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地处陕南的安康市,80%的学校都在偏远山区,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距制约着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安康市坚持“互联网+”思维,以“陕西教育扶智平台”为载体,探索破解“后疫情时代”城乡学校和教师一体化发展难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网二线三翼四级”帮扶工作机制,对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路径。

 因地制宜 搭建基础环境

近年来,安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先进的硬软件环境为常态化开展“三个课堂”奠定了基础。在推进“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应用的过程中,针对录播教室、传统常规教室、多媒体教学环境分别采取视频推流软件支撑、配备具有音频采集功能的摄像头、利用一体机自带音视频采集设备的形式将视频推送至平台,实现一校带多校的互动教学,以近乎“零”投入的极简方案满足应用需求。对于资金充裕的学校,则购买专用设备为互动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专业的环境支撑。

科研引领 探索帮扶机制

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开展网络帮扶活动,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康市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受帮扶学校)与发达地区(帮扶学校)、受帮扶学校与其下辖教学点、县域城乡之间和教育集团四个层次的教育帮扶方式方法和举措,坚持科研引领、课题带动,基于“陕西教育扶智平台”,探索提炼出“一网二线三翼四级”的工作机制:一网,即依托“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开展网络帮扶;二线,即“帮扶学校—受帮扶学校—农村教学点”和“同层次学校之间”一纵一横两条帮扶主线;三翼,即形成结对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模式与机制,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四级,即省、市、县、校四级协作互助。该模式在教育部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示范案例。

 问题导向 提升管理效能

实施集团化办学,有效破解了“择校热”“大班额”等难题,“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则为集团化办学管理注入新活力。安康市一小、石泉县城关二小等教育集团依托平台组织成员校每周开展互动课堂教学、教研,召开成员校校委联席会、教工大会及组织其他活动,实现了教育管理、教研活动的网络化、即时化和数据化,提升了管理效能。“专递课堂”“互动课堂”使得城乡、校际的多所学校实现了用同一课表、同一教师同上一节课,有效破解了乡村薄弱学校师资配备不足,学科课程开不齐、开不好等难题,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重组,将“名校+”“名师+”“名教研员+”作用最大化,促进了资源共享、管理共进、协同发展。

应用驱动 优化资源供给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关键在资源,安康市充分利用“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创新应用培训,开展“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新媒体新技术专题培训”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教学常规、班级管理、学科测评等服务,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尽享学科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精品课评选”“微课及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等途径,为广大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成果的舞台,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岚皋县城关小学是陕西省首批网络扶智试点校,学校在与西安名校结对接受帮扶的同时,与所在片区的其他6所学校结为协作帮扶关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辐射带动片区内学校一体化均衡发展;安康市第一小学充分发挥校内名优教师资源优势,大力推行网络环境下的合作伙伴结对互助,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标。“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环境下的互动课堂,有效实现了异地互动、多校互动、实时互动等多项创新。

优化流程 提升研修质效

及时向各学校推介并“围观”省内名校、名师的学科讲座、直播课堂等活动,组织开展线上研讨,提高“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科研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联片教研片区组长学校牵头组织各成员校成立学科教研组,结合实际确定研修主题,明确中心发言人,在观摩课堂、线下研讨后,各学校依次发表意见进行议课。安康市一小教育集团形成了“八步”备课法,即:个人研究—中心发言—交流设计—问题讨论—形成通案—个性设计—尝试教学—总结反思。并把“八步备课法”中的“中心发言”“交流设计”“问题讨论”三个环节由原来的“线下”实施改为“线上”开展,通过扶智平台发布“专递课堂”,学科教案设计者通过平台阐述备课思想和教学策略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不同校区在线交流讨论,完善教学设计;“尝试教学”“总结反思”两个环节同样在线实施,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即时性,就连作业设计、课外阅读等活动都通过扶智平台进行集体研究。这种备课模式既体现出了集体智慧,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教师们能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参与网络研修,形式灵活,优质高效。

变革模式 降低培训成本

“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发布的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高层次的专家引领,又有本土的团队指导,受帮扶学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资源的中转站,更是培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再配置,形成了“帮扶学校—受帮扶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的培训策略。各县区、学校利用“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开展教师培训,促进了本区域教师的交流与沟通。片区组长学校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形成个人钻研、同伴互助、专业互促培训模式,人人都是资源的提供者、研修的创造者、学习的成长者。通过平台,教师足不出户实现高效研修,在第一时间反馈自己的培训心得和疑惑,并及时得到培训专家的解答,使培训效果不断得到提高,接受培训的教师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培训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培训目标得到更深层次的达成。

 资源共享 丰富课后服务形式

“双减”政策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各县区、各校针对农村中小学师资匮乏、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的短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实践载体,拓宽服务内容,整合优质资源,通过“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等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后服务活动。“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宁陕县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后服务模式,实现农村学校学生与城区学校学生在同一时间接受书法、美术等兴趣辅导服务;安康学院组织优秀师范生成立远程支教团,每周固定时间为白河县茅坪小学、紫阳县五林小学的学生开展远程音乐课教学、歌曲鉴赏等远程美育支教服务。这种“1+1”“1+N”的课后服务形式,既满足了广大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又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创新了服务载体和途径。

创新策略 拓展德育工作载体

近年来,安康市全面打造“德润安康”品牌,建成“德润安康”数字德育资源平台,宣传德育动态,分享课程资源,培育典型案例,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创新“互联网+德育”模式,构建“三重融合 三全育德”德育体系。充分利用扶智平台、腾讯视频会议系统等创设线上“家庭教育大讲堂”,通过班级圈、家校共育平台推送育儿知识和家教理念与方法,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开展“同心公益行动·教育支持乡村”系列线上公益讲座,组织广大师生观看国内相关领域知名科学家专题讲座,通过在线答疑互动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将省、市、县(区)和学校四个层级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校管理、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育帮扶新生态,形成城乡学校发展、师生成长共同体,助推学校、教师、学生一体化发展,支撑乡村教育振兴,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电化教育馆

责任编辑:张言