣、投送快递,有的学生扮演快递员,有的学生扮演买家和卖家……学生先从卖者处拿走快递分类摆放,然后再把快递按要求送到买者手中。体验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剥洋葱时他们留下了眼泪,持锅翻炒时他们多次放下又拿起,时间到了快递还没有分拣完就已累得气喘吁吁……这时的感悟是真情的流露,老师也趁热打铁,播放普通劳动者工作场景、模范劳动者的先进事迹,触动学生心灵,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孙静说这样的课程达到了预期效果。

中学老师:应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教研室主任张宏亮老师认为,践行新课标,道法老师要做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

20221205210547573-50-72e29.jpg

他进一步阐述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什么’向关注学生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做什么’转变,从培养学生‘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教学评价内容也将从重点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知识的覆盖面、知识掌握的程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扩展到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活动参与、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学以致用等方面。”

张宏亮指出,新课标要求教学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老师要根据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可塑性强的特点,选择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直面学生困惑的议题,创设学生的个人生活、及其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世界交往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中,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以致用。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同时,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思维方法,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

张宏亮深有感触地说:“我的体会是新课标要求教学将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既不能搞填鸭式的‘硬灌输’,也不能在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上‘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设置辨析点,激励学生进行辨析。”

关于课堂教学,夏波强调说,本次课标修订,特别注重案例教学、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应通过校本研修等方式,积极探索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路径,真正让课堂焕发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家长平时要引导孩子从低头记背知识点改为抬头看社会

今后,道德与法治将做怎样的评价?

孙静认为,老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如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和学业评价的过程化监测。作业评价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作业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兴趣选择完成语音、视频、书面作业等形式的作业,也可以邀请家长进行综合性评价。期末,老师可根据一学期以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学生自评、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事政事的小答辩等综合性地给予学生评价。例如,低段可以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中段可以结合班级、家庭事务等提升主人翁责任意识,高段可以结合法律法规、爱国情感的培养进行学业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

夏波认为,今后,道德与法治纸笔测试将依据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的比例。“家长平时要引导孩子从低头记背知识点改为抬头看社会,有意识地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着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观察、了解、参与、实践等活动,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生活,服务社会。”

来源:华商报记者 耿艳红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